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婷
(西北政法大學外國語學院,陜西西安 710011)
隨著全球科學技術的持續發展,新科技時代對高等教育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更為多元化要求,人才培養的目標不僅要專業化,還要國際化、信息化、智能化和人文化。為實現這樣的目標,2018年4月,教育部在《教育信息化十年規劃(2011—2020年)》(2012年)的基礎上發布了《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該行動計劃是我國教育信息化向縱深發展的行動綱領,主要包括五大特征:第一,教育資源從專用資源向通用拓展;第二,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的應用向信息技術支持下的教育教學創新轉向,因而需要教師盡快實現從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發展向信息素養養成的方向轉變,成為適應信息化教育教學需要的“數字教師”;第三,教育信息化在2.0階段將致力于“創新引領”,以信息技術支持教學與學習方式的創新來引領信息化時代教育生產方式的轉型升級,改變教育發展的動力結構,促進教育研究和實踐的范式更替;第四,關注焦點從“注重速度”向“提高質量”轉變,把精力集中在支撐更優質教育的信息化教學模式與學習方式創新探索上;第五,治理水平將從經驗管理到精準管理進行逐步提升。因此,信息時代人才培養要具備以下能力:較強的國際交流能力、信息化整合能力、智能化技術應用能力和人文理解能力。
此外,隨著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對數字信息技術的掌握不斷加深,學習方式的改變為智慧教學及教育信息化的順利實施奠定了基礎??茖W技術的發展、多媒體和互聯網廣泛使用的今天,人類的交流手段、學習模式不再僅限于單一模態/雙模態形式,所有的意義表達和信息傳遞都趨向于多模態化,多模態已經變成了人類生活與交流的常態。多模態教學模式不僅體現了信息技術的價值,還能夠通過創建三維的動態交互式學習環境,全方位調動學生的一系列感官能動,有效促進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能動性;此外,多模態的教學模式在幫助學生掌握學科專業知識的同時學習并運用相關科學技能,進而激發學生的思辨能力和創新能力。多模態的教學模式不僅是科技進步的必然趨勢,也是電子信息時代人類最普遍且最有效的學習方式。
目前,多模態研究在我國的發展還處在起步階段,多模態教學模式在教學實踐中的普及還有待時日,目前國內外相關的實證研究還較少。而因教學過程所呈現的動態特征,課程性質及目標的不同,教學對象個性差異等因素,教學不同環節所需的具體模態也各不相同,具體課程在教授過程中的實操性也較弱,仍需要進行大量教學實驗來對具體模態在各個教學環節使用的有效性及可操作性進行驗證,對整個多模態教學模式進行補充。此外,對大多數教師而言,多模態教學模式的概念還比較模糊,因為欠缺相關的知識,在模態的選擇和與教學方法的結合上還沒有清晰的認知,教學創新能力受到一定的限制。
因此,本研究試圖在教學實踐中引入多模態教學模式,借助信息化數字教學平臺及智慧教室,利用現代技術,在課堂中創建三維立體的數字化交互學習環境,探究不同模態刺激下學生學習的具體效果。針對不同教學環節進行多模態教學評價和教學反思,探索多模態教學模式在教學中的具體應用方式方法。
“模態”概念可以從三個不同領域進行討論(黃立鶴&張德祿,2019)。首先,可將其視為感官及相應的神經系統,如現代腦科學研究喜用“模態”一詞通指感官及其相應的神經系統,“模態”被定義為人類通過感官系統跟外部環境(如人、機器、物件、動物等)之間的互動方式(Kolb&Whishaw 2005:135)。人類具有五種感官模式,因而形成了五種不同的交際模態,即視覺模態(visual modality)、聽覺模態(auditive modality)、觸覺模態(tactile modality)、嗅覺模態(olfactory modality)和味覺模態(gustatory modality)。在交際過程中,只使用一種模態的話語叫“單模態話語”(monomodal discourse),同時使用兩種或兩種以上模態的話語叫“多模態話語”(multimodal dis-course)(朱永生,2008)。其次,從社會符號學角度出發,將其視為在社會文化中形成的創造意義的符號資源,指“在社會文化中形成的創造意義的符號資源”(Kress,2010:79),即信息傳遞的不同形式、方式或渠道,如聲音、圖像、顏色、動作、身勢等,而語言只是其中一種形式。這種意義呈現方式被稱為“多模態”。對混合使用這些符號資源的話語進行系統分析,稱為“多模態話語分析”(顧曰國,2015:1)。第三,可將其定義為人機交互中的信息呈現方式(Bernsen,2008:7)。多模態人機交互,就是人們使用多種感官模態,通過多種物理媒介,與計算機等機器進行多渠道、多形式的信息交互。多模態人機交互系統一般分為三個主要模塊:多通道信息獲取、信息分析與融合、多通道信息輸出(陶建華等,2011:30)。在信息科技時代人類的交互關系中,信息的傳遞方式往往同時涉及到這三個領域,因而多模態研究往往是跨領域的。
