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河南省農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經營模式近年來發展迅速。按照運行機制,土地股份合作社可以分為專業型和社區型股份合作社,專業型又分為租賃經營型或自主經營型股份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為推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整體流轉,發展糧食規模經營提供了重要的組織平臺。當前,應逐步完善土地股份合作社產權制度,健全內部治理機制,加強風險管控。
關鍵詞 土地股份合作社;土地流轉;糧食生產
中圖分類號:F322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27.047
新形勢下,河南省糧食安全問題正在發生實質性變化,2018年全省糧食產量達到6 649萬噸,糧食生產連續八年取得歷史性成就,確保了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在河南的實施。但是,因為農民和各地主產區沒有種糧積極性,地力透支嚴重,糧食生產能力穩定提升不容樂觀。通過發展土地股份合作社,促進土地集中連片流轉和經營,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糧食生產成本,保障農民種糧積極性。
1 農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的經營模式和成效
近年來,河南省各地積極探索土地股份合作社,采取股份合作的形式推進規模化的土地流轉,農戶以土地承包經營權自愿入股土地股份合作社,或對外出租或自主經營,年終將所得收益按照農戶土地股份進行分配。農民將土地股份合作社概括為土地變股權、農民當股東、有地不種地、收益靠分紅。根據調查的情況,河南省土地股份合作社按照運行機制的不同,可以分為專業型和社區型股份合作社,專業型又分為租賃經營型或自主經營型股份合作社。
1.1 農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的經營模式
1.1.1 專業型股份合作社
1)自主經營型,即農戶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合作社,把土地經營權變成股權,土地集中以后,由合作社直接進行農業生產經營[1]。例如,河南省沈丘縣林寨村成立股份合作社之后,聘任本村原有26名種田能手為管理人員,糧食生產由小生產轉型為規模化、集約化大生產。通過改造邊角地、貧瘠地,增加14公頃耕地。合作社整合集中土地面積101.7 hm2。每667 m2地一年保底收入1 300元。例如,河南省濟源市花石村建立了濟源花石休閑旅游專業合作社,2015年投資建設滑雪場項目,吸納村民投資120萬元,每股1萬元,共計120股,集體資源荒坡地折價20萬元入股。兩個月時間贏利110萬元,每股分紅6 000元。
2)租賃經營型,即農戶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合作社,由合作社統一將集中連片的土地對外流轉,獲得的租金收入返還給農戶。例如,河南省濟源市思禮鎮澗南莊組建了濟源市首家土地股份合作社,合作社將農民入股的53.3 hm2土地統一對外流轉,轉包給12個大戶經營,獲取的租金返還給農戶,合作社發揮了土地規模化流轉中介的作用。
3)混合經營型,即自主經營與租賃經營的混合型。例如,河南省羅山縣童橋村農戶以土地入股蔬菜專業合作社后,可以參與生產,土地則可以按每股100元的紅利進行分配;如果不參與生產,入股土地可以得到1 000元的土地流轉金和100元的紅利分配。
1.1.2 社區型股份合作社
社區型股份合作社,即對村集體經濟進行股份制改造,把集體資產折股量化,明確每一名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所擁有的份額,使股東(農民集體成員)平等地參與集體資產的使用、收益和處分,其主要目的是讓農戶分享到集體資產的增值收益[2]。例如,河南省濟源市北海辦事處東關居委會利用位于城郊的優勢,通過利用村內閑散土地建設服務設施出租、鋪面出租、房屋出租等經營形式,發展物業經濟。每年收入租金25萬元,每股分紅4 000元,農民收入大幅度增加。
1.2 農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取得的成效
1.2.1 促進了農業規模化經營
土地股份合作社為推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整體流轉,發展農業規模經營提供了重要的組織平臺。與每家每戶的分散流轉相比,以土地股份合作社為組織中介進行土地流轉,可以使分散的耕地能夠集中連片、實現整體流轉,具有規模化優勢。例如,河南省鶴壁市有2 000 hm2耕地實行了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的方式進行流轉,占土地流轉總量的7%[3]。農戶將土地承包經營權折價入股,由合作社或龍頭企業實行股份合作制經營,并按分配章程取得股份收益。
1.2.2 增加了耕地面積
