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瑩
(長春中醫藥大學外語教學部,吉林長春 130117)
大學英語課程是高等院校非英語專業本科生必修的基礎課程。大學英語是以外語教學理論為指導,以現代教育技術和信息技術為支撐,集多種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為一體,實施開放式、交互型、立體化的教學體系。我國高校有一個規模龐大的英語學習群體,人數近3000萬。大學英語教師群體也是全國高校中人數最多的教師群體??梢哉f,大學英語的教學質量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近年來,我國相繼提出了“一帶一路”倡議、“雙一流建設”和科技創新等國家戰略,在此背景下大學英語的地位凸顯。
在思政元素挖掘上,結合大學英語教材內容,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類、中國文化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與黨的十九大精神類、時政發展類等方面挖掘形式多樣的素材,用于大學英語課堂教學和學生自主學習。將德育元素進行細分,如: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政治觀教育等主題,結合大學英語課程中的專題內容,可以達到潛移默化的效果。在大學英語課文中,有關于誠信、感恩、金錢觀、時間觀念等主題的討論,不同的教育主題可以結合不同的思政元素,確保課程內容和德育元素在大方向上保持一致。教師可以貼合教學大綱的設計,結合課程訓練要求,從聽、說、讀、寫等多角度讓學生發表對人生觀念、目標、價值等方面的個人看法,從而了解和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積極的人生觀。大學英語課程融入德育元素時應從大學生求知需求出發,遵循學生成長規律,貼合學生學習生活,細心設計教學環節。例如在教學中穿插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元素。對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不僅僅體現在輔導員的工作中,關于畢業、就業、擇業、深造等多種情況的指導和引導,可以結合大學英語相關主題,通過語言知識技能訓練得以實現和達成。這些隱性的德育元素不僅可以豐富課堂內容,還使學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覺。另外,在教學方法上,教師也可以利用現代信息化教學手段,采用情景教學、網絡教學軟件等教學方法和工具,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通過積極申報校內課程思政項目,建立教學核心團隊,建立由校內有中國文化專長的專家等組成的思政元素挖掘團隊,建立由學校現代教育技術中心和有專長的教師組成的媒體技術團隊。從多方面支撐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改革的建設。
充分利用信息化技術手段,體現混合式教學理念,合理規劃教材體系,豐富授課內容。在教材的使用中,配合教材所使用的U校園智慧教學云平臺,根據豐富的教學資源,所有教學環節建立立體的教學環境和便捷的多終端教學管理,整合混合式教學全流程,幫助教師實現課堂內外的有機結合與開放互動。同時可以鼓勵教師根據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專業特長撰寫校本教材,做為大學英語后續課程的授課教材和有益的大學英語教學內容的補充,從而優化教學體驗,提升教學效果。
高校要在國家政策的指引下,切實加強對于教師隊伍建設這一工作,首先從思想上了解這一工作的重要性;其次,要對于大學英語教師隊伍建設進行有效規劃,依據政策指引和高校自身軟硬件條件來規劃人才梯隊;提升高校大學英語教師隊伍建設活動的形式和內容,重視以“互聯網+”為核心展開一系列靈動有效、參與度高、影響力大的線上、先下活動,開辟建設活動的新局面;對于高校大學英語教師隊伍建設活動,建立積極有效的激勵機制,促進教師的積極參與。具體的培訓活動有:組織參加相關培訓學習及學術交流活動。參加由教育部、復旦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行業學會、外教社、外研社及高教社等部門組織的相關會議和培訓學習活動。邀請國內相關院校的專家學者來校作指導培訓、學術活動及講座等。
在“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課堂中努力將學生推向課堂的中心,讓學生發揮自主性,成為問題的思考者、知識的探索者和活動的實踐者。為了科學地組織教學,滿足不同層次學生需求,真正以學生的學習為中心,課題組所在高校已經按照學生的入學英語測試成績,外語教學部在2019秋季學期對2019級新生(一本招生)實施了分級教學。在分級教學中,授課教師能夠不斷摸索,針對學生不同英語層次嘗試各種途徑,使教學活動更加具有針對性和有效性。另外,分級教學的學生評價體系打破“一考定終身”的格局,采用分級滾動制。經過一定時間內(一般為一學期)的學習后,根據學生的平時表現、期末成績等綜合項目,重新分級,并加大滾動力度,提高滾動比例,使學習能力大有提升的學生滾動到高級別的班級的學習,而學習能力低下的學生則滾動到低級別的班級學習。
新時代中國外語教育需要培養在更廣闊的世界舞臺上展現民族自信、傳播中華文化的國際化人才。
教師對大學英語課程體系及教學設計模式的創新,可以通過教學方法的先進性、時代性和專業性進行體現。在授課前教師可以把知識進行重新整合更新,提取高階性知識點進行重點剖析,對于學生們可以自行理念的知識,采取微課、慕課、各種智慧課堂網絡平臺等形式進行教師指導下的學生自主學習模式,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內驅動力;在授課過程中教師注重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設計理念,盡量安排一些有挑戰性的課堂活動(主要有,ACTIVE、SQ3R、PWP以及閱讀圈模式)把學生調動起來,讓學生真正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體會英語課堂的生動和魅力,在授課結束后,教師多維度收集信息,形成性考核、終結性考核以及彈性評價相結合;對知識性、技能性和情感性目標,有相應的考核辦法(如標準化考試、課程報告、作業、讀書報告檔案、語言應用實踐、項目方案等)和具體標準,能夠有效激發和維持學生主動學習的動機,最后,教師的教學評價導向清晰,標準明確,能夠對學生起到提示、引導和督促作用。同時教師為學生提供有效的學習資源(教學視頻、閱讀文本、討論空間等)并設計有針對性的學業指導,幫助學生實現預期學習成果。為有效實現智慧課堂的教學理念,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強調成效導向:提倡“學用一體”(learning-using integrated)的教學理念,將輸入與輸出對接,提出了輸出驅動假設、輸入促成假設和選擇性學習假設,并以此為理論基礎,構建了“驅動(motivating)—促成(enabling)—評價(assessing)”的課堂教學流程,堅持成效導向,對接社會需求,保證教學效果,切實培養大學生未來發展所需具備的知識、能力與素質。
由于大學英語的授課學時發生了變化,其中加入了學生自主學習課時,這就要求教師對學生的課業形成性評價方式進行更加細致的規劃和制定。課題組遵循學生學習習慣及規律,制定行之有效的學習輔導手冊,在學生出勤、參加英語課堂小組活動、平時期中小考測試、作業完成情況及自主學習情況等幾個維度進行科學設計。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提高質量是高等教育發展的核心任務?!碧岣吒叩冉逃虒W質量要求我們為高校大學生提供優質外語教育。2013年教育部頒布了新的《大學英語教學指南》,為高校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提升教學質量提供了明確的指導意見。近年來,各高校為提高大學英語教學質量也推行了各種形式的改革和嘗試,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大學英語教學質量的提升。但是,大學英語教學質量提升的策略還有待進一步挖掘,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依然存在一些問題亟待我們解決。在堅持以本為本推進四個回歸,倡導“金課”的時代召喚下,課題組通過本校大學英語的現狀檢視,進而分析查找原因,并提出相應的提升策略,用來指導實踐教學的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