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醫科大學總醫院,寧夏 銀川 750004
馬玉寶為寧夏醫科大學總醫院中醫科主任醫師、教授,從醫30余載,臨床經驗豐富。筆者有幸跟隨馬玉寶主任醫師臨證學習,現對老師的臨床治療經驗進行總結,介紹如下。
馬主任在臨床中善用成方,如平胃散、生脈飲、當歸補血湯、芍藥甘草湯等方,在運用這些成方時,靈活變通,隨證加減,治療各類病證。
1.1 平胃散 平胃散方由蒼術、厚樸、陳皮、炙甘草四味藥組成,具有燥濕和胃功效。臨床上,對于中醫辨證為濕濁內阻的病癥、尤其是脾胃病,馬主任先以平胃散進行加減治療、祛其濕濁。隨著生活條件改善,人們進食肥甘厚膩過多,久則生濕,加之平素不注重自身保養,貪涼飲冷,脾氣內傷,形成胃強(濕阻或濕熱)脾弱(氣虛或陽虛)之象,對此,馬主任先用平胃散加減祛濕濁,再根據病情予以調補脾胃之氣,防止在早期用補氣健脾之品而助濕邪,犯虛虛實實之戒。平胃散中,蒼術偏于燥濕,厚樸、陳皮重于理氣,在用藥劑量上,因濕阻致身重倦怠、不思飲食、口中發粘、頭重如裹為主要臨床表現,則重用蒼術,因氣滯致脘痞嘔惡、大便不暢,則重用厚樸、陳皮。同時,對于此類濕濁內阻之證,當化濕、燥濕、利濕并用,在平胃散基礎上加藿香、佩蘭、白豆蔻芳香化濕,加滑石、薏苡仁淡滲利濕、給濕邪出路,如因濕濁阻滯、內生食積,則加雞內金、焦三仙等消食化積[1]。
1.2 生脈飲 生脈飲方由人參、麥冬、五味子三味藥組成,具有益氣養陰功效。馬主任善用生脈飲治療久咳久喘。馬主任認為,久咳久喘,耗傷肺體,致氣陰兩虛,人參、麥冬相配益氣養陰,佐以五味子斂肺止咳、納氣平喘。在用藥時,馬主任還很重視“痰”的問題,雖為久咳、久喘,但仍痰多、不易咳出者,僅用參、麥,減五味子,合以燥濕化痰(陳皮、半夏、白芥子、蘇子、茯苓等)或清熱化痰(如瓜蔞、貝母、牛蒡子等)之品;久咳、久喘無痰或少痰,則參、麥、五味子合用,如內熱之象不顯,常以黨參代人參,少佐潤肺化痰之品,如沙參、玉竹、石斛等;如余熱未盡,則以太子參代人參,再加黃芩、蘆根、桔梗、貝母等清熱生津、潤肺止咳。
同時,馬主任善用生脈飲治療不明原因發熱,針對不明原因、尤其是病程長、前期治療效果不佳的患者,其認為,火熱傷陰,同時“壯火食氣”,久則易致氣陰兩傷,當益氣養陰為主,同時重視固護脾胃功能,方以生脈飲、資生湯加減,方中太子參用量在30~50 g之間,熱勢重者加金銀花20 g、牛蒡子15~20 g,大便干者加生地10 g、炒檳榔10 g。
1.3 當歸補血湯 當歸補血湯方由黃芪、當歸按5∶1劑量組成,具有益氣生血功效。臨床上,馬主任善用當歸補血湯治療各種原因引起的血小板、白細胞減少、貧血以及過敏性疾病。精生髓,精血互生、氣血互生,所以,對于這類患者,益氣養血尤為重要,根據患者氣血虧虛程度,黃芪的用量在50~120 g之間,同時加茯苓、白術固護中州,使氣血生化有源,加砂仁、陳皮、雞內金等理氣和胃,防止補益太過而滋膩。對于過敏性疾病,尤其是過敏性鼻炎、蕁麻疹等,馬主任認為,其根本病機為氣血不足,善用當歸補血湯治療,加茯苓、白術健脾,少佐一、二味疏風之品即可。
