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紅珍
摘 要 機插水稻栽培技術是提高水稻產值、保障農民增產增收的重要栽培手段,在長期發展過程中,水稻栽培技術的應用取得了較大進展。但就徐州地區麥茬機插水稻栽培技術的推廣狀況來看,還存在很多問題,致使徐州地區的機插栽培技術的落實程度受到了極大影響。基于此,探究機插水稻育苗技術和栽培技術,以期能夠發揮機插栽培技術的應用優勢,提高區域農業生產效率。
關鍵詞 麥茬;機插水稻;栽培技術;江蘇省徐州市
中圖分類號:S511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27.024
隨著科技的發展,各類農業生產技術水平不斷提升,水稻種植也實現了機械化。在用機械設備代替手工插秧后,有效節約了水稻生產成本,水稻插秧的效率也有了顯著提升。相關研究顯示,機插水稻作業的水稻條紋葉枯病發病率普遍低于手工插秧的發病率。此外,機插水稻栽培技術的應用還可促進水稻生產的規模化發展,相較于原本的生產模式來說,經濟效益更為明顯。而實際上,機插作業中還存在一定的弊端,需要相關技術人員加大探索力度,逐步實現機插水稻栽培的高產目的。
1 麥茬機插水稻育苗技術要點
1.1 科學選種
在選用機插方式進行水稻栽培時,應根據機插操作的實際要求以及培育壯秧的要求,選擇適宜的栽培品種。由于機插作業的秧苗為20日齡,因此育苗時間應適當延后,以確保秧苗的插秧時間。育苗時間延后導致秧苗的后期生長時間較為緊湊,為更好促進秧苗生長,應首選適宜當地種植條件和土壤條件的品種,例如徐稻9號和徐稻10號等,都是適宜徐州地區種植的優質水稻品種[1]。
1.2 地塊選擇
對于育秧地塊的選擇,應考慮到水源供應、土壤條件和距離大田的路程問題,同時也應保障育秧地塊到大田道路暢通,為后續的秧苗運輸提供便利。具體而言,要求選擇的地塊應附近存在充足的水源、土壤疏松肥沃、養分充足、無污染現象,且距離大田較近。對于大田周邊沒有滿足要求地塊的情況下,則需要合理設計運輸路線,盡快縮短運輸時間和距離,以免在運輸途中導致秧盤松動,對后續的機插作業質量造成影響。
1.3 播種時間的確定
對于播種時間的確定,應綜合考慮到機插作業的秧齡要求以及麥茬讓茬的時間進度,選擇適宜的播種時間,確保在進入插秧時期時,秧苗的秧齡剛好滿足機插需求。
1.4 育秧方式選擇
為達成提升水稻總產值的目的,在實際的栽培階段應做好成本投入的控制工作。對于育秧方式的選擇,應優先選擇前期投入少、育苗效果相對較好的雙膜育秧方式。主要操作流程為鋪地膜→置床土→苗床消毒→播種→覆土→封土→蓋草→揭膜煉苗→育苗管理→起苗。1)鋪設的地膜應在前期打孔,并將其孔洞控制在4 cm×4 cm,在地膜下方應鋪上厚度為2 cm左右的營養土。2)考慮到機插栽培的實際要求,進行種子播種時,應合理控制播種密度,盡量選取稀播的方式,同時保障種子的均勻分布,以免由于播種不當造成種子浪費,為農戶帶來一定的經濟損失。3)揭膜時間控制。一般需要在播種后的3~5 d,秧苗長至2 cm時,于當天傍晚揭膜,在陰天的情況下,需要在上午揭膜。4)在播種后的7~8 d,可適當施加肥料,在移栽前的3~4 d再進行一次施肥和噴藥,確保秧苗帶肥帶藥移栽到大田。5)將秧苗分解為28 cm×58 cm的標準秧板,卷起后疊放,集中運輸至大田,準備栽插。
2 麥茬機插水稻栽培技術要點
2.1 秧苗定量
