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悅
摘? ? 要:高校智庫評價是促進智庫建設的有效手段。目前,我國高校智庫評價還不成熟,存在認知不高、評價主體缺失、指標不完善等一系列問題。通過提高高校智庫評價的認識,引入多元評價主體,完善評價指標體系,規范評價制度等手段,可以優化我國高校智庫評價體系,促進高校智庫快速健康地發展。
關鍵詞:高校智庫;智庫建設;評價
中圖分類號:C26?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7394(2019)04-0047-05
近年來,在黨和政府的大力倡導和相關政策的扶持下,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取得了重大進展。作為中國特色智庫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新型高校智庫建設也呈蓬勃發展之勢,全國共建起1 000余家。但在2019年1月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智庫研究項目組(TTCSP)編寫的《全球智庫報告2018》中,全球高校智庫百強榜我國只上榜6家。這說明我國有國際影響力的高校智庫數量還很少,新型高校智庫在發展中面臨著同質化程度高、發展不均衡、影響力不夠等一系列問題。智庫評價是被國外智庫發展經驗證明了的,能夠破解智庫發展難題的有效手段,科學、合理的高校智庫評價,能夠促進高校智庫資源的合理配置和整體實力的提升。因此,構建一套完備的、適合中國國情的高校智庫評價體系勢在必行。
1? ? 高校智庫評價的內涵
高校智庫評價是指綜合運用多種評價方式,通過建立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對高校智庫建設的整體情況、學術影響、社會影響、政策影響、媒體影響和國際影響等方面的綜合評判,是對高校智庫生存發展環境的整體考量。[1]高校智庫評價的特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高校智庫評價呈現主體多元化趨勢。從國內外實踐來看,高校智庫評價方有政府部門、獨立第三方機構、高校研究機構,也有一些地方的社科院、學術部門,甚至包括一些主流媒體。
(2)高校智庫評價的客體明確。評價的對象是建立在高校內的,擁有豐富人才資源和學術資源的大學智庫,這與社會智庫有著明顯的區別。
(3)高校智庫評價的意義重大。通過高校智庫評價,可以全面把握高校智庫整體建設和發展狀況,發現問題并提供解決方案,促進其高質量發展。
2? ? 高校智庫評價的流程
高校智庫評價的流程基本可以概括為:明確評價范圍、確定評價方法、構建指標體系、形成評價結果四個階段。
2.1? 明確評價范圍
主要是指明確高校智庫評價對象的范圍。一是地域范圍,全國性或區域性;二是級別范圍,“雙一流”高校中的研究機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2011協同創新中心或其他大學智庫。同時,還需要對范圍內的智庫機構進行篩查,剔除非智庫形態和非活躍狀態的智庫機構。明確評價范圍的主要目的,一方面是確保評價數據的完整性和全面性,盡量覆蓋評價范圍內的所有機構;另一方面是保證評價數據的準確性和真實性,確保所評價的高校智庫是“實至名歸”、有實際產出的機構。
2.2? ?確定評價方法
主要是確定高校智庫評價所采用的方式。目前,國內外主流的評價方法有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兩種。所謂智庫評價定量研究,主要是通過建立智庫數據庫,設計調研問卷,構建計量指標體系等方式對高校智庫進行量化研究[2]。如美國學者尼古拉斯·拉伯(2000)采用智庫的被采訪數評價智庫影響力,加拿大學者埃布爾森(2002)利用主要媒體引用率、出席國會的次數來評價智庫,以及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麥甘教授的全球智庫調查項目。所謂智庫評價定性研究,是對一些關系智庫影響、名譽等難以量化的信息,通過專家訪談、打分等主觀評價方式進行的質化研究。麥甘教授在1995年就曾使用定性分析法來評價智庫,并將其研究成果收錄到《公共政策研究界的資金、學者和影響力競爭》一書中。
2.3? 構建指標體系
