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金梅 邢 琳
(廣州大學,廣州,510006;彩塘小學,潮州,515600)
近年來,潮州大鑼鼓作為潮汕地區特有的民間音樂表演形式,受到了潮汕地區各級各類學校的重視,許多學校都在讓潮州大鑼鼓“走進校園”。此舉增強了潮州大鑼鼓的傳承力度,但一段時間里仍未產生較大的影響力。直到2016 年12 月,潮州市教育局、潮州市文廣新局等部門舉辦的“潮州優秀傳統文化——潮州大鑼鼓進校園”活動,開創了潮州市的政府部門舉辦潮州大鑼鼓校園推廣活動的局面。潮州市潮安區智勇中學(下文簡稱為“智勇中學”)作為“潮州大鑼鼓進校園”活動的試點學校,是這方面一所具有代表性的學校。我們以該中學為例,對“潮州大鑼鼓進校園”活動的實施過程和效果進行了調查研究。
校園”,實現潮州大鑼鼓與中小學音樂教育的融合,擴充了傳統音樂課程的內容,增加了潮州大鑼鼓的傳承機會。單就潮州市而言,近些年就有潮安區的智勇中學、彩塘中學,以及城南中英文學校等成立了校鑼鼓隊。但是,校鑼鼓隊的活動只是學校自發的行為,尚不足以在潮汕地區的中小學界形成較大的影響力。
2016 年,潮州大鑼鼓迎來了一個傳承和發展的契機。該年12 月5 日,為了貫徹落實《廣東省教育廳貫徹〈教育部關于推進學校藝術教育發展的若干意見〉的實施意見》和潮州市委、市政府《關于傳承韓愈文脈 人人尊師重學的意見》的有關精神,豐富學校藝術教育內涵,樹立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校園文化品牌,潮州市教育局、潮州市文廣新局發布了《開展“潮州優秀傳統文
近幾年,潮汕地區有許多學校開始重視潮州大鑼鼓的傳承,并通過成立鑼鼓隊的方式讓潮州大鑼鼓“走進化——潮州大鑼鼓進校園”活動實施方案》,決定在全市中小學組織開展為期一年的“潮州優秀傳統文化——潮州大鑼鼓進校園”活動。該方案指出,活動的目標是在全市中小學范圍內選取試點學校,開設潮州大鑼鼓專題課程,開展專題宣傳教育,并通過創辦學生社團、組建學生大鑼鼓隊、開展校外實踐活動、建設文化傳承活動基地等措施,推廣潮州大鑼鼓文化,培育傳統文化教師隊伍,推進潮州的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創新工作。活動擬在全市評選一批“潮州大鑼鼓文化傳承教育特色學校”和一批“潮州大鑼鼓文化教學名師”。
2017 年1 月11 日,潮州市教育局公布首批“潮州大鑼鼓進校園”試點學校名單。從文件發布之日起,潮州市的15 所試點學校①這15 所學校分別是:潮州市金山中學、潮州市金山實驗學校、潮州市高級實驗學校、潮州市綿德小學、潮州市實驗學校、潮安區東鳳鎮禮陽鄭小學、潮安區安埠鎮梅溪小學、潮安區鳳塘鎮智勇中學、潮安區安埠鎮華僑中學、饒平縣黃岡鎮大澳小學、饒平縣錢東中學、湘橋區城南中英文學校、湘橋區意溪中心小學、楓溪區瓷都實驗小學、楓溪區瓷都實驗中學。陸續開展“潮州大鑼鼓進校園”活動。