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鵬飛,張 凱,李春峰
(河南省三門峽市中醫院,河南 三門峽472000)
肱骨髁上骨折是兒童最常見的肘關節損傷,多見于5~12歲的兒童,占肘部損傷的50%~70%[1],肘部骨折的30%~40%。若骨折治療不當,容易引起肘內翻畸形及肘關節運動功能障礙等并發癥[2-4]。目前認為,對于GartlandⅠ型、Ⅱ型穩定型肱骨髁上骨折,常采取手法復位、石膏或夾板外固定治療,可獲得滿意的療效;對于GartlandⅢ型不穩定型骨折則主張手術治療[5],而對于閉合或開放復位的術式選擇上,國內外學者仍存在爭議[6-7]。筆者采用肘內外側切口切開復位、克氏針交叉固定治療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兒65例,取得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4月至2017年3月在三門峽市中醫院住院治療的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兒65例,男41例,女24例;年齡3~12歲,平均7.1歲;均為閉合伸直型骨折,其中橈偏型30例,尺偏型35例;跌倒摔傷53例,車禍12例;受傷至手術時間1.5~10 d。
1.2 納入標準 符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肱骨髁上骨折診斷標準[8];骨折類型為閉合伸直型骨折,且為GartlandⅢ型;受傷時間≤14 d;年齡2~14歲,男女不限;患者隨訪時間≥6個月。
1.3 排除標準 上肢骨骼發育異常者;合并重要血管損傷者;合并影響上肢運動功能疾病者;合并有心血管、腦血管等嚴重原發性疾病、精神病者。
2.1 手術方法 采用臂叢神經阻滯麻醉或靜脈復合全麻。患兒取仰臥位,術區常規消毒鋪巾,使用氣囊止血帶,分別取肘關節內外側小切口,外側切口由肱三頭肌與肱橈肌間隙進入,骨膜下剝離顯露外側及前外側骨折端;內側切口由肱肌與肱三頭肌間隙進入,沿內髁骨脊縱行切開骨膜,骨膜下剝離顯露內側及前內側骨折端,注意勿損傷其后方尺神經,尺神經無須游離;清理骨折端瘀血塊、嵌夾軟組織,直視下復位骨折端,骨折復位良好及提攜角恢復正常后,經皮自內、外上髁分別鉆入1枚1.5 mm克氏針,將骨折交叉固定,克氏針與肱骨干縱軸呈35°~45°角,向后傾斜10°,兩枚克氏針在骨折近端交叉,針尖穿過對側骨皮質;鉆入內側克氏針時用拇指遮擋尺神經溝予以保護。活動肘關節檢查骨折固定牢靠程度,如固定強度不強,可在外側加用1枚1.5 mm克氏針固定,針尾留在皮外,便于后期拔除。行C臂X線機透視,檢查骨折、提攜角復位情況,以及克氏針位置。術后肘關節屈曲80°~90°,石膏托外固定。
2.2 術后處理 術后注意觀察神經及血運情況。每次傷口換藥時行肘關節被動伸屈活動鍛煉,3~4周去除石膏,開始肘關節主動活動鍛煉,4~8周拔除外露克氏針。
3.1 臨床療效評定 參照Flynn功能評定標準[9],分為4個等級。優:肘關節伸屈活動正常或稍受限0°~5°;良:肘關節伸屈活動受限6°~10°;一般:肘關節伸屈活動受限11°~15°;差:肘關節伸屈活動受限大于15°。
3.2 結果 所有患者均獲得隨訪,隨訪時間6~24個月。骨折均臨床愈合。參照Flynn臨床功能評定標準,優51例(78.5%),良10例(15.4%),一般4例(6.1%)。1例發生輕度肘內翻,1例出現尺神經損傷,1例出現正中神經麻痹,1個半月后自行恢復。均無內固定物松動、斷裂及傷口感染等并發癥發生。
肱骨髁上骨折為兒童最常見的骨折,治療不當容易引起肘內翻畸形及肘關節功能活動障礙。根據引起骨折的暴力來源和方向的不同,肱骨髁上骨折可分為屈曲型和伸直型,其中大部分為伸直型,占90%以上[10],伸直型又分為伸直尺偏型和伸直橈偏型。伸直尺偏型的骨折遠端向尺側和后側移位,內側骨質可能部分被壓縮,此類骨折的內移和內翻傾向性大,容易出現肘內翻畸形。而伸直橈偏型骨折遠端向橈側和后側移位,此類骨折不易發生肘內翻畸形。由于髁上區骨質前后窄薄,輕度的移位就會明顯降低骨折端接觸面積,使穩定性下降,內側骨柱失去支撐,引起骨折遠端向內側傾斜,導致肘內翻畸形。大多數學者認為肘內翻的發生除了與骨折復位不良有關外,還與復位后固定方法的選擇不當有關,由于復位后固定不穩定,往往可使骨折失去良好的復位從而導致肘內翻。復位后克氏針固定的方法有內外側交叉克氏針固定、外側交叉克氏針固定、外側平行克氏針固定。有生物力學測定結果顯示,內外側交叉克氏針固定在抗壓、抗側彎、抗側方移位、抗旋轉方面明顯優于其余固定方式[11]。所以解剖復位或近似解剖復位、可靠內固定配合短期石膏外固定可以有效預防肘內翻的發生。
1959年,GARTLAND將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分為Ⅰ型、Ⅱ型和Ⅲ型。Ⅰ型和Ⅱ型為無移位或輕度移位骨折,常采取手法整復外固定等保守治療,可取得滿意療效;Ⅲ型骨折完全錯位,骨折端無任何接觸,骨折端不穩定,手法整復困難,應首選手術治療[12]。手術治療包括閉合復位經皮穿針固定和切開復位經皮穿針固定,閉合復位經皮穿針固定要求術者有較高的手法復位水平,反復復位不僅輻射較多,而且容易引起骨化性肌炎和肘關節僵硬等并發癥[2],亦會出現醫源性尺神經損傷[13]。目前臨床認為對于明顯移位的骨折,選擇開放復位、克氏針內固定等積極的治療方案,可以有效減少二次手術的風險,并可以改善肘關節功能[14]。筆者認為,如術者自覺閉合復位穿針困難或有血管神經損傷時,應積極選擇切開復位手術治療;切開復位最好選擇內外側聯合小切口。筆者術中發現僅經外側切口復位骨折端,多數患者的內側折端仍存在不同程度的旋轉移位,需聯合內側切口復位。對于伸直尺偏型骨折,內側骨質可能部分被壓縮,復位時應注意提攜角的恢復,不應一味要求內側折端解剖復位。內側進針點選擇在肱骨內上髁稍偏前,并用拇指遮擋尺神經溝予以保護,有效預防尺神經損傷,注意拉鉤位置及牽拉力量,預防出現正中神經麻痹。可靠內固定可早期進行功能鍛煉,每次傷口換藥時行肘關節被動伸屈活動鍛煉,去除石膏后開始肘關節主動活動鍛煉,有利于患者肘關節功能恢復。
綜上所述,對于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選用肘內外側聯合切口、內外側克氏針交叉固定手術治療,折端解剖復位或近似解剖復位,內固定可靠,并發癥少,后期隨訪肘關節外形及功能恢復良好,取得了滿意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