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荻秋,張 穎,高崇陽
(1.空軍勤務學院基礎部,江蘇徐州 221000;2.空軍勤務學院飛行保障指揮系,江蘇徐州 221000)
茶文化作為我國獨特的傳統文化,其在我國傳統文化的國際化傳播中占據重要地位。隨著物質文明的逐漸豐富,人們更加追求精神、文化層面的享受,茶文化也逐漸成為人們研究、探索、享受的重要文化,不僅僅是國內飲茶愛好者對茶文化十分重視,國外也有不少愛好者對其極為感興趣。不過當前茶文化的外宣翻譯還存在不少問題,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茶文化在國際范圍內的有效傳播,必須找到更加適合國外友人理解茶文化的翻譯方法。
外宣翻譯能夠促進傳統文化在國際范圍內得到有效傳播。隨著我國國際地位的不斷提升,對傳統文化進行傳播和宣揚逐漸成為我國文化發展的重要任務。不可否認,我國綜合國力的顯著提升為傳統文化外宣創造了良好條件,越來越多的國家、地區、組織和個人更加關注我國,對我國傳統文化也產生了巨大興趣。但是傳統文化的對外宣傳始終面臨著翻譯問題,如果不能通過翻譯準確無誤地傳遞優秀傳統文化精髓,導致翻譯內容與中國發展實際、國外受眾思維習慣以及國外受眾對中國信息的需求存在明顯差異,自然難以有效起到良好外宣作用。因此在茶文化的對外宣傳推廣中,落實相應的外宣翻譯十分有必要。[1]
實際上自中西方世界接觸以來,茶文化就成為了在世界范圍內受到廣泛關注的優秀傳統文化。然而歷經數百年的發展,茶文化的翻譯問題依舊沒有得到有效解決,這對一帶一路背景下的茶文化外宣發展造成了巨大影響。導致茶文化外宣翻譯工作難以開展的問題主要原因是茶文化錯綜復雜以及中西文化差異巨大。僅僅是茶的分類與明明就五花八門,如以茶多酚的氧化程度將初制茶分為綠茶、紅茶、黑茶、白茶、青茶及黃茶六大類,以茶葉形狀將茶葉分為珍眉、瓜片、松針等,以產地將茶分為西湖龍井、祁門紅茶、武夷巖茶等,以采摘時間分為探春、次春、雨前、秋香、冬片等,以香氣分為蘭花茶、茉莉花茶等,以典故分為碧螺春、大紅袍、鐵觀音等。與此同時,中西文化存在巨大差異,尤其是分類方式的不同,更是給茶文化外宣翻譯造成了不小的影響。具體來看,茶文化外宣翻譯的問題主要包含以下四類:
早在十七世紀西方便將紅茶稱作“black tea”。[2]導致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在于西方人相對注重茶葉的顏色,故而直接根據茶葉顏色稱為“black tea”,而我國更加注重茶湯顏色,故而稱之為“紅”。這一歷史遺留問題便是中西分類方式不同的重要體現,并且對我國茶文化的外宣翻譯造成了巨大影響。由于初制茶同時包含紅茶與黑茶兩大類,這就導致在對黑茶進行翻譯時不能將其譯作“black tea”,而是譯為“dark tea”或者直接按照其發酵情況譯為“fermented tea”。前者與black tea相比不能凸顯黑茶特性,后者與black tea、green tea并列則會呈現出明顯的茶葉分類混淆問題。
導致一茶多譯的主要原因在于當前茶文化外宣翻譯缺乏統一標準與規范,出現了更重各樣的譯法,導致同一茶葉對應不同譯名,給國外受眾了解茶文化帶來了不小的困擾。茶葉的命名本就較為錯綜復雜,部分茶葉的明明更是包含了大量信息,很難通過翻譯進行準確傳遞,缺乏具有足夠信服力的翻譯稱謂,難以挑選出最合適的譯名進行宣傳推廣。例如洞庭碧螺春這一茶葉名稱包含了茶葉產地、茶湯顏色、茶葉形狀以及采摘制作時間等信息,要想直接通過譯名進行準確翻譯極為困難,因此當前存在多個“洞庭碧螺春”的英文譯名,如Dongting Biluochun、Spring Spiral等,極其不利于茶文化的對外宣傳及推廣。
在茶文化的外宣翻譯中,除了存在一茶多譯問題外,多茶一譯問題也不容忽視。導致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除了茶文化錯綜復雜外,還包括翻譯人員對茶文化理解不夠,將多種茶混為一談。典型的多茶一譯案例為“Kongfu Tea”,不難理解,Kongfu Tea就是功夫茶,但是其不僅僅指潮汕的烹茶方式,還指紅茶中的一種品類。前者主要是因為烹茶飲茶較為費功夫,所以被稱作功夫茶;后者則是紅茶中的一種品類,如福建就有三大工夫茶。不過因為功夫茶的流傳度遠遠高于工夫茶,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有工夫茶,這就導致翻譯人員在翻譯時將工夫茶誤認為是功夫茶,最終導致功夫茶與工夫茶的英文譯名均是“Kongfu Tea”,對國外友人理解中國茶文化帶來了一定負面影響。[3]