經過兩個學期的排練,該年12 月24 日,在其中的金山中學的體育館舉行了“愛潮州 一起來”潮州市校園大鑼鼓比賽。在上午的初賽中,15 支參賽隊同臺競技,通過歡樂喜慶的《歡慶》、《騰飛》、《金鼓歡騰賀小康》,充滿活力的《春滿校園》、《少年贊》、《揚帆起航》,以及融合了潮州文化特色的《古城春暉》、《瓷鄉情》等鑼鼓曲目,展示了活動期間的教學成果。評委通過現場評分,選取8 支隊伍進入了當天下午的決賽。最終,市實驗學校、市高級實驗學校和金山實驗學校鑼鼓隊被評為一等獎,另有6 支隊伍獲二等獎,其余的6 支隊伍則被頒發了三等獎。
智勇中學位于潮安區鳳塘鎮,是“潮安縣一級學校”、“潮安縣文明單位”、“潮安縣書香校園”。其前身是“智勇高等小學校”,由旅泰華僑鄭智勇于1916 年創辦;1988 年,鄭智勇裔孫鄭明輝斥資300 多萬元將其擴建為智勇中學。這所已歷經百年的學校,有著較為深厚的文化底蘊。近幾年該校開展的特色課程有書法、體育等,多次參加區級、市級體育比賽,承辦過兩次縣級現場書法活動,獲有“潮安區書法示范性學校”、“廣東省體育特色學校”、“潮州市體育特色學校”等稱號。
2014 年5 月,智勇中學在校領導的組織下,成立了校潮州大鑼鼓隊。筆者采訪得知,組建該隊的目的,除了上文所講的各個特色項目共有的明確目的外,還包括讓學生通過潮州大鑼鼓了解地方音樂并喜愛地方音樂,以弘揚潮州優秀傳統文化、樹立民族文化自信。②采訪時間:2017 年12 月21 日;采訪地點:潮州市潮安區智勇中學;受訪人:智勇中學校長鄭錫鎮和智勇中學退休音樂教師趙子臣。采訪記錄未經受訪者審閱。隊伍所用的樂器,部分是學校購入的,部分是向鳳塘鎮淇園村的鄉村鑼鼓隊借來的。經過該校音樂教師何煌、阮淑萍和外聘教師蘇炯亮的教學,該隊在“廣東省第五屆中小學藝術展演活動”中以一曲《夢·騰飛》獲得器樂組三等獎,并在智勇中學第十二屆校園藝術節上演出。
2017 年,智勇中學成為“潮州大鑼鼓進校園”活動的試點學校。在潮州市教育局、文體新局的指導下,該校積極引導學生開展潮州大鑼鼓活動,于當年6 至7 月間重新招收鑼鼓隊成員,購入一批新的拉弦樂器、彈撥樂器及吹管樂器,并聘請了潮州大鑼鼓的國家級傳承人黃義孝及其弟子黃兆燦、潮州音樂知名樂師丁合生、潮州橫笛知名表演者洪里義,以及該校已退休的音樂教師趙子臣于8月上旬進行潮州大鑼鼓的教學。
綜上所述可見,智勇中學是“潮州大鑼鼓進校園”這一活動中一所具有代表性的學校,所以筆者選擇該校進行調研。
智勇中學鑼鼓隊采用了傳統的潮州大鑼鼓樂器組合形式,包括鑼鼓樂器和絲竹樂隊。其中,鑼鼓樂器有大鼓、斗鑼、月鑼、欽仔、深波、蘇鑼等,絲竹樂隊包括彈撥樂器(月琴、中阮等)、拉弦樂器(二胡、中胡等)和吹管樂器(橫笛、嗩吶等)。黃義孝負責教授打擊樂器,丁合生負責教授彈撥樂器和嗩吶,洪里義負責教授竹笛,趙子臣負責教授拉弦樂器。下面簡述教學的對象、方式和內容。
