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崇裕
(廣東省珠海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名醫工作室,廣東 珠海519020)
石膏為硫酸鹽類礦物硬石膏族石膏,屬單斜晶系,此物水飛后細膩光滑如膏脂,故名。其主要產地為湖北、安徽、山東等地,但以湖北應城產者最佳。全年均可采挖,采挖后,除去雜石及泥沙。臨床藥用石膏為纖維狀的集合體,呈長塊狀、板塊狀或不規則塊狀。白色,灰白色或淺黃色,有的半透明。體重,質軟。縱斷面具有纖維狀紋理,并顯現絹絲樣光澤。氣微,味淡,我們一般稱藥用石膏為纖維石膏。此外,菊花石膏、雛菊石膏、雪花石膏、片狀石膏、卷曲石膏、紅石膏、玄精石、透明石膏、玫瑰狀石膏等屬于混淆品,均不能作為藥用石膏[1]。生石膏主要成分為含水硫酸鈣,經高溫煅燒后會丟失其中的水分,形成熟石膏。生石膏、熟石膏雖然皆為硫酸鈣,但是由于含水量不同,則功效有別,臨床不可混淆。筆者臨床所用多為生石膏,熟石膏較為少用。
筆者將石膏用于兒科疾病的診療啟蒙于朱世增先生的《奇方醫話》[2]。《奇方醫話》中的中醫奇談頗多,如小兒哮喘民間驗方,方藥組成:麻黃5 g,苦杏仁10 g,甘草片5 g,豆腐30 g。用法:麻黃、苦杏仁、甘草片與豆腐共煮1 h,去藥,食豆腐飲湯,早晚2次分服。原書按:“本方系筆者(朱世增)考察長白山脈時,一老婦所贈,自云為家傳秘方,試之臨證,卻也每有良效。細嚼方之組成,乃麻杏石甘湯減大寒之石膏,加甘涼之豆腐而成,是制方之人嫌石膏之寒而有意去之,或處方經輾轉謄寫而漏之,筆者(朱世增)實無從可知。”[2]筆者認為其方應用中非漏石膏,因小兒脾胃嬌弱,恐石膏寒涼傷胃,豆腐乃豆漿加石膏而成。豆漿性熱,豆腐腦(豆腐之原型)性涼,同時豆漿可緩解石膏寒涼之性。此方可以說是麻杏石甘湯之變方,豆腐中用的是煅石膏。蒲輔周先生云:“煅石膏清胃熱力大于生用,其性涼甚,每服二、三錢即可,因其煅去辛味。只剩甘寒,乃成守而不走之藥性也。”此方適用于痰熱哮喘。脾胃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借煅石膏之清胃熱之力斷其根源[3]。熟石膏可作為豆腐的凝固劑,熟石膏在使用前應粉碎,然后加水攪拌制成均勻懸浮液。熟石膏如進一步加熱失水,變成過熟石膏,則不能作為凝固劑。曾有“加熟石膏等于加砒霜”的說法,其中的熟石膏可能指的是過熟石膏,此尚待考證。由此可見,小兒疾病可用生石膏。
生石膏性味甘辛,微寒,歸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除煩止渴之功。常用于外感熱病、高熱煩渴、肺熱喘咳、胃火亢盛、頭痛、牙痛等癥。
對于生石膏的煎煮法,不少醫家遵“生石膏入湯劑,宜先煎”的說法,生石膏先煎的原因一般認為“礦石類藥物,因質堅而難煎出味,應打碎先煎,以便有效成分析出”。但筆者臨床運用生石膏時皆不先煎,此乃遵仲景之意,《傷寒雜病論》中共載含石膏的方劑17首,煎煮方法中無一方提及生石膏當先煎煮者。筆者認為生石膏為微寒之品,臨床用于退熱或治療糖尿病時用量常在10~150 g,未見不良反應。陶弘景《名醫別錄》云生石膏:“甘,大寒,無毒。”此外,不少醫家認為生石膏性大寒源自《傷寒論》的白虎湯,但張仲景并未言其大寒,并且將之應用于多種外感內傷虛熱性疾病。如“傷寒解后,虛羸少氣,氣逆欲嘔”,用竹葉石膏湯;“婦人乳中虛,煩亂嘔逆”,用竹皮大丸。
4.1 大青龍湯合葛根湯治療小兒外感咳嗽案 患兒,男,1歲6個月。感冒咳嗽1個月余,咳黃色黏痰,無汗,小便黃,肛門紅,大便正常,舌尖紅,苔薄白。處方:大青龍湯合葛根湯加減。方藥組成:麻黃5 g,葛根15 g,生石膏25 g,苦杏仁10 g,桂枝10 g,白芍10 g,炙甘草6 g,桔梗10 g,生姜1片,大棗3枚。服用2劑后,明顯好轉;減小劑量后再服2劑,痊愈。
