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后偉,解洪剛,孫玉暉
(山東省泰安市中醫醫院,山東 泰安271000)
蕁麻疹是由皮膚黏膜小血管擴張、通透性增加導致的一種局限性水腫反應,臨床主要表現為風團、紅斑,亦可伴發腹痛、腹瀉,嚴重者可出現喉頭水腫甚至休克,易反復發作,增加患者痛苦。根據病程長短,可分為急性蕁麻疹和慢性蕁麻疹兩種。該病屬于中醫“癮疹”范疇[1],主要表現為身體瘙癢,搔之出現紅斑隆起,形如豆瓣,堆累成片,發無定處,忽隱忽現,退后不留痕跡。小兒為稚陰稚陽之體,臟腑發育尚未完善,因此小兒蕁麻疹的發病率較高。小兒推拿作為一種綠色、健康的小兒外治療法,對兒科常見疾病有較好的治療效果,且患兒及家長容易接受。筆者運用推拿治療小兒蕁麻疹取得一定效果,現結合現代醫學和中醫理論將推拿治療蕁麻疹的治法和辨證分型進行初步探討。
西醫認為,蕁麻疹的發生是由于過敏原刺激,導致患者體內肥大細胞脫落引起組胺釋放,使血管通透性增加,毛細血管擴張,組織水腫,從而導致皮膚風團、瘙癢。小兒蕁麻疹常見誘因有:①食物:如魚、蝦、蟹、牛奶、豆類、蕈類及水果等。小兒在添加輔食及進食不新鮮食物后發生蕁麻疹癥狀較為常見,主要原因為小兒胃腸道發育尚不完善,對異體蛋白容易發生過敏反應。②藥物:抗生素、解熱鎮痛藥、血清制品、疫苗及酶類等。③感染:病毒、細菌、真菌或寄生蟲等,如小兒上呼吸道感染、扁桃體炎、中耳炎等。④異物:動物皮屑、花粉、粉塵、羽毛、孢子等均可誘發蕁麻疹[2]。西醫治療蕁麻疹的方法多為口服抗過敏藥物,如阿司米唑、氯苯那敏、西咪替丁等抗組胺類藥物,嚴重者使用糖皮質激素治療[3]。
中醫認為,小兒蕁麻疹發病原因分為內因和外因。①外因:風邪為最常見的致病因素,“風為百病之長,善行而數變”“無風不作癢”,風邪侵襲人體肌表后導致腠理失司,營衛失和。②內因:小兒肺脾常不足,過食肥甘厚味及葷腥之品,易導致脾失健運,濕熱痰濁內生,加之小兒肺臟嬌嫩,感受風邪后,風濕之邪郁遏于皮膚則發為蕁麻疹。此外,風邪常兼濕熱之邪侵襲人體,阻滯經絡,氣血瘀滯于皮膚則發為蕁麻疹,日久遷延不愈,則由實轉虛,導致臟腑功能失調。中醫治療蕁麻疹的方法主要有中藥內服、針灸、拔罐、自血療法、臍療、中藥熏洗、耳穴療法等。
蕁麻疹常見的中醫辨證分型有:風熱犯表證、風寒束表證、血虛風燥證[4]。針對小兒肺脾常不足的生理特點,以及小兒蕁麻疹易感受風邪的病理特點,故推拿治療蕁麻疹的治則治法為疏風解表,補益脾肺,根據患兒體質及疾病性質,補虛扶正,祛邪外出。推拿處方:分手陰陽,清肺平肝,清補脾,運八卦,掐揉四橫紋,搗小天心,揉五指節。
2.1 風熱犯表證 風團鮮紅,灼熱劇癢,伴有發燒,惡寒,咽喉腫痛,遇熱則皮疹加重,舌苔薄白或薄黃,指紋紫滯,脈浮數。治則治法:疏風清熱,健脾安神。推拿處方:分手陰陽(重分陰),清肺平肝,清補脾,運八卦,掐揉四橫紋,清天河水,退六腑,搗小天心,揉五指節,按揉大椎、風門、肺俞、膈俞、曲池。方解:分手陰陽可平衡陰陽,調和氣血,重分陰可滋陰清熱;清肺平肝,清天河水,退六腑與按揉大椎、風門、肺俞、曲池等穴同用,共奏疏風解表、泄熱除煩之功。清補脾,運八卦,掐揉四橫紋,能調和脾胃,固本實衛;搗小天心,揉五指節,可鎮靜安神,祛風除煩;膈俞為八會穴之血會,配合血海穴取“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意。
