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永花
日前,央行會同相關部門起草的《金融控股公司監督管理試行辦法》正式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辦法》堅持問題導向,遵循宏觀審慎監管理念,強化金融制度建設,對金融控股公司的準入標準、資本規模、業務行為及經營風險實施全面、持續、穿透式監管,《辦法》的制定實施,意味著金控行業監管步入全新階段,有利于推動金融控股公司規范發展,有效防控金融風險,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
金控公司的一大特點,是其資本實控人的隱秘性,有的實控人經過層層包裝,衣著華麗,彰顯富貴,其實是皇帝的新裝。這好比大潮涌動之下,裸泳者被掩蓋,運用監管穿透術,讓金控公司在資本沙灘上露出惶恐、尷尬的身影,這也是人們對金控公司監管細則的期待。一直以來,金控公司游離于金融監管之外,許多業務在表外像幽靈一樣徘徊,有的則像沒有鞍轡的野馬一樣,到處亂闖,特別是在地產行業,金控公司跑馬圈地,激起陣陣泡沫。當務之急,就是要將金控公司管起來,實行并表監管尤為重要。根據巴塞爾銀行業監管委員會、國際證監會組織、國際保險監督官協會三方聯合論壇《2012年原則》規定,納入并表監管的金融控股集團定義為:在受監管的銀行業、證券業或保險業中,實質從事至少兩種金融業務,并對子公司有控制力和重大影響的所有集團是金融控股集團。在此邏輯概念下,我國大多金控系都在并表監管序列,將其關進并表監管的制度籠子中。
然而,制度籠子有時候其柵欄過于稀疏,有“牛欄里關貓”之虞。有鑒于此,兩年多前,銀監會以“銀監發﹝2017﹞7號”下發《關于切實彌補監管短板提升監管效能的通知》,要求針對銀行業目前存在的突出風險,補充完善股東管理、交叉金融產品、理財業務等監管制度。用“穿透”二字概括銀監會7號文的內涵最為恰當了。7號文緊緊抓住金融業的風險源頭——金融機構股東身份模糊、金融產品交叉滲透、網貸信息披露失真、理財業務流離于表外等,用穿透式監管貫穿其中,補上監管短板,讓監管行走事中,穿越風險迷霧,努力破解“牛欄里關貓”現象。金融監管制度粗放,風險也會橫沖直撞。7號文試圖以制度細密化破解金融監管“牛欄里關貓”現象,以穿透術監管預防金控公司引發的風險,所以倍受期待。“穿透”就像一柄達摩克利斯之劍高懸于資本金融市場之上,矛頭直指層巒疊嶂的投資迷霧,要核查清楚投資人的真實身份,防止“大忽悠”,以減少資本金融市場的風險。“穿透”是因資本金融市場投資人真實身份往往經過喬裝打扮已面目全非,極易產生杠桿泡沫,欺騙股民、客戶,轉嫁風險。
在股市,有的企業刻意拔高業績,包裝上市,掩蓋其軟肋。而上市公司定增認購方背后的資金來源大有看頭,部分公司定增募資的對象是私募產品、資管計劃等,而且在定增方案的披露中,對相關認購方的信息披露語焉不詳,對私募產品、資管計劃等背后資金的實際來源躲躲閃閃,難以追溯。在互聯網金融領域,P2P網絡借貸平臺違規改變信息中介性質,恣意突破法律底線和政策紅線,明為中介,其實是非法集資平臺。股權眾籌平臺發布虛假標的,擅自自籌,搞“明股實債”,或變相亂集資。在傳統商業銀行,最近幾年銀行表外業務擴張較快,尤其以表外理財業務最為迅猛,多地銀行業2016年主要表外業務增速高達50%左右,許多銀行在發行理財產品時,其底層資產往往被層層“包裝”,其真實身份撲朔迷離。于是,穿透式監管或成資本金融監管利器,撩開層層面紗,讓資產露出“廬山真面目”,讓資本“幽靈”落地,對股民和理財客戶負責。
不過,穿透式監管也不是一刀切,其關注點要針對不同類型的金控集團實施差異化監管。對于經營性金控集團應當在資本、風險和會計三個維度實施統一標準的并表監管,以資本監管為核心,強化對金控集團公司總資本和杠桿率的監管;對于產業型金控集團,當其金融業務膨脹到一定程度,應要求其必須單獨成立一家持股型金控集團,以該金控集團控股或持有金融業務板塊子公司,并作為接受金融監管的主體,勿使其隱匿于混業之中興風作浪。在穿透式監管中還應注意業務風險隔離,應設置必要的防火墻制度,在金融集團內部實現必要的風險隔離,以避免風險感染與風險的過度集中。金控集團多為混業經營,內部不同的金融業務存在著跨行業、跨市場傳遞的風險,應當堅持總體分業經營為主的基本框架,對已經存在的混業經營要加強監管,需要建立內部的防火墻以隔離此風險。
此外,對金控公司實施資本充足率監管也非常重要。金控公司本質上屬于金融企業,控股公司本身的資本充足率必須保障。同時,控股的子公司或其他持股公司的資本充足率,也要有所要求,把金控公司看作為一個整體來規定其資本充足率,確保風險可控。而撒手锏則是對金控公司進行市場準入審批,要對股東、資金來源進行審查,對金控公司董事、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的任職資格進行核準,對金控公司進行現場檢查和非現場監管,“驗明正身”,再發放牌照。總之,要以穿透術監管應對金控資本隱秘性,揭露資本的真實性、充足性和資本質量,以透明化迫使金控公司走上合規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