是指采用相對獨立又相互聯系的統計指標對高校智庫進行評價。不同的評價方式所采用的指標體系不盡相同。國內智庫評價的指標體系大多是從影響智庫發展的人才隊伍、組織規劃、產出成果、經費投入、媒體關注、網絡建設、社會責任、國際聲譽等方面進行測度。如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全球智庫評價報告》就從吸引力、影響力、管理力三個維度五個指標對智庫進行評價;MRPA智庫測評以治理結構、智庫資源、智庫成果、智庫活動等四個指標進行智庫效能測評。
2.4? 形成評價結果
高校智庫評價機構通常以成果發布會、新聞報道等形式,發布評價研究報告。其中,最終的核心成果就是發布高校智庫排行榜。高校智庫排行榜一般以多等次、多類型的排行方式呈現。如高校智庫30強、高校智庫百強榜、高校智庫專業影響力排行榜、高校智庫系統影響力排行榜等。
3? ? 高校智庫評價的現狀
近年來,國內外較有影響力的智庫評價報告分別是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全球智庫報告》(2007年起,每年1次)、上海社會科學院智庫研究中心的《中國智庫報告:影響力排名與政策建議》(2013年起,每年1次)、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評價中心的《全球智庫評價報告》(2015年發布),以及南京大學中國智庫研究與評價中心同《光明日報》智庫研究與發布中心聯合發布的《CTTI來源智庫報告》(2016年起,每年1次)。
賓夕法尼亞大學項目組的《全球智庫報告》是全球影響最廣泛的智庫報告。項目主持人麥甘教授采用資源“投入-產出”的邏輯框架,對全球
6 000多家智庫展開定量指標和定性指標的評估,如智庫領導層的質量和責任心、研究和分析的質量與信譽、學術表現和聲譽等。報告每年發布排名榜單50多份,與高校智庫直接相關的是全球高校智庫百強榜。
上海社會科學院的《中國智庫報告》是中國首份智庫排名研究報告。該報告以國內400多家活躍智庫為評價對象(高校智庫149家),通過問卷調查法和專家評議法開展研究。問卷調查法依靠主觀排序,專家評議法則借鑒了一些智庫的公開評價指標,如決策影響力、學術影響力、社會影響力等。[3]2018年該報告發布榜單29份,其中高校智庫榜單2份。
中國社會科學院《全球智庫評價報告》從影響力、管理力、吸引力三個層次對全球1 781家智庫開展綜合評價。該報告只有一份全球智庫綜合評價百強榜單,沒有高校智庫類榜單。
南京大學中國智庫研究與評價中心、光明日報智庫研究與發布中心聯合課題組的《CTTI來源智庫報告》是以中國智庫索引中的來源智庫為研究對象(2018年高校智庫441家),借鑒麥甘教授的分析框架,以結果為導向,從智庫治理結構、智庫資源等方面開展專家調查和問卷調查。該報告將測評范圍內的智庫分為8大類,每類公布一個排名前列的榜單。同時,針對來源范圍內的高校智庫發布了CTTI高校智庫百強榜。
上述幾份報告均是綜合類的智庫評價,高校智庫評價尚未得到足夠的重視,只占其中的個別榜單,并未開展專門研究或推出研究報告。2017年,浙江工業大學全球智庫研究中心發布了《中國大學智庫發展報告》,試圖構建一套高校智庫評價指標體系,為中國高校智庫的建設和發展提供新的視野和路向。該報告嘗試構建了以“契合度”“活躍度”“貢獻度”為核心的評價模型,從綜合評分和單項評分兩個層面,推出中國高校智庫機構30強和百強排行榜,并對其中的30強和高端高校智庫作了介紹。這是國內高校智庫評價的新探索。
4? ?高校智庫評價的問題
雖然我國新型高校智庫建設開展的如火如荼,但對于高校智庫評價研究還是新生事物。盡管相關研究機構推出了一些評價報告,但還存在一些不成熟之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4.1? ?對高校智庫評價認識不到位
這里的認識不到位包含幾個方面:一是智庫評價研究機構對高校智庫的認知不夠,高校智庫評價一般散落在綜合性智庫評價研究中,如《全球智庫報告》和《中國智庫報告》,缺乏專門系統的評價研究和排名分析。二是高校自身對高校智庫評價的認可度不同,對于不同評價體系下的高校智庫排行榜,一些高校智庫持有自己的意見和看法。總體來說,越是高端的高校智庫對自身的排位越關注,對排名的上下浮動越在意。三是學界對高校智庫評價研究的不多。以中國知網數據庫為依據,經檢索,2010-2018年間“智庫評價”類文章共36篇,“高校智庫評價”類文章僅6篇。
4.2? 高校智庫評價主體缺位
我國高校智庫評價主體還較為單一,較權威的智庫評價報告多出自社科院性質的官方評價機構,國內僅浙江工業大學全球智庫研究中心以獨立主體身份發布研究報告,其他高校難覓身影,在高校智庫評價中缺位。相較之下,國外優質的智庫評價機構則大多是著名高校智庫,如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智庫與公民社會項目組。而且,部分評價主體在評價中未能合理區分高校與高校智庫。上海社會科學院智庫研究中心就曾只針對高校進行排名,以此來代替高校智庫的排名。事實上,高校與高校智庫截然不同,發展不可同日而語,某一高校的整體水平并不能代表高校智庫的發展水平。高校智庫評價涉及到高校智庫資源的分配和使用,不同高校智庫評價主體的價值觀和評價標準各不相同,因此,只有引入多元評價主體才能平衡各高校智庫利益相關者的利益訴求。