2.2 風寒束表證 皮疹色白,遇風寒加重,得暖則減,口不渴,舌質淡,舌苔白,脈浮緊,指紋紅。治則治法:祛風散寒,健脾益氣。推拿處方:分手陰陽(重分陽),清肺平肝,清補脾,運八卦,推三關,搗小天心,揉五指節,按揉肺俞、膈俞、曲池、合谷。方解:分手陰陽(重分陽)可調和陰陽,益氣實衛;清肺平肝配合按揉肺俞、曲池、合谷,疏風解表散寒;搗小天心、揉五指節,可鎮靜安神除煩;按揉膈俞能活血行氣息風。
2.3 血虛風燥證 反復發作,遷延日久,午后或夜間加劇,伴心煩易怒,口干,手足心熱,舌紅少津,脈沉細。治則治法:培土生金,養血息風。推拿處方:補脾經,運八卦,推三關,揉小天心,揉二馬,揉五指節,按揉肺俞、脾俞、胃俞、足三里。方解:補脾經,運八卦,推三關,可健脾助運,益氣養血;揉小天心,揉二馬,可滋陰潛陽,鎮驚息風;按揉肺俞、脾俞、胃俞、足三里,可調和脾胃,培土生金。
患兒,男,10個月。因“腹部及大腿內側散在風團狀皮疹3 d”于2017年7月12日15時就診于泰安市中醫醫院小兒推拿門診。現病史:患兒3 d前食用蛋黃后,大腿內側出現少許紅色風團狀皮疹,次日傍晚受風后,腹部突現出現大片紅色風團狀皮疹,患兒哭鬧不安,搔抓后出現大小不一、形態各異的紅色風團樣斑丘疹,于7月12日上午就診于某中心醫院小兒皮膚科,查過敏原顯示:雞蛋、牛奶過敏,遂給予口服及局部擦涂西藥治療。因患兒年齡偏小,家長擔心藥物不良反應,未采用藥物治療,故來推拿門診就診。現癥見腹部及大腿內側散在紅色風團樣皮疹,大小不一,瘙癢難忍,伴有惡風,發熱,納差,大便偏干,小便黃。查體:神志清,哭鬧煩躁,皮膚劃痕癥陽性,舌紅苔薄黃,脈浮數,指紋紫滯。西醫診斷:急性蕁麻疹。中醫診斷:癮疹;證屬風熱犯表,脾失健運。治則治法:疏風清熱,健脾安神。推拿處方:分手陰陽(重分陰)200次,清肺平肝300次,清補脾500次,運八卦300次,掐揉四橫紋50次,清天河水300次,退六腑300次,搗小天心30次,揉五指節30次,按揉大椎、風門、肺俞、膈俞、血海、曲池各30次?;純捍稳諒驮\,家長述推拿當日夜間11時左右患兒腹部蕁麻疹全部消退,次日清晨大腿內側全部消失。繼續鞏固治療1次,囑家長照顧小兒清淡飲食,勿受風寒。1周后隨訪,家長述其可正常食用雞蛋,蕁麻疹未再發作。
蕁麻疹是臨床常見的皮膚過敏性疾病。中醫認為小兒為稚陰稚陽之體,五臟六腑尚未發育完善,正氣不足,若因飲食不節,壅滯腸胃或外感風寒濕等邪氣郁閉腠理,導致營衛失和,氣血壅塞,則發為蕁麻疹。西醫認為蕁麻疹是由多種化學介質介導的變態反應性疾病,主要采用口服抗組胺類、激素類等抗過敏藥物治療為主,存在不良反應較大、療效不穩定等弊端。推拿療法具有綠色、安全、有效、無痛等特點,容易被患兒及家長接受,通過輕柔刺激小兒體表的經絡穴位,疏風解表以治其標,健脾益肺以固其本,從而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嬰幼兒作為蕁麻疹患者中的特殊群體,由于其“臟腑嬌嫩,形氣未充”,臨床有關于腹型蕁麻疹失治誤診的報道,因此醫生選方用藥時需要仔細慎重,若發現患兒有明顯的腹痛、呼吸困難、精神煩躁,應及時安排合理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