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叢,張 巖
(1.河南中醫藥大學,河南 鄭州450046;2.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河南 鄭州450000)
肺癰最早出現于《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口中辟辟”“咳即胸中隱痛”“咳唾膿血”“脈滑數”,揭示肺癰屬實屬熱;“吐濁唾腥臭痰,形如米粥”“有膿血,始萌可救,膿成則死”,指出肺癰宜早期治療。《備急千金要方》中采用千金葦莖湯治療肺癰,可活血消癰,為治療肺癰要方。近年來,小兒肺癰的發病率逐年升高,由于該病起病急,病情進展快,病變范圍廣,易出現重癥[1]或抗生素使用不合理等問題[2],使耐藥性增強。趙坤教授為第6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國家級名老中醫,擅長運用中醫藥治療兒童呼吸系統重癥。趙坤教授遵循中醫辨證理論,并結合實踐,靈活運用自擬方辨證治療小兒肺癰,取得顯著的效果。
隋·巢元方對肺癰的外因進行了論述,認為“寒乘虛傷肺”,肺血得寒凝滯,積而化熱,蘊結成癰,血敗成膿。明·樓英《醫學綱目》指出肺癰的內因主要在于“嗜食辛熱之品”“飲熱酒”,壅熱耗津傷液,燥邪傷肺,認為“食辛熱炙煿”為肺癰發病的原因之一。清·喻昌《醫門法律》認為“五臟蘊崇之火”“胃中停蓄之熱”上乘傷肺,其病變部位在肺,病變機制是風熱傷肺,或嗜食肥甘厚膩,壅結不散,熱邪傷及肺絡。由此可見,肺癰的病因病機較為復雜,不同病機之間可能存在相互兼雜轉化的過程,但總屬本虛標實或虛實夾雜[3]。清·陳實功《外科正宗·肺癰論》分期辨治小兒肺癰,初起時宜解表散風,繼則降陽火,收藏陰液,不宜濫用清涼之品降陰火,而后降肺氣,排癰膿,最后補肺氣,健脾陽,對后世分期辨治肺癰影響較大。《柳選四家醫案·環溪草堂醫案》論治本病時,也主張初“疏瘀散熱”,繼“通絡排膿”,再“排膿解毒”,最后“清養補肺”的分期治療方法。
趙坤教授辨基于古代醫家分期辨治經驗,將肺癰分為4期辨治。初期:熱在肺表,鬼門不通,惡寒較重,寒戰發熱,戰汗甚則不出汗,咳嗽不典型,痰白或黃、量少質黏,無特殊氣味,采用麻黃杏仁甘草湯加減。成癰期:表邪持續不解,化熱入里,里熱熾盛,灼津耗液,肺葉焦灼,積聚成癰,則面赤煩躁,咳嗽氣急,咳吐膿痰,氣促喘憋,胸悶脹滿,采用自擬莖葦癰必清方合四逆散治療,防止小兒驚厥。潰膿期:里實熱壅盛,與痰搏結,痰熱瘀阻,血敗肉腐,則高熱持續,咳嗽劇烈,咳吐膿痰量多,質如米粥,氣味腥臭,懸飲形成,胸脅疼痛,氣急煩躁甚至譫妄,面赤口渴,便秘溲赤,此期為關鍵期,易發生變證,采用自擬莖葦癰立清加穿山甲消腫排膿,必要時結合現代醫學閉式引流治療。消散期:邪祛正虛,氣陰兩虛,宜滋陰益氣,采用沙參麥冬湯加黃芪、附片滋陰清虛熱,補氣補陽。趙坤教授認為,隨著社會的發展,病原體雖有所改變,但是中醫辨證論治的原則不會變,應遵循古訓,靈活運用中醫藥以提高療效。
3.1 后期重視補氣補陽 對使用多種抗生素效果欠佳,或對抗生素過敏、有并發癥的疑難患兒,或病情發展太快的危急癥患兒,體溫有時不穩定,趙坤教授在予以清肺解毒、排膿生肌治療的基礎上,給予黃芪片補氣生血,排膿生肌,取得良好的效果[4]。趙坤教授認為補氣升陽尤為重要,病情發展太快,皆為陽氣不足,不可一見發熱就運用寒涼藥。小兒陽氣為坎中之陽,不耐消耗,補陽要以“醒陽”為主,不可一味投補補益之品,防止疾病后期邪戀。