1.4 芍藥甘草湯 芍藥甘草湯方由芍藥、甘草組成,具有調和肝脾、緩急止痛功效。臨床上,馬主任善用芍藥甘草湯治療各種疼痛疾病,如三叉神經痛、坐骨神經痛等,芍藥用量可用至60~80 g。針對三叉神經痛,在此方基礎上加川芎、全蝎等活血化瘀入絡之品,往往可以明顯改善患者的疼痛癥狀,待疼痛緩解后再從調理氣血方面善后。針對坐骨神經痛,在此方基礎上加活血通絡之品,如雞血藤、桂枝、桑枝等。
臨床上,馬主任善于針藥并用,解決急癥,如腸梗阻、外科術后尿潴留等,在西醫治療效果不佳時,進行中醫辨證論治,針藥并用,往往會取得良效。
腸梗阻為危急重癥,治療時要膽大心細,用藥不能瞻前顧后。如中醫辨證為陽明腑實,則以大承氣湯為主,加桃仁、川牛膝、蒼術、雞內金、焦三仙之品,瀉下攻熱、通腑導滯,同時,配合針灸治療,取穴以上巨虛、下巨虛、公孫、內庭、支溝、天樞為主,天樞、支溝、上巨虛、內庭用瀉法,下巨虛、公孫平補平瀉,中等量刺激,待腑氣降、大便通后,再從脾胃著手進行調理善后。但是臨床上并非所有腸梗阻患者中醫辨證為實熱,部分患者中醫辨證是以氣虛為主,針對這類患者,馬主任以香砂六君子湯為主,加炒枳殼、蒼術、雞內金、焦三仙,配合針刺中脘、氣海、關元、足三里、下巨虛、公孫、三陰交等穴位,公孫用瀉法,余穴均予補法,中等量刺激,馬主任認為,腸梗阻辨證為氣虛者,不論用藥、用針,雖然以補為主,但需補中兼通,防止過用補益之品而壅滯。
針對外科術后尿潴留,馬主任認為此為州都之官氣化不利所致,方以濟生腎氣丸加烏藥、豬苓等溫腎化氣利水,同時配合針灸,取穴以中極、氣海、關元、歸來、三陰交、太溪為主,各穴均以補法為主,中等量刺激。
在組方方面,馬玉寶主任醫師用藥極簡,每張處方用藥多則十味、少則數味藥,但馬玉寶主任醫師善于調整藥物的配比關系,如平胃散中蒼術、厚樸的用量,黃芪的用量、附子[2]的用量等,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真正體現出中醫治病“簡、便、驗、廉”的優勢。
田某,女,19歲,學生,2017年9月4日初診,患者主訴:間斷發熱2月。2月來患者于我院住院治療,體溫最高至38.5℃,無咳嗽咳痰,無尿頻尿痛,但訴尿培養陽性,予抗感染治療后體溫可下降至正常,但隨后反復,再次出現發熱??滔乱姡喊l熱,以午后為甚,手足心出汗,飲食一般,睡眠差,大便秘結,數日一行,舌質淡、苔薄微黃,脈細弱。中醫辨證屬氣陰兩虛、兼有郁熱,治以益氣養陰、佐以清熱解毒,方用生脈飲加味:太子參30 g,麥冬15 g,五味子10 g,金銀花20 g,牛蒡子15 g,雞內金45 g,黃芩6 g,炒檳榔10 g。3劑,水煎3次服。
9月7日二診,患者午后體溫趨于正常,手足心出汗也明顯減少,大便偏稀,舌質淡、苔薄白,脈偏弱。前方去金銀花、牛蒡子、黃芩、炒檳榔,加山藥20 g,生地10 g,炒白術15 g,5劑鞏固療效。
后電話隨診,患者中藥服完后未再出現發熱,精神轉佳,二便調暢。按:該患者間斷發熱持續2月,中醫認為高熱久羈,耗傷陰液,同時壯火食氣,久則致氣陰兩虛,同時該患者內有熱郁,見手足心出汗、睡眠差、大便秘結等癥。在治療上,以生脈飲為主加減,益氣養陰,同時加金銀花、牛蒡子、黃芩內清郁熱,加炒檳榔理氣通腑,加雞內金消積和胃。二診時患者體溫已趨于正常,大便已通,郁熱已除,故去金銀花、黃芩等清熱藥物,加山藥、炒白術以調理脾胃而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