學生作為教學的接受者,是教學研究中的重要對象。智勇中學鑼鼓隊共有64 名成員,其中初二年級51名、初三年級13 名。按性別看,男生有19 名,女生45名。筆者特意了解了同學們參加鑼鼓隊的主要動機,其中11 名同學是在同學、老師、家長的鼓勵下報名參加的,26 名同學是因為喜歡潮州大鑼鼓報名參加的,還有27名同學是因為希望進一步了解潮州大鑼鼓而報名參加的。在進入鑼鼓隊之前,有11 名學生學習過自己在鑼鼓隊中所執掌的樂器,其余同學則沒有樂器演奏經驗。老師們認為,鑼鼓隊成員音樂知識基礎和音樂技能不夠扎實,給鑼鼓隊的排練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口傳心授”是中國傳統音樂的主要教學方式,“通過口耳來傳其形,以內心領悟來體味其神韻”,在傳“形”的過程中,幫助學習者對所學的音樂進行深入體驗和理解。①劉富琳《中國傳統音樂“口傳心授”的傳承特征》,載《音樂研究》1999年第2期,第71頁。“口傳心授”具有直接性,潮州大鑼鼓的授課教師將復雜的技法、即興加花等技術,及其兼具磅礴氣勢與輕緩柔和的風格,當面示范并傳授給學生,能幫助學生更為直觀地掌握要領,并通過不斷的練習加深自己的功底。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之間的相互反饋,對智勇中學鑼鼓隊起著不可忽視的促進作用。正如學者樊祖蔭所說:“中國傳統的‘口傳心授’的方法,其核心是強調韻味,并通過師生的互動,培養和發展學生對音樂的理解力、想象力和創造力。”②樊祖蔭《民族器樂教育:別丟了傳統的“口傳心授”》,載《中國藝術報》,2013年10月23日,第3版。
詳細來說,“口傳心授”的教學有兩項具體優勢。第一,授課教師為潮州大鑼鼓方面的專業教師,造詣很深,通過“口傳心授”,可以讓鑼鼓隊成員學到很多課本上無法獲取的知識。第二,智勇中學鑼鼓隊成員長期生活在鄉村,可以經常觀看各個鄉村定期舉行的游神賽會活動,在這類活動中,潮州大鑼鼓作為活躍節日氣氛的元素是必不可少的。他們長期處于潮州大鑼鼓的“語境”中,耳濡目染也可以頗多地感受潮州大鑼鼓的獨特韻味,能夠理解潮州大鑼鼓傳遞的活躍的氣氛和激昂的精神。
“口傳心授”教學中,最重要的環節是唱念樂譜。“吟、念譜最主要的是掌握曲調的神韻,民間藝人有‘一音三韻’之說,先從語言的吟、念入手,以曲帶功,這樣才能把曲調的韻味演唱、演奏出來。”③劉富琳《中國傳統音樂“口傳心授”的傳承特征》,載《音樂研究》1999年第2期,第73頁。智勇中學鑼鼓隊的授課教師為隊員示范,帶領隊員唱、念樂譜,使之經過不斷的聆聽、領悟、熟練和回憶,把對潮州大鑼鼓的理解從聽賞的層次上升到演奏的層次。
潮州大鑼鼓的靈活性和即興性決定了其不能單憑鑼鼓經而傳承下去,還必須通過“口傳心授”將獨特的韻味和變化多端的演奏技法傳遞給學習者。大鼓作為“指揮”,在潮州大鑼鼓的演奏中尤為重要。在采訪中,黃義孝老師讓三位隊員一同學習大鼓,將大鼓復雜、多樣的功法傳授給他們,經過一段時間的教學后,再挑選出真正的司鼓。人選確定后,黃義孝還要對其進行單獨指導,深入傳授大鼓的功法和情感。2017年12月20日,筆者仍能看到黃義孝對司鼓的同學進行耐心的示范,司鼓同學也不斷認真重復模仿,逐漸接近潮州大鑼鼓的正確奏法。
