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洪
摘 要 森林資源的資產化起始于20世紀90年代,目前在森林資源的資產評估、資產抵押貸款林木資產管理和產權制度改革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并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诖?,對當前的森林資源資產化管理以及森林資源的核算問題進行綜述,分析我國在森林資源的資產化評估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關的完善建議,同時探究森林資源資產化核算的方法、原則以及計量基礎,以增強人們對于森林資源資產化的理解。
關鍵詞 森林資源;資產化;管理;核算
中圖分類號:F326.2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27.034
1 森林資源資產化管理
1.1 森林資源資產化管理的定義
森林資源資產化是將森林資源當作資產來進行經營管理,根據森林資源的自然屬性及資產屬性,加強對于森林資源的產權管理,促使森林資源有償使用,從而增強森林資源的造血能力,建立輔助森林資源資產正常運行的內在運行機制,為林業經濟的發展提供堅實基礎。
1.2 森林資源資產化管理的必要性
森林資源是指包括森林、林木以及林地還有依附于這些物質生存和活動的動物、植物和微生物,是自然資源的重要組成成分,是我國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部分,同時也是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物質財富[1]。森林資源具有資產屬性,因此,對森林資源進行資產化管理非常必要。1)森林資源的資產化管理能夠促進林業甚至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在當前的森林資源管理體制下,人們認為森林資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沒有憂患意識,造成了環境破壞。如果對森林資源進行資產化管理,能夠提高人們的資源危機意識以及環境保護意識,而且有償使用自然資源也會增強人類自身的節約意識,節約利用森林資源,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從而有助于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發展。2)森林資源的資產化管理是指將森林資源納入我國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之內。該種做法是對我國的森林資源進行會計核算,有助于明確理清我國的森林資源數量和質量,能夠反映出我國林業企事業單位財務的客觀、真實狀況。3)森林資源的資產化管理是社會主義市場發展的需要。森林資源具有公共產品的性質,因此森林資源大量流失,造成了國有資產的浪費,只有通過森林資源的資產化管理才能促使森林資源實現優化配置,得到更好利用。
1.3 森林資源資產化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森林資源的資產化管理雖然是當前非常必要的措施,但是其在實際實施過程中仍然存在一系列問題,包括以下3點。1)資產評估的機構資質存在問題,當前的森林資源資產化評估機構主要有兩種,分別為各級林業部門批準成立的林業資產評估機構以及國資系統批準成立的資產評估機構。前者存在評估機構與政府部門“脫鉤改制”問題,合格的注冊資產評估師缺乏且無國資委的批準,缺乏森林資源的資產評估資質;后者在實際的評估過程中缺少林業評估的專業人員,較難得到相關系統的認可。2)市場難以接受森林資源資產化的評估結果。出現該問題的原因主要是有2方面,即評估很難保持客觀性,因為其易受到行政機關以及合作雙方的影響;評估方法存在缺陷以及評估基礎工作不完善。3)有關育林基金計提的重復性問題。該基金是指國有林場和苗圃在相關國家規定下設置的用于培育森林資源的資金。但是在進行森林資源的資產化核算過程中將這一部分專用基金進行了重復計提,從而導致成本增加的問題。
1.4 森林資源資產化管理的對策
1)加速解決評估機構以及評估人員的資質不足問題。為解決這一問題,林業部門需盡快與國家相應的資產評估管理部門協調,討論出臺成立森林資源資產化評估機構的現實可行的辦法,并在全國范圍內進行大規模森林資產評估培訓,設置相關考試,給通過培訓及考試的人員頒發專業證書,讓森林資源的資產評估人員能夠持證上崗。同時,加強評估人員的監管機制,避免出現暗箱操作以及不道德的評估行為。2)完善現有的森林資源資產化管理的辦法。為解決該問題,需要明確規定評估機構、評估流程、評估費用、評估方法以及評估的具體范圍,使其更加符合實際情況,更具實際操作意義。3)建立分級分層的森林資源資產化評估體系。4)完善修改森林資源資產化管理的育林基金的計算方式,避免重復計算的問題。
2 森林資源資產化核算
2.1 森林資源資產化的核算方法
森林資源的資產化的核算方法主要包括2種方法:1)林地價值核算方法;2)林木價值的核算方法。其中林地價值核算方法是為了評估林地資產價值,林木價值核算方法是為了評估林木資產價值。根據林業部和國家國有資產管理局制定的相關管理規定和方法,我國的林地資產評估方法主要包括4種,分別為年金資本化法、現行市價法、林地費用價法和林地期望價法。而林木價值評估是森林資產化核算過程中的重要部分。我國林業部和國家國有資產管理局對林木的資產評估方法主要有單位純收益法、市價法、成本法以及收益現值法[2]。但是林木資產樹種復雜、結構復雜,并且數量和質量隨時間和地形條件的不同而存在明顯的差異,而且林木的種植過程中,還存在不同林種經營目的、特點、投入以及收獲的實物對象的不同而存在差異,相同的林種在不同的林齡階段評估方法也存在差異,所以,林木資產評估過程中,還要根據不同林種、不同林木的具體生長發育階段以及林木的生長狀況來選擇適宜的評估方法來確定其價值。
2.2 森林資源資產化核算的原則
森林資源的資產化核算過程中還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則,包括分類經營原則、保值增值原則、持續經營原則以及經濟核算原則。1)分類經營原則是指按照國家森林經營的功能區域要求進行商品林以及公益林的劃分,其中商品林包括速生豐產林、材林、薪炭林以及經濟林等;公益林則主要是自然保護區、防護林以及森林公園等。兩種不同類型的林地由于其經營性質不同,核算方式也存在差異,商品林需要按照產業化進行經營和核算,但是公益林只需要進行面積、蓄積和投入的核算。2)保值增值原則,森林資源的資產化保值是指在保持林地面積不變的條件下,使森林生態系統的生態結構趨于穩定,林木的數量以及森林特產的數量處于穩定增長狀態。3)持續經營原則,是指遵循森林消長的自然規律以及經濟規律,堅持以采伐量小于生長量為原則,實行“三總量”的控制,保持具有合理儲量、流量、存量的資產結構比例。4)經濟核算原則,是指充分發揮森林資源的自然增值能力,以較低的森林資產占用、投入以及消耗來獲得較多的資產增值效益及結果[3-4]。
2.3 森林資源資產化核算的計量基礎
通常在森林資源的資產化核算過程中可以有以下3種計量基礎。1)歷史成本屬性,將數年的實際經營林地的投資進行累計核算。2)公允價值屬性,森林資產的公允價值計量基礎是建立在交易雙方對未來現金流量現值的預期之上,未來經濟利益的流入是資產的本質特征,所以其最能夠恰當反映資產本質的定義。3)現值屬性,是把營林生產的各道工序與物化勞動都以貨幣價值進行計量[5]。
3 結語
森林資源的資產化管理及核算對于森林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必須予以支持。我國在全國范圍內需要形成統一有效的森林資源資產化管理和核算方法,以此來促進其合理化利用。
參考文獻:
[1] 劉欣.實施自然資源資產管理改革的探討與對策[J].中國國土資源經濟,2018,31(5):13-22,29.
[2] 張國君,于峰杰.森林資源資產評估方法的探討[J].科學技術創新,2018(7):150-151.
[3] 范小杉,何萍.國際森林資源資產核算進展及啟示[J].林業經濟,2016,38(10):93-96.
[4] 柏連玉.我國森林資源會計核算理論研究的回顧與展望[J].綠色財會,2016(5):3-7.
[5] 徐邦凡.森林資源資產化核算與管理的探討[J].林業財務與會計,1995(11):12-15.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