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國華,孫桂連,賈紅梅,韓小偉,齊呈云
(1.河北省阜平縣中醫醫院,河北 保定073299;2.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北京100102)
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易感邪發病,傳變迅速,病性易虛易實,易寒易熱。小兒為稚陽之體,感邪后易化熱化火,故小兒急性熱病臨床多發。小兒外感熱病具有傳變迅速的特點,如風溫感冒不及時治療,則發展成為肺炎喘嗽;邪熱壅盛,正氣不足,則可發生心陽虛衰、邪陷心包的變證[1]。
發熱是兒科常見的癥狀之一。從生理病理來看,發熱是機體防御和適應內外環境溫度的一種代謝性生理反應,若體溫持續高熱,體內調節功能失常,則成為影響患兒健康的不利因素[2]。參照《諸福棠實用兒科學》中發熱的診斷標準[3],一般以腋窩體溫為準,小兒正常體溫為36.0~37.4℃,37.4℃以上即為發熱。發熱常伴新陳代謝水平提高,耗氧量增加和不顯性水分丟失增加,導致表皮血管擴張,心臟負擔和腦血流量增加,大腦皮層興奮,易致驚厥,甚至會導致大腦皮層抑制。因此,在臨床上小兒發熱應予以快速降溫處理[4]。
目前西醫常用解熱鎮痛藥退熱,如口服布洛芬或對乙酰氨基酚制劑,但部分患兒治療后退熱效果不理想,常退而復升或體溫持續不降。中醫在小兒退熱方面有獨特療效,如口服中藥、針刺、放血療法等,但患兒多不配合,依從性差。中藥灌腸療法退熱以辨證論治為原則,既克服了小兒服藥困難的問題,同時藥物直接經腸吸收,減少了經胃口服導致的嘔吐等不良反應,快速起效,標本兼治,患兒及家屬均易接受。
2.1 病例1 患兒,女,6歲。主訴:發熱3 d。患兒曾口服抗生素及退熱類中成藥治療,病情無好轉,仍反復高熱,體溫最高達39℃,為進一步診治來我院就診。現癥見:體溫38.2℃,神志清,精神可,咽部充血,雙側扁桃體Ⅱ度腫大,表面散在膿點,食納欠佳,小便黃,大便略干,夜間睡眠不寧。舌質紅,苔薄黃,脈數。查體示心肺腹未見異常,神經系統未見異常。血常規示白細胞正常;尿常規正常;胸片示心肺未見異常。西醫診斷為急性化膿性扁桃體炎。中醫診斷為急乳蛾,證屬風熱犯咽。現患兒口服藥物困難,拒絕靜脈點滴,故采用中藥灌腸治療。治以疏風清熱解毒,方以銀翹馬勃散化裁。方藥組成:金銀花6 g,連翹6 g,牛蒡子5 g,射干4 g,板藍根6 g,蒲公英6 g,柴胡6 g,黃芩片6 g,野菊花,生地黃6 g,桔梗4 g。上藥濃煎取藥液40 m L,每次20 m L灌腸,每日2次。
二診:患兒熱退,體溫37.4℃,咽部充血減輕,雙側扁桃體Ⅱ度腫大,表面膿點減少,繼續給予上藥灌腸治療。三診:患兒體溫正常,咽部充血明顯減輕,雙側扁桃體Ⅰ度腫大,表面膿點消失,繼續給予上藥灌腸治療。四診:患兒體溫正常,咽部無明顯充血,雙側扁桃體無明顯腫大,停止中藥灌腸治療。
按語:乳蛾之名首見于《儒門事親》,是兒科常見病,以咽痛、喉核紅腫,甚則潰爛化膿為特征[5]。咽喉為肺之門戶,風熱邪毒從口鼻而入,咽喉首當其沖,風熱外侵,肺氣不宣,肺經風熱循經上犯,結聚于咽喉發為乳蛾。患兒小便黃,大便略干,夜間睡眠不寧,舌質紅,苔薄黃,脈數,均為風熱之象。治以疏風清熱,利咽解毒,以銀翹馬勃散化裁,行中藥灌腸治療。方中金銀花、連翹辛涼透表,清熱解毒,為君藥;牛蒡子、射干、板藍根、蒲公英、野菊花、生地黃清熱解毒利咽,為臣藥;柴胡、黃芩清熱透表,為佐藥;桔梗載藥上行,為使藥。諸藥合用,共奏疏風清熱之功。