采用機械插秧方式進行水稻種植時,應盡量結合實際種植區域的綜合條件,對秧苗種植量進行嚴格控制。根據長期生產實踐總結,每公頃種植90萬株為宜,可以保障秧苗生長效率和產能。此外,也應合理控制秧苗行距和株距,行株距一般為30 cm×11 cm,插秧密度控制在30萬穴/hm2,每穴的插秧量為3株左右。
2.2 施肥控制
施肥時,應結合秧苗的生長特性進行。一般而言,在秧苗栽植初期,基肥每667 m2可施入45%復合肥40 kg、尿素5 kg。當秧苗移栽7 d后,可追施返青肥,配合大田除草每667 m2用20%芐二氯30 g與3 kg尿素混勻撒施,并保持3~5 cm水層2~3 d,以確保除草效果。7月上旬,移栽15天后,每667 m2施尿素10 kg作為促蘗肥。在施肥管理上,基蘗肥的施用量要充足,要重施拔節孕穗肥(促花肥要重施,巧施保花肥),配合施用氮、磷、鉀肥,總體的原則是堅持前重、中穩、后補。7月30日至8月10日,葉齡余數3.0~3.5葉時施氯化鉀10 kg、尿素5 kg作為促花肥。揚花期結合水稻長勢每667 m2施尿素1~2 kg作為保花肥[2]。
2.3 澆水管理
對秧苗進行科學灌水,可使其長勢和質量得到有效提升,對于提高水稻產量十分重要。一般而言,應淺水栽秧,防止漂浮和倒苗,深水活棵,促使水稻秧苗快速緩苗,適應新的土壤環境。薄水分蘗,在分蘗之前,也應進行適度灌水,控制淺層水的高度。夠苗擱田,至拔節前分多次適度輕擱田,每次擱田至土壤不起裂、人站不陷腳為度,以提高成穗率,爭取最終每穴成穗10~15穗。擱田后的水漿管理與手插秧基本相似,堅持淺水灌溉,干干濕濕,干濕交替,以濕為主,達到清水硬板要求。后期斷水不宜過早,宜在收割前一周左右斷水,確保活熟到老,提高水稻產量和品質。
2.4 病蟲害防治
在插秧之后,秧苗較弱,極易受到病蟲害的影響,進而使秧苗的健康受到威脅,要求在插秧后定期查看秧苗生長狀況,及時發現其中存在的病蟲害問題,爭取及時發現,及時防治。在抽穗揚花期應做好水稻稻瘟病、稻曲病、稻縱卷葉螟以及稻飛虱的防治。水稻灌漿結實期,在病蟲害防治的同時,每667 m2噴施磷酸二氫鉀500 g。為了使米質優良、食味品質佳,建議少施氮肥,特別是生長后期,盡量不要施用氮肥。鑒于水稻生長中后期紋枯病、稻瘟病、螟蟲、稻飛虱屬于水稻栽培的常見病蟲害,且對水稻的產量產生直接影響,應將這些病蟲害作為重點防治對象。
3 結語
水稻作為農業生產中的重要經濟作物,其產量和質量會對農業經濟發展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要求相關人員應加大對高產栽培技術的研究力度,從多個層面入手,研究機插水稻高產栽培技術,發揮機械設備的最大應用價值,促進水稻產量和產能的提升。就江蘇省徐州地區而言,水稻栽培會受到地塊分布和接茬問題的影響限制機械插秧技術的應用,要想實現水稻高產的目標,相關技術人員應努力嘗試,促進機插技術的推廣,逐步實現水稻種植的規模化、產業化發展。
參考文獻:
[1] 徐標.麥茬機插水稻高產栽培關鍵技術[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6(11):159,166.
[2] 劉麗娟,劉延剛,劉德友.臨沂市麥茬水稻旱直播高產栽培集成技術[J].農業科技通訊,2018(2):185-187.
(責任編輯:劉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