4.3? 高校智庫評價指標體系不完善
目前,多數高校智庫評價研究的重點在于構建智庫評價指標體系,發布評價報告和排名榜。指標體系不同,其分析結構、評價過程、產出的高校智庫排名也就不同。首先,主流的智庫評價報告在指標體系的建構上均有不同程度的缺陷。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全球智庫報告》 雖然列舉出了智庫評價指標的類別和內容,但其主觀性評價指標較多,且存在一定的重復,加之未對指標的權重進行說明,因此,該報告排名結果缺乏客觀性。上海社會科學院《中國智庫報告》的部分指標參考了其他智庫的公開指標,側重于計量分析,忽視了對智庫產出成果質量的評估。南京大學中國智庫研究與評價中心的《CTTI來源智庫報告》側重于學術成果的產出分析,且該指標體系需要CTTI數據平臺的支撐,離開該平臺的數據源,該指標體系可能無法成立或無法產出理想的結果。[4]中國社會科學院《全球智庫評價報告》同樣沒有公布評價指標的權重分配依據,并且其評價指標有待業界的認同。其次,我國高校智庫評價在評價指標的選用上原創的較少,借鑒的較多,未考慮國內高校智庫的成長和發展環境。如我國高校智庫網站大多掛靠在高校網站下,一些高校智庫網站的訪問量不高,如果對網絡媒體指標權重設置不合理,評價結果容易出現較大的偏差。再次,我國高校智庫評價定量研究相對缺乏。由于高校智庫的定量研究在我國尚處于起步階段,相關研究還不成熟,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智庫評價指標的選取,制約了高校智庫評價研究的開展。
4.4? 高校對評價結果的使用不科學
國內外對于高校智庫評價結果以排名的形式展示一直存在一定的爭議。一些處于排名前列的高校智庫,會通過媒體報道、網絡發布等形式進行宣傳,將其作為進一步提升影響力的工具;排名靠后的高校智庫,有些會借機思考,正視自身的不足加以改進,有些則質疑排名的科學性和公正性,將矛頭指向評價方法和評價過程。但是,縱觀國內外的智庫評價報告,無論是綜合評價還是單項評價,智庫排名只是整個評價報告中的一部分,除此之外,往往會詳述此次評價所采用的研究方法、評價原則、評價過程、評價指標體系的建構以及對智庫排行榜的分析和解讀。這些內容往往比最終的排名結果更具理論價值和學術價值,但通常容易被高校智庫機構和社會大眾忽略,加之媒體習慣性地在報道中過度聚焦排名結果,致使高校智庫對評價結果使用不科學。
5? ? 高校智庫評價的發展策略
5.1? 重視高校智庫評價,提高評價的針對性
科學的高校智庫評價,一方面能夠提升社會對高校智庫的認知,推動高校智庫良性發展;另一方面能夠促進高校智庫優化資源,提高為政府決策服務的能力,推動政府決策科學化、民主化。因此,構建中國特色高校智庫評價體系,要從提高國家治理軟實力,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戰略高度來認識。[5]要以《中國特色新型高校智庫建設推進計劃》(教社科〔2014〕1號)中的基本原則和總體要求為指導,立足中國現實、反映中國國情、堅持中國標準,加快構建智庫評價體系。綜合考慮中國高校智庫建設的歷史背景、文化傳統、內外環境等因素,建立科學規范的評價標準指導高校智庫評價。同時,要不斷增強高校智庫評價的國際話語權,在智庫排名領域樹立中國標準、發出中國聲音。
5.2? 構建高校智庫多主體評價模式,增強評價公信度
單一評價主體難以保證評價的全面性、公正性,借鑒國外高校智庫的評價經驗,可以采用多元化評價主體模式。如日韓推行政府主導型智庫評價模式,由政府牽頭推動高校智庫評價體系的構建;美國、德國引入智庫所涉的行業協會,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監管作用,輔助政府開展評價工作。我國高校智庫評價要引入多方參與,探索建立高校智庫同行評議機制和社會評價機制。首先,高校智庫的成果一般以專業性的決策咨詢報告或政策建議的形式出現,因此需要同行專家權威性的評定,以提高高校智庫評價的可信度;其次,高校智庫的成果具有服務性,有面向政府部門的決策咨詢,也有面向社會的普及服務。因此,作為服務對象的政府部門和社會組織,也應該發揮作用,以保證評價的客觀性、獨立性和公正性。
5.3? 完善高校智庫評價指標體系,提高評價的科學性
