孟慶松 王 蕾2* 王興臣2 王海峰
1.山東中醫藥大學,山東 濟南 250014;2.山東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山東 濟南 250001
頭痛是指目外眥、外耳道與枕外隆突連線以上部位的疼痛,是臨床上最常見的癥狀之一,具有較高的發病率[1-2]。目前西醫對于此病多采用對癥治療,療效卻不盡人意,中醫藥療法顯示出一定優勢[3]。中醫學將頭痛歸屬于“頭痛”“頭風”等范疇,常以外感內傷、疼痛性質及部位進行辨證論治,雖可獲效,但不應拘泥于此。導師王蕾主任醫師從《傷寒論》“六經病欲解時”角度論治頭痛,獲效頗佳。現報道其從太陰論治一例亥時頭痛驗案,旨在為同道治療頭痛提供思路。
患者喬某,男,75歲,2018年12月02日因發作性頭痛20天就診。患者于20天前無明顯誘因出現頭痛,呈發作性,曾使用頭痛寧膠囊、血栓通膠囊、鹽酸替扎尼定片以及中藥(吳茱萸湯加減)治療,藥后頭痛仍定時發作。入院后追溯病史:頭痛,以巔頂部鈍痛為主,呈發作性,21點左右發作,凌晨3點左右緩解,疼痛較劇,影響夜間睡眠,伴平素汗多,怕冷,口臭,口干,鼻干,病程遷延三周焦躁不安,腹脹,納呆,入睡困難,小便頻數,大便干硬難解,3~5日一行。舌質暗,苔白厚,雙寸脈弱,關尺弦滑,趺陽脈浮而澀。BP:136/92 mmHg,顱腦MRI示:雙側腦梗死;腦動脈硬化(2018年12月1日于我院),??茩z查未見明顯陽性體征。西醫診斷:腦梗死。中醫診斷:頭痛,證屬脾虛失運,腸腑不通,治以健脾升清,通腑泄濁。方選麻子仁丸加減,處方:火麻仁18 g,生大黃9 g,枳實10 g,厚樸9 g,杏仁9 g,白芍16 g,麥門冬40 g,人參5 g,清半夏10 g,大棗15 g,炙甘草10 g,桔梗9 g,升麻5 g,五味子9 g。3劑,散裝免煎顆粒,以粳米湯合蜂蜜沖服,考慮患者頭痛亥時發作,囑其當日申時服下1劑,次日晨起及中午各服1劑。2018年12月4日查房:患者自述1劑后頭痛未見明顯改善,服2劑后自覺腸鳴音亢進,3劑即排出大便,夜間頭痛基本消失,夜安能寐,怕冷、口干、鼻干、腹脹癥減,然仍覺納呆,此為腑氣通,濁氣降,脾陽漸復之功,故囑其用荷葉、小米熬粥自養。于本科室系統治療1周后出院,1個月后隨診,患者頭痛未發,余無明顯不適。
該案例呈現出典型的時間節律,即患者頭痛由亥時(21~23時)發作,至丑時(1~3時)緩解,符合《傷寒論》中所言“太陰病欲解時,從亥至丑上”。“欲解時”指這段時辰有向愈的趨勢,該經氣化功能通過升降出入趨于平衡,即重新達到“陰陽和則愈”。該患者頭痛恰于亥至丑發作,符合太陰氣化之規律,故診斷為太陰病。太陰為陰中之至陰,亥時至丑時乃陰中之陰向陰中之陽轉化,為陰極陽還之時,有助于恢復脾胃氣血,因此太陰病多從此時段有所轉歸[4-5]。而病人于欲解之時反而發病,似顯矛盾,其實不然,經言:“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6]可知脾胃在水液代謝過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脾運化津液依賴于脾陽的推動和輸布,而患者頭痛于亥時發作,亥時為一日間陰氣極盛之時,于此時脾陽功能受到極大抑制,對該患者而言,其脾陽功能受到限制的主要表現,為脾主升清的作用不能正常發揮,致清陽不升,頭竅失養,故于此時發作頭痛。觀其舌質暗,苔白厚,脈關尺弦滑,可知患者患病日久,兼有痰濕困阻中焦;痰濕蘊中致脾失健運,津液偏滲于膀胱,而見小便頻數;小便數則大腸津液自然匱乏,且病人年逾七旬,氣血皆虛,加之病久陰血愈耗,腸失濡潤,故見大便難下,經云“上行極而下,下行極而上”[7],大便難下則腑氣不通,腑氣不通則濁氣不降,反而上沖,故見口臭,甚則加重頭痛;便秘日久,津液虧耗,故見口干;鼻為肺之外竅,肺與大腸相表里,大腸津虧表現于肺則見鼻干;其雙寸脈弱,可知肺氣亦不足,故平素汗多;脾陽不振,納運失常則見腹脹、納呆,溫煦失職則見怕冷;經言:“大腸、小腸皆屬于胃,是足陽明經也”[8],可知患者脾氣虛弱與胃氣強共存,診其趺陽脈浮且澀,根據《傷寒論》“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浮澀相搏,大便則硬,其脾為約,麻子仁丸主之”[9],病機既明,故對證處以麻子仁丸加減而獲效。
麻子仁丸出自張仲景《傷寒論》,功效潤腸泄熱,行氣通便,主治脾約證[10]。然臨證用方不可拘泥于其主治病癥,當從方藥組成明晰古人組方用意,進而審因用之。此案病位在脾,雖有大便干硬,但與陽明證之痞滿燥實截然不同,乃脾虛失運,腸腑不通所致,方中以質潤多脂之麻子仁為君藥,以達潤腸通便之功;然燥屎內結日久,恐單用潤腸之品不達其效,故臣以大黃,取“釜底抽薪”之意,使濁氣從大便而出,且葉香巖先生有“久病入絡”之說,因此大黃與諸藥同服而非后下,亦有活血化瘀之奇效;麥門冬、杏仁、白芍滋陰養津,五味子斂氣生津;升麻、桔梗升舉陽氣;人參小量用之,健脾而不戀邪;枳實、厚樸行氣導滯;半夏燥濕化痰;棗、草、米、蜜為佐使,可補氣生津,潤燥滑腸。申時為陽明經氣血旺盛之時,于此時服首劑,遵“臟病治腑”之法,更利驅邪外出,且3劑分3次連續服下,意在增強藥效,減輕患者痛苦,然需中病即止,以免損傷正氣。諸藥合用,標本兼顧,使脾胃健,清陽升,邪氣消,津液足,方證相應,故可收全功。
《傷寒論》“六經病欲解時”是從時間病理學闡釋六經病向愈的機理,由亥時頭痛一案可知《傷寒論》之理法并非局限于外感病,故在臨證中應圓機活法,審證求因,善用經方而不泥于經方,根據不同病癥,需恪守病機,求其所屬,靈活運用,進而擴大其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