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云
(湖南醫(yī)藥學院,湖南 懷化418000)
楊繼洲,字濟時,祖籍浙江衢州,明代著名針灸醫(yī)家,先祖為官太醫(yī),自幼耳濡目染醫(yī)史典籍,并深得家傳真秘。《針灸大成》是其代表作,記載了百余種病證,千余個處方,書中第9卷卷尾收錄了31則醫(yī)案。從31則醫(yī)案中均可看出,其治療時強調辨證,對于虛實夾雜或經腑同病的復雜疾病,楊氏常采用針、灸、藥并用治療。本文根據其中2則驗案,探討其針、灸、藥并用的治療思想。
醫(yī)案中記載了一些復雜病,或是正虛,或是邪實,或是虛實夾雜。楊氏臨證時經過辨證后,常對虛實夾雜類病證采用針灸結合中藥治療,療效頗佳。
醫(yī)案舉隅:戊辰歲,給事楊后山公祖乃郎,患疳積,藥曰服而人瘦。同科鄭湘溪公,迎予治之。予曰此子形羸,雖是疳積,而腹內有積塊,附于脾胃之旁,若徒治其疳,而不治其塊,是不求其本,而揣其末矣。治之之法,宜先取其章門灸針,消散積塊,后次第理治脾胃,是小人已除,而君子得行其道于天下矣。果如其言,而針塊中,灸章門,再以蟾蜍丸藥兼用之,形體漸盛,疳積俱痊[1]963。
按語:本案患者雖患疳積,但腹內又有積塊,服藥治療漸見人消瘦,當有臟腑之氣虛損,乃虛實夾雜之證,正虛與邪實同在。故楊氏認為只治其疳積,不治其積塊,是治病不求本,舍其根而求其末,理應在正虛不甚的情況下先瀉邪實。治療時先針灸章門穴,其為脾之募穴,臟之會,疳積多為脾胃之氣傷而引發(fā),臟腑之氣與俞募穴相通,故臟腑有病常取其相應的俞募穴,其次腹內之積塊位于脾胃旁,取恰在側胸部之章門穴可通調局部病灶氣血運行,以散其結;脾胃之氣虛弱為本,單用針灸治療臟腑之氣虛難補,病難痊愈,故又予以蟾蜍丸中藥口服,內外之法兼用。此案提示醫(yī)者在臨證中常會碰到病情復雜、虛實夾雜的患者,若只用一種方法治療難以達到預期效果,在辨清疾病的標本虛實后,可考慮多種方法結合,取長補短,法隨證變。
邪氣侵入人體致病,其有在表在里、在腑在臟、在經在絡等不同,常有相兼而病,所以經腑同病較為常見。
醫(yī)案舉隅:丁丑夏,錦衣張少泉公婦人,患癇證二十余載,曾經醫(yī)數十,俱未驗。來告予,診其脈,知病入經絡,故手足牽引,眼目黑瞀,入心則搐叫,須依理取穴,方保得痊。張公善書而知醫(yī),非常人也。悉聽予言,取鳩尾、中脘,快其脾胃,取肩髃、曲池等穴,理其經絡,疏其痰氣,使氣血流通,而癇自定矣。次日即平妥,然后以法制化痰健脾之藥,每日與服[1]973。
按語:此患者患癇證長達20余載,久病難愈,其氣必虛,且有搐叫等癥狀,知病已入臟腑,又有手足牽引、眼目黑瞀等癥狀,結合脈象,知其經絡也受邪,故證屬表里經腑同病。楊氏認為應先針灸鳩尾、中脘、肩髃、曲池等穴理脾疏經。中脘為腑之會,脾胃為人體氣機升降之樞紐,主運水濕,其氣不順則水濕不運,聚而成痰,五臟六腑之氣通,痰濕自化。取肩髃、曲池穴意在“經脈所過,主治所及”,主要針對痰濕邪氣在手足經絡而致手足肩臂活動不利癥狀;又因養(yǎng)脾胃之氣針之不及,非藥不可,故待癥狀平穩(wěn)后再予以健脾化痰湯藥每日口服,使脾胃之氣得復。臨床針對病位不同,而采用針、灸、藥結合發(fā)揮各自優(yōu)勢。
總觀卷中楊氏30余則醫(yī)案,并未均用針藥結合,當針則針,當藥則藥,但也非常重視針、灸、藥并用的綜合治療作用。楊氏認為:“故其致病也,既有不同,而其治之,亦不容一律,故藥于針灸不可缺一者。”對于只用藥或只用針灸而忽視其一者,予以批評,楊氏在治病過程中靈活運用3種治法,皆針對患者病情而選,充分發(fā)揮各種治法的優(yōu)勢,以期達到治病的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