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言巖
(山東省聊城市水城慧德學校,252000)
引言:跨域治理是指行政邊界相鄰的兩個或以上不同轄區的公共部門,共同完成對某項的區域性公共事務的治理。在生態環境的治理方面,采用跨域生態環境協同治理方法有利于環境治理水平的提高。目前在跨域生態環境協同治理過程中仍然存在較為明顯的問題,因此需要分析造成跨域生態環境協同治理困境的原因,研究合理的解決方法。
跨域治理理念起源于政策網絡理論與協同治理理論。跨域生態環境協同治理是指各級地方政府根據行政區域的特點,并結合企業、群眾及相關組織,共同處理關于環境治理的公共事務。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也產生了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因此,生態環境治理工作得到了高度重視。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強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只有加強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才能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目的。在生態環境問題的治理過程中,只依靠某一部門或某地區進行治理具有很大局限性,原因在于生態環境本身具有很強的整體性,各個生態子系統之間存在相互作用關系。某一行政區的局部生態環境問題能夠通過水與空氣的流動,在不同的行政區域之間進行傳遞,成為較大范圍內的區域性環境問題。比如我國京津冀地區的霧霾問題、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在內的跨省域水源地保護問題等。通過跨域生態環境協同治理,能夠充分考慮生態環境的整體性,并對治理機制作出有效創新,通過不同行政區域政府、企業、組織與群眾的合作,充分發揮復雜系統中各個子系統的聯合作用,從而獲得良好的環境治理成效。
目前跨域生態環境協同治理中的一項主要問題是缺少相應的協同治理機制。在跨區域生態環境協同治理的實施過程中,必須從生態環境系統的整體性出發,各個地方政府、企業和組織以及不同產業需要在生態環境治理工作上達成共識,在此基礎上制定出完善的治理方案,對生態環境治理工作進行指導,并且統一使用資源、共同承擔風險。需要由具有權威性的組織進行領導工作,對其中的利益關系作出有效協調,并通過相應的制度為跨區域生態環境協同治理的順利開展提供保障。而目前我國在跨區域生態環境協同治理工作上,仍然缺乏有效的協同治理機制。其原因在于目前我國的行政垂直管理體系造成不同區域的地方政府之間的發展戰略各自獨立,難以形成有效互動,同時缺少能夠協調各方利益的權威機構。在區域環境治理工作中,不同的地方政府存在利益競爭關系,在治理措施與信息的傳播上也具有較強的封閉性。
目前我國跨區域生態環境協同治理的主體也有待進一步完善。其中政府部門是生態環境治理工作中的重要主體。與此同時,企業與社會群眾由于享有政府部門所提供的生態環境產品,因此也應承擔一定的生態環境治理成本。在當前的跨區域生態環境治理工作中,主要是依靠政府部門推動生態環境治理工作的開展,企業、社會組織與群眾的參與程度較低。其原因主要在于我國目前的環境治理機制為自上而下,政府處于主導地位,市場、社會群眾及相關組織處于從屬地位,積極性較為缺乏。在這一現狀下,政府部門在生態環境治理工作上難以全面考慮到民眾的意愿,不容易得到民眾支持,同時對于民間資金、市場和人才的利用等方面也存在困難。所以,為了促進跨區域生態環境協同治理的有效開展,需要對主體作出進一步完善,政府、企業與社會群眾三方面主體實現共同參與及合作。
跨區域生態環境協同治理的領域仍然存在進一步拓展的空間。目前主要集中于污染治理,對于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視程度較低。其原因在于生態環境治理過程中,對當地的產業結構調整問題與GDP具有較大影響,地方產業發展與GDP與地區財政收入和就業存在密切聯系,涉及政府、企業、群眾等許多利益主體[1]。因此在跨區域生態環境協同治理工作中,要充分考慮當地的經濟發展需求,重視生態與經濟之間的聯系,在強調環境保護的前提下積極發展生態經濟,使地方財政收入得到有效提高。
跨區域生態環境協同治理工作需要地方政府部門、社會公眾及企業的共同參與,為了實現這一目的,需要由權威機構對跨域生態環境協同治理工作進行統一的安排,通過跨域生態環境協同治理機制的建立,為相關工作的開展提供保障。其中應由中央政府建立相關的管理機構,能夠更好保持機構的獨立性,有效防止地方利益對機構運行造成影響。在建立管理機構的基礎上,應根據各區域的實際情況,統一制定相應制度與治理規劃,地方政府與各個部門對其進行落實。具體工作中要構建中央政府為核心,政府、市場與社會相結合的層級網絡化機制,中央政府對區域資源進行統一規劃,制定區域政策,同時各級政府與市場、社會等不同的主體跨域參與,形成扁平網絡型合作關系[2]。還要對相關的規章制度進行有效完善,政府部門應建立生態補償制度、橫向轉移支付制度、生態環境產權交易機制等。還可以在充分考慮不同主體利益的基礎上,建立包括用水權、排污權和碳排放權在內的有償使用制度,推進生態環境的產品化。
為了達到更好的跨域生態環境協同治理效果,需要充分發揮不同主體的積極作用,明確不同主體在跨域生態環境協同治理工作中的責任、權利與利益。從而使政府、企業、民眾等主體之間形成有效的合力。比如贛江新區在流域綜合治理工作中,建立了政府與企業、企業與民眾、政府與民眾三種不同的協同路徑。其中政府與企業的協調路徑中,政府及企業依據同一平臺建立起建贛江新區一體化生態資源服務交易市場,各級政府向企業及其他組織購買環境治理服務,比如使用河流污染治理設備。該治理機構還以《環境保護法》在內的法律法規為依據,對企業排污量作出有效規范。同時將贛江新區企業污染治理相關數據進行及時更新與發布。企業與民眾的協同路徑表現為民眾對企業排污問題實施有效監督,在發現違規排放問題時及時向治理機構進行匯報,同時對企業的經營活動提出建議。政府與民眾的協同路徑主要包括加強對于社會組織的財政投入,從而提高環保組織數量;完善相應制度,使社會組織具有合法地位;向社會組織購買相關服務等。
在跨域生態環境協同治理工作中,除了要做好生態環境治理工作,也應積極發展區域產業與公共服務等領域。目前在生態產品提供區域的經濟發展水平與基礎設施一般落后于生態產品受益地區,因此受益地區可以對其進行一定的資金支持,提供扶持措施。例如對于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地區可以有效利用京津冀協同發展、“一帶一路”建設等國家政策,與鄰近區域開展廣泛合作。充分利用京津地區的科技與資金等優勢,促進本地生態產業的發展。
跨域生態環境協同治理是有效改善環境問題的一項必要措施。目前,其實施過程中仍然存在較為明顯的問題,對此應在充分分析問題產生原因的基礎上,研究合理的解決路徑,促進跨域生態環境協同治理措施的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