3.2 重視抗真菌治療 肺癰患兒多體質虛弱,且經長時間的抗生素、激素、霧化治療或呼吸機治療的重癥患兒,真菌感染的幾率較高,真菌檢測試驗(G試驗)、曲霉菌檢測(GM試驗)常為陽性。真菌感染于肺雖無明確的中醫病名,但其致病隱匿,纏綿不愈,中醫認為多從濕熱治療,常加用土茯苓、木槿皮、一枝黃花、茶樹根等具有抗真菌作用的藥物[5]。
3.3 驗方分析 自擬莖葦癰必清方以葦莖為君藥,清透肺胃實熱,解毒通絡排膿,使膠結熱痰迅速變成稀薄之痰從肺排出[6]。魚腥草、生薏苡仁、炒桃仁、冬瓜仁、金蕎麥、金牛根為臣藥,魚腥草以清肺見長,為治療肺癰之要藥;生薏苡仁、炒桃仁、冬瓜仁與蘆根合成千金葦莖湯,該方藥少精湛,合用上清肺熱,下利腸濕,善排膿,解毒散結[6]。金牛根、金蕎麥,其名與肺五行主金相應,有清熱解毒、清肺化痰之功,治療痰熱壅阻肺絡之證。川貝母、海蛤粉、海浮石、紫菀、款冬花為佐藥。川貝母色白,與肺相應,可“潤心肺,化燥痰”;海蛤粉、海浮石合用,一升一降,味咸,軟堅散結,將膠固之痰化開并排出肺外[6];紫菀、款冬花潤肺化痰,使肺不傷于燥。桑白皮、橘紅、橘絡、僵蠶、蟬蛻、甘草為使藥,治痰先理氣,氣利痰自消。
患兒,女,3歲余。2018年6月21日因“反復咳嗽,發熱20 d”就診。20 d前患兒無明顯誘因發熱,體溫39.9℃,伴咳嗽,肺部CT提示右肺下葉大片實變影,至河南省某醫院行纖維支氣管鏡聯合抗炎治療。半個月后查肺部CT提示右肺下葉有膿胸及空洞形成,仍有實變,現求中醫治療,遂至我師門診。癥見:咳嗽而無力,喉中有痰,暫不發熱,納眠可,二便可,易出汗。查體:雙肺呼吸音粗。診斷:大葉性肺炎,膿胸,肺壞死,肺空洞。給予自擬方莖葦癰必清方加減治療。方藥組成:大青葉15 g,桑白皮20 g,魚腥草30 g,川貝母6 g,紫菀10 g,款冬花10 g,天花粉15 g,枇杷葉6 g,炒僵蠶10 g,蟬蛻6 g,橘紅10 g,橘絡6 g,赤芍12 g,紅花6 g,川芎6 g,煅蛤殼15 g(先煎),海浮石15 g(先煎),兩面針15 g,冬瓜子10 g,金蕎麥15 g,桃仁10 g,蘆根30 g,生黃芪6 g,葶藶子15 g,炙甘草6 g。7劑,水煎服,每2日服用1劑,早晚分服。二診,服用上藥后患兒咳嗽基本消失,未訴不適。上方加皂角刺15 g,炮山甲6 g。7劑,水煎服,每3日服用1劑,早晚分服。三診,患兒無明顯不適,復查肺部CT肺空洞消失。上方去葶藶子,加黃芪6 g,太子參10 g,淡附片6 g(先煎)。14劑,水煎服,每3日服用1劑,早晚分服。鞏固治療,不必復診。
歷代醫家采用中醫藥治療肺癰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并創立了許多有效方劑,如千金葦莖湯、桔梗湯等至今仍被應用。本病患兒就診時膿已成,分期辨治,初診用自擬莖葦癰必清方治療,以解毒清熱、祛痰化瘀為主;二診時咳嗽消失,不代表膿已完全排出體外,加皂角刺、炮山甲通絡透膿,防止瘀停體內,遇感復發;三診時復查肺部CT基本痊愈,注重補氣升陽,防止疾病后期陰損及陽,傷及人體正氣。但若正氣素虛或外邪較重,須防其病情發生變證。本病要注重預防,重視治未病理念,順應節氣變化,寒溫有度,起居有節,并注意飲食,少食厚味之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