按語:此案原系胸中先有蘊熱,又為風寒固其外表,致其胸中蘊熱有蓄積外越之勢。因其外有寒邪,內有蘊熱,故而1個多月未愈,呈太陽陽明合病之勢。大青龍湯合葛根湯加桔梗,外解寒邪,內清郁熱,兼以化痰。麻黃、桂枝、葛根外解寒邪;生石膏、葛根辛散涼潤,既助麻黃、桂枝達表,又化胸中蘊熱為汗,隨麻黃、桂枝透表而出[4]。
4.2 桂枝湯合麻杏石甘湯治療全身過敏瘙癢案 患兒,男,5歲。3 d前因吹風扇,食河蝦,全身起紅斑,倏忽而起,瘙癢異常,上至頭頂,下至足底,無一不起;汗多,畏冷,口干,二便正常。經抗過敏治療,效果不顯。處方:桂枝湯合麻杏石甘湯加減。方藥組成:麻黃6 g,桂枝12 g,白芍12 g,生石膏18 g,苦杏仁10 g,甘草片10 g,生姜3片,大棗5枚。服用2劑后,已好大半,減量續進。
按語:臨床常有過敏患兒采用抗過敏治療而效果不佳者。中醫亦有過敏煎之專方,但從療效看還是要以辨證為主。綜合該患兒情況,辨為太陽陽明合病,后世謂之“寒包火”,故擬桂枝湯合麻杏石甘湯方。此方和大青龍湯相似,具有發汗解表、兼清郁熱的功效。臨床常用于治療“太陽中風,脈浮緊,身疼痛,發熱惡寒,不汗出而煩躁”或“傷寒脈浮數,身不痛,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之。服之則厥逆、筋惕肉,此為逆也”。桂枝湯合麻杏石甘湯和大青龍湯相差一味白芍,前者因“汗多,畏冷”而選用,后者則“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之”。經方之用,藥差一味,主治可能有天壤之別[4]。
4.3 桂枝二越婢一湯治療小兒發熱案 患兒,男,9歲,2014年5月21日初診。其母親代訴:發熱1 d,流少量鼻血,高熱未退,后服用西藥汗出退熱,但發熱易反復。查體:體溫38.3℃。現癥見:頭痛,精神不佳,納差,無汗,稍有怕冷,大便2 d未解。處方:桂枝二越婢一湯加減。方藥組成:桂枝6 g,白芍6 g,麻黃6 g,生石膏12 g,蒼術6 g,炙甘草6 g,生姜6 g,紅棗5枚。水煎溫服,先煎1劑,溫服半劑,然后食熱粥或飲熱水,覆被發汗,避風。若1 h后無汗出,再服半劑。服1劑后仍未出汗,再服第2劑。患兒服藥1劑休息半日后,汗出熱退,未再反復。
按語:此患兒本當用麻黃湯,但患兒已發汗,高熱不甚,精神不佳,故用藥需退而求穩,用桂枝二越婢一湯加蒼術加減治療。桂枝二越婢一湯出自《傷寒雜病論》,其言:“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發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湯。”臨床一般用于身體虛弱的兒童或老年不耐發汗者。恰逢陰雨連綿天氣,故加蒼術以防“風氣去,濕氣在”。
4.4 大青龍湯治療小兒咽痛發熱案 患兒,女,5歲,2013年7月13日初診。其母代訴:因食用油炸食品后,咽痛,欲大便而不能,口干,精神不佳,惡寒無汗,鼻塞,流清涕,高熱,體溫39℃。處方:大青龍湯。方藥組成:麻黃12 g,桂枝6 g,甘草片6 g,苦杏仁6 g,生姜3片,紅棗6枚,生石膏30 g。1劑,水煎溫服,覆被發汗,微微汗出即可,汗出熱退則余藥停服。若2 h后仍未出汗,再服。患兒服1劑汗出熱退,無反復,稍有腹痛,大便2 d未解,夜間痰聲轆轆,伴有少許咳嗽,鼻塞流涕,改用止嗽散加萊菔子調理而安。
按語:此前余診治急性高熱疾病,開具處方多以葛根湯、小柴胡湯等為主,劑量雖大,效果不甚明顯,不及大青龍湯顯效迅速。服葛根湯后,往往咽痛愈,又會轉為陽明口渴癥;服小柴胡湯后,便通熱退,但往往藥后高熱加重后才能汗出熱退,家長比較擔心。傳統認為,大青龍湯適用于體格強健的中青年,但體質只是考慮用方的因素之一,關鍵還是對病機的把握,只要抓住外寒內熱的病機即可用此方,外寒常表現惡寒無汗、鼻塞流涕等癥狀,內熱常表現為煩躁、咽痛、喜冷飲等癥狀[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