“口傳心授”的教學彌補了智勇中學鑼鼓隊的劣勢,即音樂知識和演奏技能基礎的不足。針對這種不利于教學的情況,四位授課教師決定對樂曲分句、分段,通過分組教學的方式讓隊員掌握作品。教師的吟、念譜,幫隊員熟悉了曲目中的鑼鼓經和旋律,并讓教師及時地發現和指出問題,進而補充示范。在隊員能夠較好地掌握各種樂器后,整個鑼鼓隊才進行合練。
筆者調研智勇中學潮州大鑼鼓隊時,教學的鑼鼓曲為《金鼓歡騰賀小康》,表現潮州人民小康生活的美好景象。此曲由韓山師范學院潮州分院教師黃少姜創作,采用潮州音樂調式,屬輕三六調,采用大鼓、斗鑼、月鑼、深波、蘇鑼、揚琴、大提琴、二胡等潮州大鑼鼓傳統代表樂器進行編配,揚琴、拉弦樂器采用二聲部旋律,竹笛采用G 調和F 調。四位授課老師通過中國民間音樂界傳統的“以曲帶功”(在樂曲的演奏過程中完成基本功訓練)的方式進行了教學。
“潮州大鑼鼓進校園”活動給了智勇中學鑼鼓隊的成員一個更好地接近潮州大鑼鼓的機會,也給了潮州大鑼鼓在中小學校傳承以一個更好的平臺,可以說對學生的民族音樂教育和潮州傳統文化的發揚都有著重要的意義。筆者通過了解智勇中學鑼鼓隊的教學實踐、觀看“愛潮州,一起來”潮州大鑼鼓校園比賽,總結出以下一些個人感受。
通過“潮州大鑼鼓進校園”活動,各個鑼鼓隊成員們都可以深度領會潮州大鑼鼓的風格特點,鞏固對民間鑼鼓音樂的審美習慣。通過鑼鼓隊的教學,智勇中學的鑼鼓隊成員表示充分了解了不同樂器在潮州大鑼鼓中的作用。比如,作為指揮者的司鼓可以展示潮州大鑼鼓的豪邁情緒,斗鑼刻意營造喜慶氣氛,管弦樂器則重在展示這門藝術中清新淡雅的特點。而且,各位隊員通過實際演奏,不僅增強了自身的舞臺表現力,也在樂器間的配合中鍛煉了彼此關切、呼應的合作能力。
智勇鑼鼓隊的成立增加了潮州大鑼鼓學習者的人數,而學習人數的增加推動了這門藝術在中小學校的良好發展。畢竟,只有更多的人愿意學習潮州大鑼鼓,熟悉其風格流派、主要樂器及其構造,才有可能讓其生命力更加長久。另外,“潮州大鑼鼓進校園”活動也讓更多的教育工作者投入到相關的教學當中,壯大了教師的傳承隊伍。
值得一提的是,在校園比賽時,很多代表隊沒有選擇演奏潮州大鑼鼓的傳統曲目,而是演繹了新創作的鑼鼓作品。潮州大鑼鼓校園比賽的15 首參賽曲目中,《金鼓歡騰賀小康》、《春滿校園》、《少年贊》、《古城春暉》、《瓷鄉情》等都是結合潮州傳統特色或者現代生活新創作的鑼鼓曲。應該說,“潮州大鑼鼓進校園”活動和比賽的舉辦,加快了潮州大鑼鼓的創新。
作為潮州音樂的代表性樂種,潮州大鑼鼓反映著潮汕地區深厚的文化內涵。“潮州大鑼鼓進校園”活動除了弘揚潮州大鑼鼓文化,也使潮州的其他優秀文化遺產走進了校園。智勇中學鑼鼓隊的教學,也使學生近距離接觸了潮州大鑼鼓中大鼓上的漆畫工藝、隊旗中的刺繡工藝,進一步弘揚了潮州傳統文化。
筆者認為,此次教學實施過程中至少有三方面還可以繼續完善。
