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齡漸長,我對自己的媒體直覺卻日益不自信。不自信到認為凡是我所喜愛的傳播形式和傳播內容,應該都是過時的。
新春假期窩在家里追劇,整天抱著電腦在幾大視頻網站間切換,感覺生活有滋有味。正是因為感覺太過舒適,當媒介直覺的不自信爆發之后,我突然開始問自己一個問題:視頻網站是不是也落伍了?
果不其然,馬上看到媒體報道,近年來視頻網站的點擊率在逐漸下降,雖然目力可及范圍付費用戶在增長,但是幾大平臺的虧損情況并未好轉。根據報道,2018年為了占據更多市場,優酷和騰訊視頻各作出了虧損80億元的預算,愛奇藝為30億元。從2018年視頻網站狂攬IP劇和加大網絡綜藝投入的勁頭看,這些虧損指標很可能是超額完成。加之電視臺經營的增長乏力,我們不禁要進一步追問,是不是長視頻市場正在或者即將遭遇冰川世紀?
每到分析長視頻的頹勢,中國用戶的付費習慣往往會被批評。其實從絕對數量來看,中國觀眾的整體付費意識在提升。據媒體報道,2017年視頻網站付費會員總數超過1.7億人次,比例已經達到會員總數的42.9%,并且每月支出40元以上的付費會員從2016年的20.2%增加到2017年的26%。換言之,接近半數的中國觀眾開始購買視頻網站會員,如果以一個會員年均支付100元來計算,視頻付費產業的總額已經超過170億。這個數額極可能是個保守估計,但即便數額翻倍,對比下剛才的預計虧損數額,窟窿仍然比進賬大。
電視臺就是另一個更加悲觀的故事。付費頻道從未成為中國電視收視的主流,目前在傳播介質競爭日趨激烈、電視觀眾日漸老齡化的情況下,電視臺倚重廣告的經營模式無法改變。而且隨著越來越多的廣告主縮減傳統媒體預算,涸澤而漁成為電視競爭的殘酷現實。
長視頻的版權費用和制作費用居高不下,給陷入苦戰的長視頻平臺雪上加霜。全國電視臺都在為明星打工的指責不絕于耳,隨著國家稅務、行政多管齊下,天價片酬獲得了控制。遠期來看這些政策有利于市場良序的形成,但是短期內長視頻平臺,尤其是經營狀況良好的那部分,所需要面臨的競爭風險實際在提高。
除了長視頻平臺的商業模式硬傷之外,新一代受眾的媒介接觸習慣劇變,是真正影響行業風向的因素。2018年短視頻獨領風騷,風頭幾乎蓋過社交應用。15秒、粗制濫造、毫無意義,這是很多長視頻生產者對短視頻的印象,但就是這些碎片化的生活場景,占據了受眾越來越多的時間。下至4歲小童,上至六旬長輩,指尖滑動間每天數個小時就被消耗殆盡。2018年抖音日活躍用戶超過2億,月活躍用戶超過4.5億,日均視頻播放量超過200億。其中短視頻的重度使用者,日均使用時間達到87分鐘。
廣告商日益重視短視頻,除了用戶基數,更在于它被證明的商業轉化率。奶茶隱藏菜單、奢侈品平價替代品、新奇的黑科技產品,只要網紅小姐姐推薦,銷量激增。乃至越來越多的城市開始通過短視頻打造網紅城市。西安摔碗酒,重慶輕軌,一切皆可入鏡,也都成為游覽打卡勝地。
并不是說用戶不再需要長視頻,對影視劇和綜藝節目的需求仍然普遍存在,但是專業化的長視頻生產模式每年產出的精品數量未必能夠滿足眾多用戶的日常消耗,受眾需求分層也加大了行業的投資風險。5G叩關,移動視頻肯定是未來的風口,但是目前看起來,短視頻的勝算仍然高于長視頻。
一個個15秒,正在蠶食長視頻的市場份額。長視頻,凜冬將至,或者更悲觀點,凜冬已至!市場已經吹響了優勝劣汰的號角,活下去,并且保存有生力量,是長視頻平臺的重大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