2.2 病例2 患兒,女,3歲。主訴:扁桃體摘除術后間斷發熱13 d。患兒于13 d前在某三甲醫院行扁桃體摘除術,術后靜脈點滴抗生素治療1 d,后回當地衛生院靜脈點滴頭孢類抗生素治療5 d,期間患兒間斷發熱,體溫最高達38.5℃以上,又就診于縣醫院,靜脈點滴抗生素治療7 d,患兒仍間斷發熱,體溫38.5℃以上,為進一步治療來我院就診。現癥見:體溫38.6℃,神志清,精神可,咽部充血,雙側扁桃體窩見白膜創面,納可,小便可,大便略干。舌質紅,苔薄黃,脈數。查體示心肺腹未見異常,神經系統未見異常。血常規示白細胞低于正常;尿常規正常;胸片示心肺未見異常。小兒扁桃體手術摘除,感染灶已清除,抗生素應用13 d后,患兒白細胞已低于正常值范圍,應停用抗生素。患兒行扁桃體手術后,表現為咽痛不欲飲食,咽紅,往來寒熱,舌紅,苔薄黃,脈數,此為邪入少陽。中醫診斷為少陽病小柴胡湯證。治以和解清熱,方以小柴胡湯化裁,行中藥灌腸治療。方藥組成:柴胡5 g,黨參片5 g,清半夏4 g,甘草片3 g,黃芩片5 g,金銀花5 g,連翹5 g。上藥濃煎取藥液40 m L,每次20 m L,保留灌腸,每日2次。
二診:患兒無明顯發熱,體溫37.0℃,查體示咽部充血減輕,雙側扁桃體窩可見白膜創面,繼續給予上藥灌腸治療。三診:患兒體溫正常,咽部充血明顯減輕,雙側扁桃體窩可見白膜創面,繼續給予上藥灌腸治療。四診:患兒體溫正常,咽部無明顯充血,雙側扁桃體窩可見白膜創面,查血常規示白細胞恢復正常,停止中藥灌腸治療。五診:患兒體溫正常,咽部無明顯充血,雙側扁桃體窩白膜消失。觀察1周,病情無反復。
按語:患兒術后病情纏綿,往來寒熱,結合舌象、脈象,中醫診斷為少陽病小柴胡湯證。治以和解清熱,以小柴胡湯為主方給予中藥灌腸治療。方中柴胡入肝、膽經,能透少陽之邪從外而散,并能疏泄氣機郁滯,故為主藥;黃芩助柴胡以清少陽邪熱,且柴胡升散,得黃芩降泄,則無升陽劫陰之弊,故為輔藥[6];金銀花、連翹助黃芩、柴胡透表清熱;佐以半夏降逆和胃;黨參輔助正氣;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共奏和解少陽、透表清熱之功。
小兒系純陽之體,臟腑嬌嫩,易于外感發病,且起病急,變化快。清·吳鞠通在《溫病條辨》中提到:“小兒稚陽未充,稚陰未長者也。”“臟腑薄,藩籬疏,易于傳變;肌膚嫩,神氣怯,易于感觸。”小兒外感病首要癥狀往往以發熱較多見,四季均可發病,持續高熱可引起人體防御感染能力下降。
中醫認為,熱為陽邪,易傷津耗氣,熱邪傷人,可迫津外泄,從而耗傷人體陰液,火熱之邪易生風動血,使肝陽亢奮,肝風內動,出現高熱、四肢抽搐等癥狀。對于小兒急性熱病的治療原則,總以祛邪為要,但應“中病即止”,兼顧臟腑虛實。《溫病條辨》言:“其用藥也稍呆則滯,稍重則傷,稍不對證,則轉救轉劇,轉去轉遠。”《景岳全書》指出:“小兒臟器清靈,隨撥隨應,但能確得其本而撮取之,則一藥可愈。”但小兒對中藥湯劑口服困難、針刺療法不配合等,限制了中醫療效的發揮,中藥灌腸治療則避免了上述問題,具有操作時間短、方便快捷、療效迅速的特點[6]。
中藥灌腸所用之藥即內治之藥,所治之理即內治之理。根據中醫辨證論治原則,選方用藥多為清熱解毒、退熱之品,結合血常規檢查,若白細胞明顯高于正常值范圍,可聯合應用抗生素,若白細胞在正常值或低于正常值范圍,則單純采用中藥灌腸治療。在中藥灌腸治療過程中,需注意患兒大便情況,若患兒大便正常或偏干或大便干結,只需采用清熱退熱之法;若患兒大便偏稀或平素易腹瀉,需在清熱法基礎上加用顧護脾胃之品,如白術、蒼術、山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