更加突出理論與實踐并重通過采訪,筆者了解到智勇中學鑼鼓隊的授課教師并未對潮州大鑼鼓的歷史、風格流派等理論知識進行系統化的講授,所以隊員們在這方面的收獲并不多。筆者通過調查問卷了解到,智勇中學鑼鼓隊成員中初二年級的學生約占八成,而現代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初二年級是抽象邏輯思維發展的最佳時期,而初三年級也是該類能力發展的較好時期,都可以較快地接受新的理論知識。如果潮州大鑼鼓的授課教師能夠在理論方面予以補強,則更利于學生了解潮州大鑼鼓的深層底蘊,更好地達成“樹立民族自信”、“弘揚潮州傳統文化”的目的。
另外,“口傳心授”的教學方式雖然對傳承潮州大鑼鼓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不能很好地活躍課堂氣氛并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普及潮州大鑼鼓的歷史、傳統曲目、著名演奏家、在民俗活動中的作用,以及各類樂器在其中的作用等相關理論知識有助于彌補之。
潮州大鑼鼓可以擴充音樂課的教學內容,促進學生對本土音樂的了解。同樣,音樂課也能夠促進潮州大鑼鼓的教學活動開展——使鑼鼓隊成員掌握音樂的基本知識和技能,識認樂譜,掌握其中的節奏、旋律,從而提高潮州大鑼鼓課程的教學效率。
合理保持潮州大鑼鼓的區域特色為了營造熱烈的舞臺氣氛、豐富舞臺表現效果,參賽的學校中,有不少在作品編配上借鑒了山西的威風鑼鼓的表現手法,在樂器配置、演出服飾、表演姿態方面做了比較大的變化。例如某一支參賽隊簡化了潮州大鑼鼓的樂器配置,去掉了吹、拉、彈樂器部分,只運用了潮州大鑼鼓中的大鼓和斗鑼,采用十幾個大鼓齊奏、配有斗鑼的方式進行表演,固然使樂曲結構更加凝練、緊湊,層次也更加分明,然而卻淡化了潮州大鑼鼓的地域性特征。
對于這種現象,筆者采訪了幾位在潮州音樂方面有造詣的專業人士,了解到他們對“潮州大鑼鼓進校園”活動的比賽表演形式的看法。潮州大鑼鼓武派第四代傳承人施紹春在觀看完比賽后覺得,潮州大鑼鼓與北方的威風鑼鼓并不相同,而參賽的很多鑼鼓隊只采用了鼓、鑼兩種樂器進行演奏,完全沒有管弦樂隊,突顯不出潮州大鑼鼓的特色,這種純鑼鼓的形式并不能說是十分正宗的潮州大鑼鼓。①采訪時間:2017年12月24日;采訪地點:潮州市意溪鎮施紹春家中。采訪記錄未經受訪者審閱。潮州市文化館原館員、潮州市音樂家協會秘書長陳煥鈞表示,潮州大鑼鼓之所以被稱為“東方交響樂”,就是因為它有著其他鑼鼓所沒有的、富于南方特色的管弦樂器。②采訪時間:2018年2月12日;采訪地點:潮州市陳煥均家中。采訪記錄未經受訪者審閱。不過,潮州大鑼鼓校園比賽評委沈銳智則對簡化潮州大鑼鼓樂器配置的做法有著不同的觀點,他表示自己比較喜歡純鑼鼓的形式,因為這種形式更能渲染出一定的舞臺氣氛、更有氣勢。③采訪時間:2017年12月24日;采訪地點:潮州市金山中學。采訪記錄未經受訪者審閱。對此,不同的鑼鼓老師在教學過程中也有不同的理解和做法。有些老師更重視原汁原味地繼承傳統,有些則更重視在繼承基礎上的創新,似乎很難在持守與創新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