在動態教學過程中,智慧教室所提供的多維度、數字化教學空間為多模態組合的運用提供了實驗基地。首先,應當分析教學過程中不同的教學內容及目標,對不同環節進行設計,研究不同模態在教學實踐中的具體應用效果,并對單一/雙模態和多模態、不同模態間的協同模式進行比較,探討模態間的互補性,有效運用技術手段和模態組合,發掘最優模態搭配。此外,深入了解多模態教學模式的內、外部環境,對控制和支配多模態選擇的內部及外部因素進行系統的分析并歸類,嘗試在一定范圍內通過技術手段對有利因素進行刺激,控制不利因素對多模態教學模式的影響。同時,針對不同的教學方法,探討多模態教學模式如何更好的在“后方法”時代(陳力,2009)與教學法進行有機結合,打造多模態翻轉課堂。針對具體的課程,通過多模態教學手段培養學生多元讀寫能力,打造多元交互學習環境,研究不同模態對學生學習動機、學習態度、學習效果、思辨水平及創新能力的影響并進行綜合評價。
多模態的教學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將不同領域的研究進行有機的結合,借助多模態話語分析理論及多元認知理論,涉及到信息技術、媒體媒介、腦科學、教學方法及教學評價等一系列因素,在教學實踐中通過不同的實驗可實現以下目標。第一,傳統的教學模式得到進一步延伸和相應變化,利用智慧教室、數字教學平臺等技術手段,改變單一教學模態的機械性,進行多模態教學模式的組合,實現教學數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通過逐步建設、完善電子平臺課程及課程信息資料庫,建立健全高質量的“智慧課堂”;第二,實現多模態教學模式是新時期下教育教學對教師提出的新要求,教師應當具有科學分析不同課程性質及教學目標的能力,熟悉并掌握不同模態在教學中所產生的反應,有針對性的對其課程進行設計。在課程中將不同模態與不同教學方法進行有機結合并進行實驗,探索不同模態組合的有效性和可操性,優化課堂教學質量,更好的制作數字化課件、錄制慕課,推進高質量翻轉課堂、移動課堂的進一步實現,打造“金課”;第三,多模態教學設計在智慧教室中的具體實現可以為學生創建三維立體的交互式學習環境,全方位調動學生的聽覺、視覺、觸覺、味覺等一系列感官,使課堂“活”起來,促進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能動性,使其更好地參與到課堂及課外的學習中,更高效的完成教學內容;不斷優化教學資源,有針對性地提高教學水平。利用數字教學平臺和智慧教室等教學資源,以電子信息技術為媒介,將教育信息技術與多模態理論有效結合,通過實驗反復驗證不同多模態組合的教學效果,并進行實時監測,不斷調整,從模態的五個層面出發,在教學實踐中利用不同模態間的互補性達到模態與課程實踐最大程度契合,更好地發揮不同教學方法的功能性,體現了課程的動態性及實時性。在智慧課堂中創建的交互式學習環境,可以最大程度上體現協同機制,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能動性,提高教學的趣味性,更符合當代大學生的學習習慣及思維方式,將學習的過程從現實的物質世界延伸到虛擬的數字世界,真正實現多模態教學模式的多元化。
多模態教學模式是智能數字化時代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是腦科學、社會符號學及人機交互發展的結果。在教學中最大化的利用數字、信息、符號、圖像、音像等資源,不僅符合科學的教育宗旨,也符合“智能時代教育4.0”、“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及我國“創建雙一流”大學的創想。以智能化數字時代教育的未來發展為指導思想,在教學中引入多模態教學模式,打造科學的智慧課堂,是通過實踐把創想付之于行動。同時,多模態教學模式將社會符號學、多媒體技術、圖像學、功能語言學、教學法、心理學等學科知識交叉運用在教學中,這是高等教育學科發展的必經之路。在科技信息化時代,任何一個學科都無法單一發展,只有與其他學科知識相互融合,才能達到交叉性互補互利,才能更好的為新時代教育教學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