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言薇
(中國計量大學,浙江杭州 310018)
孫銀山知假買假案作為2012年第23號指導案例1,在當年甚至現今都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司法實踐。作為典型性案件,法院做出判決時充分考慮了雙方當事人的辯論意見,結合當時食品安全領域的最新形勢以及國家嚴抓食品安全的大背景,做出判決。
在判決書中,對于孫銀山是否為消費者、判決賠償十倍懲罰性賠償金的依據以及歐尚超市是否屬于銷售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食品等問題進行了展開,這些問題在學界中產生了多種不同看法。
自《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立法以來,其目的都是為了保護消費者,基于該種目的的考量,應當盡可能地保護買假索賠人,認定其屬于消費者。并且由于購買者的目的與動機難以判斷,除非消費者自己承認,否則很難證明其購買時明知。所以,對這些知假買假者也應按照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規定加以保護。
關于知假買假者是否消費者,學界中看法不一。
王利明、宋征、李松等學者對此持肯定觀點,其核心觀點是從法律解釋和立法目的出發來看。梁慧星認為知假買假是超出了“生活消費的需要”,從文義解釋的角度來看,對此持否定觀點,因此不應當認為知假買假者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適用范圍內。還有一部分持折中觀點的學者認為,購買者對于經營者存在欺詐的情形為已知的情況下,購買商品,以獲得雙倍賠償,此購買動機不可能是為了生活消費。但是由于沒有充分證據證明此動機,卻應認定購買者屬于消費者。
關于經營者對知假買假者構成欺詐行為的認定,持否定說的學者認為,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大背景之下,“知假買假者”不應受到法律保護。而行政規章中對于“欺詐行為”的界定,與司法解釋存在不一致的情況時,根據法律解釋的邏輯,應以司法解釋為準。持肯定說的學者認為,欺詐系屬于單方行為,其與知假買假本身不應存在因果關系,后者的存在也不是前者的必要條件,應當從客觀角度認定經營者對消費者是否構成欺詐。
由于上述“知假買假者”是否為消費者、“經營者對知假買假的消費者是否構成欺詐”等問題有待研究,導致知假買假者獲得懲罰性賠償的結論迷離恍惚,而法院支持的決定在學界中依然不置可否。
司法實踐和學界中對于知假買假的態度曲折,單從立法中,在其25年的制度史上,1995年至1997年制度傾向于肯定,1998年至2007年制度傾向于否定,2007年至2015年制度再次傾向于肯定,而2016年至今制度再次傾向于否定。
總結否定說、肯定說及折中說,學界對于該問題大多停留在立法解釋和立法目的上。筆者認為,對于消費者的認定標準應當從其根本,若是單純的從文義解釋的角度出發,便毫無意義。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對于消費者進行了全方位的保護,其通過權利傾斜性配置和公權直接介入的方式,從此看來,《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屬于社會法屬性。在理解該法所定義的消費者時,更應當從其社會法屬性出發。不能僅僅依據知假買假者的知情而將其排除出消費者的行列,但對于其能否適用懲罰性賠償,應從另一角度考慮。
從《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社會法屬性出發,理解該法中的法律用語、條款抑或是制度,都必須在理解法律體系的基礎之上,而后進行。對認定經營者欺詐,亦應如此,堅持客觀評價標準。
若單單因為消費者明知而認定其無法適用懲罰性賠償,與堅持客觀評判標準相悖。即應當從欺詐的構成要件出發,客觀判斷經營者對消費者有否構成欺詐。
對于知假買假案件,部分原告以其商品質量問題為由請求懲罰性賠償,但多數原告以其商品標簽與實際不符為由請求懲罰性賠償。若是商品標簽問題能夠影響食品安全的,自然應當允許其請求懲罰性賠償。但若商品標簽未能影響食品安全的,對于該類知假買假者以此主張懲罰性賠償以獲得巨額懲罰性賠償,是否構成對經營者的一種巨大壓力。
許多學者在討論知假買假者適用懲罰性賠償時均未釋明單純知假買假與職業打假人適用懲罰性賠償之區別,在司法實踐中,法院也未對其進行區分。雖兩者在對于該問題的看法趨于兩級,但對于知假買假和職業打假人區別之忽視不謀而合,卻是忽略了該問題的解決之道。
關于知假買假者能否適用懲罰性賠償,最新立法《市場監督管理投訴舉報處理暫行辦法》2表明了立法對于知假買假者的態度趨于否定,結合1993年至今關于知假買假者相關立法,從2016年至今立法對于知假買假者的態度趨于否定的大趨勢相符。但筆者認為,厘清知假買假和職業打假人的區別,對于該法的適用促進作用更甚。
注釋:
案情如下:原告孫銀山在被告南京歐尚超市購買了15包香腸,其中14包價值558.6元的香腸已經過期。孫銀山遂向江寧法院提起訴訟,要求歐尚超市支付十倍懲罰性賠償金5586元。
1法院判決結果如下:江寧法院對于該十倍懲罰性賠償金予以支持。認為歐尚超市作為食品銷售商,應根據要求確保食品安全,及時檢查要出售的食品,并清理超過保質期的食品,歐尚超市未履行法律義務。因此,法院判決歐尚超市對孫銀山構成欺詐。法院的判決依據為《食品安全法》第九十六條。法院認為,原告孫銀山要求歐尚超市賠付十倍懲罰性賠償金符合法律規定,應予支持。原告孫銀山稱自己存在購買行為,因此自己應當屬于《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所定義的消費者。被告歐尚超市辯稱,原告孫銀山是職業打假人,經常通過此種方式以尋求高價懲罰性賠償。基于此,原告不應被視為受法律保護的消費者。
2《市場監督管理投訴舉報處理暫行辦法》第三條規定:“本辦法所稱的投訴,是指消費者為生活消費需要購買、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與經營者發生消費者權益爭議,請求市場監督管理部門解決該爭議的行為。”第十五條規定:“不是為生活消費需要購買、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或者不能證明與被投訴人之間存在消費者權益爭議的,市場監督管理部門不予受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