首先,要加強中國特色高校智庫評價理論的研究。國外雖有相對成熟的評價體系和評價指標,但由于國情不同,因此,要加強高校智庫評價的理論研究,設計符合中國國情、切實可行的評價指標體系,提高評價的科學性。其次,要轉變高校智庫評價指標體系制訂的導向:一是由數量評價向質量評價轉變。即,合理地對待高校智庫成果中專著、論文數量的同時,更要正確評價成果的質量、內涵及學術影響。二是由學術評價向應用評價轉變。由于高校智庫的最終目的是服務于政府和社會決策,成果以應用性居多,因此,在指標體系的選取中要充分考慮決策類成果。再次,要結合國內高校智庫的發展情況、特色及功能,設計評價指標體系。如“雙一流”高校的智庫或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所獲得的資源往往比普通高校智庫要多,如果“一刀切”地比較智庫產出成果的多寡,明顯有失偏頗,而是應該更注重其投入產出比,構建更為客觀的評價指標體系。
5.4? 規范高校智庫評價制度,加強評價的透明性
智庫評價結果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高校智庫資源的配置,關涉評價主體、評價對象以及其他相關方的利益。由于智庫評價中含有主觀性的價值判斷,因此,在評價過程中經常會面臨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等評價標準的碰撞,需要有一定法律效應的文件、實施辦法等,來約束參與高校智庫評價活動的相關方。需要有一定的操作規定規范高校智庫評價的指標、方法、程序,對高校智庫評價的參與者及評價過程起到規范約束作用,防止尋租現象產生。如制訂高校智庫評價信息公開制度、回避制度、披露制度、責任制度等。同時,公開高校智庫的評價程序,杜絕評價過程的隨意性,降低外界干擾。如公布評價標準、流程及監督辦法等。通過制度規范和程序規范,保障高校智庫評價結果更加客觀公正、科學合理。
當前,我國高校智庫評價尚處于起步階段。應充分借鑒國內外智庫評價的經驗,通過制訂符合中國國情的評價指標體系、優化評價主體、完善評價方法等一系列措施,構建科學有效的高校智庫評價體系。
參考文獻:
[1] 馬援.構建中國特色智庫評價體系[J].理論視野,2017(10):21-28.
[2] 郭瑞.高校智庫評價機制研究 [J].高校教育管理, 2017(7):101-104.
[3] 張旭.中國智庫評價體系的困境與建構反思[J].情報雜志,2018(9):15-17.
[4] 欒瑞英,初景利.4種智庫影響力評價指標體系評介與比較 [J].圖書情報工作,2017(11):27-34.
[5] 許悅.新型高校智庫建設的現實困境與發展策略 [J].當代教育科學, 2018(8):62-66.
Abstract: Think tank evaluation is an effective way to promote think tank construction. At present, the evaluation of think tank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is not mature, and there are a series of problems, such as low cognition, lack of evaluation subjects and imperfect indicators. By improving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evaluation of University think tanks, introducing multiple evaluation subjects, improving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standardizing the evaluation system, we can optimize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university think tanks in China and promote the rapid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think tanks.
Key words: think tank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construction of think tanks; evaluation
責任編輯? ? 王繼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