農民入股土地股份合作社,地權變股權,實現了土地產權上的有機聯合。合作社可以打破農戶小塊土地的邊界,重新整理土地。據調查,入股后經過統一整理,可增加5%~10%的耕地面積。同時,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由以前的村莊公共事務變為合作社一家的事情,農戶之間的協調和合作變得相對容易。并且統一規劃后的土地可以更經濟地修建溝渠、道路等基礎設施,多年的難題迎刃而解,也有利于加大對現代設施農業的投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1.2.3 提高了農民收入
土地股份合作社將土地承包經營權量化入股,農民在獲得土地分紅收益的同時,可以外出務工,增加工資性收入。自主經營型農戶還能獲得合作社的二次分紅,一些無法外出打工的農民可以優先在合作社打工,獲得一定的勞務收入,保障了農民長期穩定的收益。
1.2.4 加速了城鎮化發展
社區型股份合作社將村集體的經營性資產,折股量化到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賦予了農民對集體資產的按份占有權和收益權等更多權能,農村集體資產由集體共同所有到按份共有的轉變,可以解決農村集體資產產權虛置和農民權益保障問題,有利于農民帶股進城創業,解決進城農民的后顧之憂。在集體資產的股權可以流轉時,農民可以帶資進城,有利于降低農民工城鎮化的成本,加速城鎮化發展。
2 當前農村土地股份合作社運行中需關注的問題
2.1 部分合作社組建、運行不規范
目前,社區型土地股份合作社普遍存在著政社不分的問題,合作社的理事長、監事長由行政村“兩委”負責人交叉兼任。客觀來看,這是土地股份合作需要能人帶動的現實需要,但更深層次的原因是體制上沒有劃清村級經濟組織與自治組織的界限。在運行機制上,盡管章程規定了股東代表大會、董事會、監事會三者的權利和義務,但“一人一票”的民主管理制度未能得到充分實現,一些重大事項仍由村干部等少數人決定,農民在合作社經營過程中的參與度較低,容易引發農民與合作社的矛盾。這一問題與內部治理機制不完善有關,同時也深刻反映了集體行動的困境。
2.2 容易導致集體股一股獨大
專業型土地股份合作社在組建時,一般只設置了農戶個人股和村集體股兩種股份。集體股的存在就必然需要村集體所有權的法定代表,即現行村集體經濟組織負責人進入股份合作社。在農民個人股份均等、分散的條件下,很容易出現集體股一股獨大情況,股份合作社運行時,“內部人”控制的局面也難以避免。
2.3 可能出現土地“非糧化”現象
專業型土地股份合作社中,自主經營型只占少數,多數是租賃型,合作社僅僅充當一個流轉中介的角色,不從事實際生產活動。在租賃方式下,根據河南省農村的實際情況,當每667 m2土地租金超過800元時,種糧無利可圖。專業大戶可能從事非糧化生產。
2.4 入股土地租賃有一定的風險
農業規模經營的高收益和高風險并存,目前多數股份合作社采用“保底+分紅”的模式。一旦發生自然災害,專業種植大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生虧損、無力支付租金,土地股份合作社會無法兌現保底分紅的承諾,會影響土地股份合作社的正常經營。
3 發展農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對策建議
3.1 逐步完善土地股份合作社產權制度
允許村干部在合作社發展初期兼任經紀人角色,但要明確其任職年限,當股份合作社發展到一定規模時推動政社分離,由村民自治組織承擔社會管理職能,股份合作社承擔經濟職能。通過以資金、技術等多要素入股方式增股擴股,解決一股獨大問題。同時,逐步從封閉性產權向開放性產權轉變。在條件成熟的地區,積極探索股權交易機制,引導農民在集體經濟組織內部依法自愿有償轉讓土地承包經營權和集體資產收益分配權等,有效維護股東權益。
3.2 健全土地股份合作社內部治理機制
建立健全與股份合作制產權管理相適應的法人治理結構,切實推行“三權分立”,保障社員行使民主管理、民主決策、民主監督的權利。其中,自主經營型股份合作社要建立職業經理人制度,選拔引進職業經理人負責日常運作,實施科學管理。另外,要建立股份合作社監督與制衡機制。對于專業型股份合作社,要指導合作社建立賬簿、規范化運作,定期向社員公布財務狀況。對于社區型股份合作社,要強化集體資產監管,健全財務管理制度,實行民主理財,強化審計監督,保障農村集體資產安全高效運營。
3.3 加強土地股份合作社風險管控
進一步完善農業保險政策,制定相關合作社、種糧大戶等新型經營主體的扶持性農業保險政策,加大財政對糧食生產保險的保費補貼比例,提高規模種植大戶的糧食保險額度,減少因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4]。
參考文獻:
[1] 諸培新,仲天澤,欽國華.經濟欠發達地區土地股份合作社發展研究——以江蘇省宿遷市為例[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5,36(12):103-108.
[2] 楊亞.農村集體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的思考——以四川省為例[J].農村經濟,2016(2):126-129.
[3] 生秀東.河南省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模式與經驗探討[J].南方農業,2017(12):56-57.
[4] 姜長云.新時代創新完善農戶利益聯結機制研究[J].社會科學戰線,2019(7):44-53.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