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玨紅,李 婷
(山西省運城市中心醫院,山西 運城044000)
自1978年第1例試管嬰兒誕生以來,輔助生殖技術(a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ART)已經發展到第4代,伴隨人們對輔助生殖技術接受度的提高,輔助生殖技術助孕后新生兒出生數量增加,ART過程中大量促性腺激素的使用、體外操作、培養過程等使母嬰安全性受到廣泛關注。有文獻報道,ART助孕后產科結局與自然妊娠相同[1-2];也有報道助孕后妊娠并發癥及新生兒不良結局較自然妊娠增加[3-6],在單、雙胎妊娠中,新生兒體質量、頭圍、身長明顯低于自然妊娠組。不同研究結果的不一致性,提示有必要進行更為系統的分層研究。目前對高齡女性的助孕后情況報道顯示,其妊娠期并發癥、新生兒染色體及基因異常發生率增加,超過40歲的女性,ART的臨床妊娠率僅20%,活產率更低,流產率明顯高于年輕女性,產科并發癥較多[7-8]。關于經ART助孕后年輕患者的產科結局報道較少,本研究選取166例年輕患者(≤35歲),分析其產科結局及新生兒情況,為后續研究提供參考。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運城市中心醫院產科住院的經輔助生殖技術助孕妊娠年輕患者(≤35歲)166例,患者年齡22~35歲,平均(29.7±3.5)歲。
1.2 納入標準 經ART助孕,包括體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卵胞漿內單精子顯微注射-胚胎移植(ICSI)、凍胚移植(FET);年齡≤35歲;B超確診宮內妊娠。
2.1 分析方法 回顧分析患者的臨床資料,分析患者行ART助孕原因,住院后產科臨床特征,如血壓、體重、既往分娩方式;妊娠并發癥:子癇前期(血壓≥140/90 mm Hg,1 kPa=7.5 mm Hg,尿蛋白≥300 mg/24 h)、妊娠期糖尿病(孕期首次診斷,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按5.1—10.0—8.5 mmol/L診斷標準)、早產(37周前分娩)、分娩期并發癥、妊娠結局、新生兒出生情況等。
2.2 統計學方法 采用Excel軟件統計。
3.1 孕婦一般臨床特征 原發不孕87例(52.4%),繼發不孕79例(47.6%)。產時體質量指數(BMI)(3例平車推入,163例患者稱體質量):BMI<24 kg/m2者22例(13.5%),BMI為25~28 kg/m2者76例(46.6%),BMI>28 kg/m2者65例(39.9%)。不孕原因(前3位):輸卵管因素(異位妊娠輸卵管術后及慢性輸卵管炎)47例(28.3%),不明原因26例(15.7%),多囊卵巢綜合征14例(8.4%)。孕次:1次86例(51.8%),≥2次80例(48.2%)。單胎妊娠92例(55.4%),雙胎妊娠74例(44.6%)。既往分娩情況:初產144例(86.7%),剖宮產史10例(6.0%),陰道分娩12例(7.2%)。產前瘢痕子宮(剖宮產、子宮肌瘤剔除術、子宮內膜息肉電切除術)12例(7.2%)。
3.2 妊娠期并發癥 妊娠期高血壓病6例(3.6%),子癇前期21例(12.6%),妊娠期糖尿病18例(10.8%),胎膜早破46例(27.7%),前置胎盤9例(5.4%)。
3.3 妊娠結局 166例患者中因妊娠劇吐、宮頸環扎、先兆早產住院,治療后出院17例;因合并重度子癇前期、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癥病情較重,轉上級醫院6例;在本院分娩143例。①妊娠結局:流產7例(4.9%),足月產99例(69.2%),早產37例(25.9%);其中孕32~37周早產32例(22.3%),孕28~32周早產5例(3.6%)。②分娩方式:自然分娩21例(14.7%),會陰側切11例(7.7%),剖宮產111例(77.6%)。③剖宮產原因前5位分別是:雙胎胎臀位、胎橫位24例(21.6%),社會因素13例(11.7%),子癇前期11例(9.9%),瘢痕子宮10例(8.9%),羊水少5例(4.5%)。
3.4 分娩期并發癥 產后出血8例(5.6%)。
3.5 新生兒情況 共分娩205例新生兒,男87例(42.4%),女118例(57.6%)。其中死胎、死產6例,因早產、重度窒息、羊水糞染轉新生兒重癥監護室(NICU)46例(22.4%)。低出生體質量兒(<2.5 kg)61例(29.7%),極低出生體質量兒(<1.5 kg)11例(5.4%),畸形兒(先天性無肛門)1例(0.4%)。
研究發現,2011年中國大陸經ART助孕孕婦圍產期并發癥較自然妊娠孕婦增加,發生妊娠期高血壓病11%、早產27.0%、前置胎盤4.5%及妊娠期糖尿病15.1%;低出生體質量兒比率29.7%;剖宮產率為85.3%[9]。本組資料中妊娠期高血壓病、剖宮產率、早產率、低出生體質量兒比率高,可能與ART后妊娠免疫狀況、孕婦初產、胎兒珍貴、多胎妊娠等因素有關。PENNINX等[10]分析17 308例病例,統計產后出血率為7%,本組資料顯示產后出血率為5.6%,提示產后出血率未增加。
有學者指出與自然妊娠的單胎相比,雙胎出生新生兒轉NICU的風險增加,并且出生后前3年住院率增加,單胚胎移植會降低低出生體質量兒風險[11-12]。KOO等[13]指出,30~35歲年輕患者也有較高的圍產風險,其妊娠期糖尿病、前置胎盤、剖宮產、早產及新生兒因早產、缺氧等原因入住ICU的發生率均較高。為降低ART助孕后母嬰圍生期風險及妊娠結局,有學者建議行單胚胎移植,降低多胎引起的不良結局[14-18]。資料表明,不孕患者即使通過ART技術獲得單胎妊娠,其妊娠期并發癥、早產、低出生體質量兒風險也較高[19]。GATIMEL等[20]指出,在考慮孕婦年齡、胚胎質量情況下,移植胚胎數量減少可使雙胎妊娠率降低,但并不會降低活產率。高齡患者助孕后其妊娠期并發癥、新生兒染色體及基因異常發生率增加[7-8],年輕患者經ART助孕后母嬰圍產期結局報道較少。
本研究結果表明,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剖宮產率、早產率、低出生體質量兒比率高。因此在臨床工作中應綜合考慮不孕患者子女狀況、胚胎質量等情況,嚴格控制ART助孕指征,優化ART臨床操作,患者妊娠后應加強產前檢查及孕期管理,及早發現并干預妊娠期并發癥,降低妊娠風險,減少剖宮產及其近期、遠期并發癥,改善母嬰圍產期結局,增加足月健康新生兒出生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