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文榮,辛廣勤,武永巨
(德州學院,山東德州 253023)
農業信息化是指在農業領域全面地發展和應用現代信息技術,使之滲透到農業生產、消費、市場以及農村社會經濟技術等各個環節的全過程,從而極大地提高農業效率和農業生產力水平。在我國,農業信息化問題實際上就是信息化的“三農”問題。
農業信息化的基本內涵大致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農業信息資源得到較好地開發利用。農業信息是農業信息化的核心和關鍵,根據不同環節、對象、層次,對農業信息資源進行科學分類、加工、分析建立各種各樣的動態農業信息資源庫,是農業信息化“活的靈魂”。
(2)農業信息設施設備比較齊全。包括農業信息采集、傳輸、處理、利用手段、物理設備、系統設備、社會環境的現代化。如計管機、傳真機、復印機、數碼攝像機、電話機等設備設施。
(3)農業專業信息系統開發全面深入。主要包括各種各樣的專業信息系統不斷完善。如遠程教育系統、農技服務系統、農產品供求系統等。
(4)農業信息網絡具有較強的支撐能力。主要指農業系統內部和相關部門之間建立起的上下左右相互聯系、能承載大量信息和不同類別與不同層面的農業信息社會化服務系統。例如縣級農業信息系統,縣局有農業信息辦公室、鄉鎮有農業信息服務站、村有農業信息服務點。
(5)農業信息主體信息化意識較強。主要包括農業信息資源開發者,生產者、提供者、管理者、利用者對農業信息利用、依賴程度強化了。.
(6)農業信息法制建設較為健全。包括農業信息行政管理和技術管理的法制、法規、條例等,抑制了信息的負面效應。
(7)農業信息服務業比較發達。主要指農業信息工作的組織機構的社會化、服務網絡的多元化、服務手段的現代化。
推進農業信息化建設,是建設現代農業的重要內容,也是建設現代農業及新農村的必然要求和有效途徑。推進農業信息化建設,不僅有助于加快建設現代農業,提高農業的市場競爭力,有助于新型農民的培養,而且使城鄉經濟社會良性互動、協調發展。推進農業信息化是建設現代農業的現實選擇。
建設現代農業其實質是用現代技術武裝、改造和升級傳統弱質農業的過程,農業信息技術與農業生物工程技術并稱為農業科技革命的兩大主流。通過推進農業信息化,廣泛應用計算機、信息存儲和處理、通訊、網絡、多媒體、人工智能、3S技術(即地理信息系統GIS,全球定位系統GPS,遙感技術PS)等以計算機互聯網為代表的現代信息技術,將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結構調整、生產經營管理、資源環境保護和農民生活消費產生深遠影響。
農業信息化是現代農業的重要標志,在駕馭農村市場經濟中處于前置性的基礎地位。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網絡開展有效的信息服務,可以使農產品順利進入市場,進而實現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用現代信息技術全面改造和裝備農業,對農業生產的各種要素進行數字化設計、精準化運行,智能化控制、科學化管理,能夠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業效益。加快農業信息化建設,利用信息技術匯集、處理動態經濟信息,為宏觀決策和管理提供支持,可以促進各級政府部門的職能轉變和業務職責優化重組,以現代經營管理理念,實現管理與運行機制的現代化。
國內外經驗證明:借助于現代網絡技術,可以提升農業、農村發展速度,建立城鄉之間信息傳遞、交換的平等關系,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借助于現代通訊技術,以使城鄉居民直接分享現代文明成果,分享各種技術知識與市場信息,引導農民改變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推動整個社會科技、文化、社會事業發展,縮小城鄉差距,共同創造幸福美好生活;可以提高農業經營管理的效率,促進農村社區性服務組織的建設,構建政府、企業、農戶之間的互動、和諧的發展環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建設現代化農業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任重而道遠,其難點和關鍵在農業、在農村、在農民。當前,從全國來看,城鄉信息化水平差距大,城鄉信息不對稱現象突出,這是城鄉經濟發展不協調的反映,又將會進一步加劇城鄉發展失衡,成了互為因果的惡性循環。通過農業信息化建設來調整發展戰略、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利用信息化手段改變城鄉發展水平差距擴大的現狀。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底子薄,基礎差。隨著我國全面小康社會的建設步伐的推進,“三農”問題越來越突出,更成為發展現代農業,建設新農村的“瓶頸”,解決好“三農”問題成為新農村建設的關鍵。通過信息化解決“三農”問題,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國現階段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和迫切任務。