筆者認為,文化部門主導的“潮州大鑼鼓進校園”活動應該堅持將保護潮州大鑼鼓特色放在重要位置,具體可選的策略有:第一,對參賽隊和參賽作品做出較為嚴格的審核,例如樂隊人數、樂隊樂器配置、樂曲的內容、樂曲的結構等;第二,要求參賽隊伍匯報傳統作品和新作品各一首;第三,鼓勵發動當地的潮州大鑼鼓專家創作符合青少年演奏水平的潮州大鑼鼓作品,建立曲目庫。通過這樣的干預,可以使得師生更有意識地去學習、集成潮州大鑼鼓的內涵和精髓,防止潮州大鑼鼓在傳承中變成“流傳在潮州的鑼鼓樂”。
活動經費有待補強筆者了解到,相比于合唱團等音樂社團,潮州大鑼鼓課程資金投入較多,其中主要是購買樂器和聘請教師的費用。通過采訪智勇中學的校長,筆者得知該校在“潮州大鑼鼓進校園”活動中花費大約25 萬元,而教育局的撥款大約只占其中的五分之一。另外很多學校較難承受這種規模的資金投入,所以也不利于“潮州大鑼鼓”活動的開展。
在上述調研的基礎上,對于“潮州大鑼鼓進校園”長期有效地開展活動,筆者有幾個建議。
第一,促進專業人士對潮州大鑼鼓教學的研究。可以組織潮州大鑼鼓的研究者、授課教師,與學校音樂教師一起編寫教材,保證教材與音樂課本相聯系,并組織知名樂手對曲目進行錄音,并與教材配套出版發行,使學生能從感性和理性兩方面學習潮州大鑼鼓。
第二,促進專業人士對潮州大鑼鼓舞臺化形式的研究。可以聘請潮州大鑼鼓方面的專業人士,對潮州大鑼鼓未來發展的方向進行探討,通過比賽、比賽曲目的簡介和比賽后的點評及研討會等方式,促進“潮州大鑼鼓進校園”活動的開展,商討潮州大鑼鼓舞臺化的正確方向,以防潮州大鑼鼓成為純粹的“鑼鼓樂”。
第三,把“潮州大鑼鼓進校園”的展演與鄉村迎神賽會結合起來。潮州音樂研究學者陳天國曾經指出:“目前,潮州大鑼鼓班的活動,以每年農歷的年底至新年正月為旺季,多為應付春節、元宵及正月各地游神等慶典。各鑼鼓班于年前就集中人力,請師傅來教習。正月過后,各班又都散伙,各忙其事去了。”①陳天國《潮州大鑼鼓》,載《星海音樂學院學報》1996年第4期,第5頁。這個現象是廣泛存在的,很多鄉村鑼鼓班只是在“游神賽會”前的短時間內進行訓練。民俗形式保證了潮州大鑼鼓的長久傳承,但為了游神賽會而短時間內訓練出來的游行鑼鼓并不能很好地保證表演質量。智勇中學鑼鼓隊雖能較好地保證教學質量,但不能完全使隊員進入民俗活動的環境中。“音樂具有它自身獨立的品格,但又不能脫離它賴以生存的整個生態環境”②郭乃安《音樂學,請把目光投向人》,載《中國音樂學》1992年第2期,第16頁。,若智勇中學能夠組織鑼鼓隊加強與鄉村鑼鼓隊的交流與合作,則有望讓雙方相互促進,既有利于中學生隊員融入潮州民俗活動“游神賽會”的環境,又有利于提高鄉村鑼鼓班的演奏質量。
筆者通過采訪潮州大鑼鼓武派第四代傳承人施紹春、潮州本土樂器制作者陳逢章等人了解到,由于生活方式發生改變,很多潮州傳統文化面臨“后繼無人”的狀況。而相關部門不妨以“潮州大鑼鼓進校園”活動為契機,以潮州當地民族文化教育資源為基礎,推廣潮州本土樂器制作、木雕等潮州優秀傳統文化,并制定就業優惠政策,挖掘、培養更多的潮州大鑼鼓傳承人、潮州大鑼鼓的樂器制作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