中西文化差異的存在導致部分茶名在進行翻譯時出現了明顯的錯誤關聯問題,其中最為典型的當屬水仙茶。由于水仙花的英文是narcissus,因此水仙茶被譯作“Narcissus Tea”。實際上水仙茶與水仙花并無關系,該茶緣于福建建甌祝仙洞。由于建甌方言“祝”與崇安方言“水”發音一樣,因此崇安人將“祝仙洞”說成“水仙洞”,在祝仙洞發現的“祝仙茶”也被稱作了“水仙茶”,并逐漸傳播開來。而將水仙茶翻譯為Narcissus Tea后,實際上就是明顯的關聯錯誤,會導致國外受眾誤認為水仙茶有著水仙花的某種特性或者是由水仙花制成,造成了嚴重的茶文化誤解,對茶文化的外宣傳播極其不利。
當前的茶文化外宣翻譯較為混亂,一茶多譯和多茶一譯的問題導致國外受眾難以準確理解茶文化,給茶文化的宣傳推廣造成了巨大影響。對此,有必要統一翻譯標準,實現一對一準確翻譯,為廣大翻譯人員提供可靠的翻譯標準,同時幫助國外受眾以更加簡單、直觀的方式理解茶文化。而要形成統一的翻譯標準,國家相關部門應當積極組織成立專門的茶文化外宣翻譯機構,明確劃分相關管理職責和權力,制定完善管理制度,積極打造統一的外宣翻譯語料庫,讓茶文化能夠以統一的形式呈現在國外受眾面前。茶文化外宣翻譯機構應當致力于培養大量優秀的翻譯人員,同時利用自身資源優勢,組織頂尖翻譯人才和茶文化人大師,共同對統一化的茶文化翻譯進行全面而深度的研究,務必要構建統一的翻譯語料庫,并將茶名信息、茶詩詞、茶歷史等文化因素的翻譯對照詞匯收入其中,為茶文化外宣翻譯標準的盡快統一提供助力。
在茶文化外宣翻譯過程中需要用到各種翻譯方法,只有貼合中西文化差異靈活運用合適的翻譯方法,才能做到翻譯貼合實際需求,準確地向國外受眾傳遞我國優秀的茶文化精髓。最基礎的翻譯方法為直譯與意譯兩種,其中前者可以用于一些較為簡單、具體的茶文化翻譯中,如根據茶葉形狀、茶葉采摘制作時間等而命名的茶葉基本上都可以使用直譯翻譯方法;而意譯則多針對一些內涵較為豐富,通過直譯難以準確表現內涵的茶文化翻譯,如包含典故的茶葉名稱、茶詩詞、茶歷史等。[4]不過茶文化本身較為錯綜復雜,而且還涉及到大量產地,不能直接通過定性的方式確定使用直譯還是意譯方法,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選擇合適的翻譯方法,同時融入音譯方法,在有必要時還需要將直譯、音譯和意譯三種方法進行綜合運用。其中茶名的翻譯應當做到簡單得體、通俗易懂,這能幫助國外受眾快速記憶茶名,有利于茶文化外宣推廣。不過部分茶名包含信息較多,如果只強調簡單明了和通俗易懂的翻譯,往往會給國外受眾理解茶文化造成一定阻礙,不利于國外受眾深入理解茶文化內涵。對此,可以嘗試簡單譯名加注解的方式進行翻譯,如洞庭碧螺春可以統一翻譯為“Dongting Biluochun Tea”,但是在外宣翻譯中應當將洞庭碧螺春的產地、色澤、形狀、采摘時節等進行說明和注釋,通過信息捆綁的方式,以簡單易懂的譯名和全面深入的茶文化信息宣傳推廣洞庭碧螺春這一千古名茶。[5]
在茶文化外宣翻譯中,有必要針對當前的各種翻譯問題進行深入研究,針對性地采取合理措施加以規避,進一步提高翻譯意思傳遞的準確性。當前常見的茶文化外宣翻譯問題包括分類混淆、一茶多譯、多茶一譯、關聯錯誤等,而導致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則是翻譯人員對茶文化的理解和認知不夠,同時缺乏統一的翻譯標準。對此,有必要加強外宣翻譯人員對常見翻譯問題的理解,強化翻譯人員準確翻譯意識,要求翻譯人員在外宣翻譯中嚴格按照相關規范以及統一標準進行翻譯,并且需要深入了解茶文化及其內涵,積極與茶文化大師進行交流,不斷規避翻譯問題,提高翻譯質量。
茶文化外宣翻譯不僅僅要對各種茶名及相關信息等進行準確表達,還需要重視茶文化介紹,充分發揮文化宣傳作用,同時積極塑造茶文化品牌,不斷擴大我國茶文化在世界范圍內的影響力。相關翻譯人員需要根據自身對茶文化的深入了解以及專業能力,對茶歷史、茶名人、茶典故等進行介紹和推廣。例如在翻譯文君綠茶時,翻譯人員按照統一標準將該茶譯為“Wenjun Green Tea”,同時在譯名后簡單注釋“Wenjun is a talented female in the history of China”,既幫助國外受眾明白文君綠茶是根據人物而命名的,同時也有利于激發國外受眾對相關文化的興趣。[6]
綜上可知,中外文化介入中的茶文化外宣翻譯還存在不少問題,嚴重影響了我國茶文化的對外輸出和宣傳推廣。對此,有必要統一茶文化外宣翻譯標準,同時靈活運用各種翻譯方法,規避翻譯問題,重視茶文化介紹,全方位改善翻譯效果,提高翻譯水平,準確地向國外友人宣傳和推廣我國優秀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