“三農”問題主要是農民的收入問題,建設農業信息化,對于促進農民增收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農業信息化可以提升農業生產水平。如改進栽培管理技術,降低施肥量、減少灌溉次數、控制銷售成本,從而大幅度提高農業生產效益、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其次,建設農業信息化有利于實現農村勞動力的轉移,使農業勞動力就業結構發生重大變化,從而實現農民增收。現代信息技術和農業信息資源的引入,會改變農村“信息貧窮導致物質貧窮”的局面,能促進農民就業結構的改善,進一步增加農民收入。最后,建設農業信息化為農業提供信息支撐。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到來,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正處于一個新的歷史階段,農業的發展信息受阻問題多多。如前幾年發生的圓蔥傷農事件,就是因為信息不通、不靈,導致產品找不到出路,致使農民遭受損失,政府為難。通過推進農業信息化建設,可以為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促進產銷銜接,加塊農產品精深加工業的發展,實現多次轉化増值,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持。所以,全面推進農業信息化建設,是解決我國“三農”問題的客觀要求和有效手段。
隨著現代農業的不斷發展,資源和信息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高度重視,資源和資源的優化配置對現代農業的發展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我國農業人口多、土地資源少、水資源更為奇缺,農業生產力水平相對落后,大部分地方以傳統農業為主,資源消耗大。尤其突出的是在農田灌溉和施肥方面,大水漫灌、有水就澆以及多施肥オ能高產的觀念依然存在,造成了大量的水資源浪費、肥料浪費。不僅増加了生產成本,更重要的是使得本來就十分稀缺的自然資源更加緊張。
加快建設衣業信息化,可以實現農業資源高效、優化配置。第一,在信息資源方面,可以實現當地農村和農民與城市、國內以及國外的互聯互通,在農業生產信息、品種信息、技術信息、市場信息、價格信息上,不僅可以充分利用國內資源,也可以利用國際資源,不僅可以利用國內市場,而且可以利用國際市場,并進行農業資源的優化配置,進一步擴大國內外兩個農產品市場。第二,通過農業信息化實現農業生產要素的最優結合。有利于農民和政府部門以及決策者對信息進行綜合分析處理,充分發揮信息的導向功能作用,引導農民發展高效農業、種植最新品種。實現農業生產正常、有序、高效運行。另外,當地的農業科研單位和農業院校也可以為自己的科研成果找到更為理想的應用場所,選擇合適的試驗示范基地,農業科技人才也可以根據各縣市或鄉鎮農村、農民對人才的不同需求確定自己理想的流向,有效推動農科教結合。第三,促進當地農業資源在更加廣闊的時間和空間流動。通過信息技術、網絡技術推動農業資源在不同行業、不同部門、不同產業之間進行生產、分配、流動和重組,可以促進農民就近選擇適合的就業崗位,在縣市、部門之間調劑品種、種子、農產品以及生產資料等,有效解決農業資源的稀缺問題、農產品生產過剩或農產品短缺等問題,實現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總之,加快建設農業信息化建設,可以實現農村與城市、國內與國外的互聯互通,優化農業資源配置;可以根據各地的需求信息實現農村富余勞動力的順暢、有序轉移和流動,從而進一步加速城鎮化進程,為實現鄉村振興戰略提供有利條件。因此,加快推進我國農業信息化對于優化資源配置,提高資源利用的效率和效果,助推我國農業現代化和美麗、富裕新農村建設,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