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思晴
前幾天,諾貝爾文學獎“雙黃蛋”即將揭曉時,各路英雄各種預測,中國作家殘雪呼聲甚高,不過那呼聲里少了饑渴、熱切,多的是順其自然、淡定從容。畢竟,我們已經有了莫言,有了屠呦呦。
2012年,當我們得知山東籍作家莫言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時,興奮、激動、躍躍欲試,就好像是漆黑的夜里,深一腳淺一腳地趕路,不知道前邊是什么、有什么,還是什么都沒有,不知道還能不能走到有光的地方,突然,燈亮了,明明白白閃出一條金光大道,整個世界都亮了。莫言就是那盞燈,帶給每個寫文字的人以光亮。讓我們明白,前邊不是無盡的黑暗,只要走,總會遇到光。
多少年了,諾獎是中國人喉頭的一根刺,吞不下、吐不出,無論我們找什么理由自我安慰,因太在意而不屑一顧也好、因不在意而合理忽視也好,沒獲獎就是沒獲獎。但現在不一樣了,我們有了諾貝爾文學獎,也獲得過諾貝爾生物學或醫學獎,并且,接下來還會有諾貝爾物理學獎、化學獎……等著我們去拿。
為什么有這樣的自信?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作為崛起中的大國,我們當然有能力在各個領域走在世界前列,何況諾獎。
魏征在《諫太宗十思疏》中說:“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這句話是說,要想使樹木生長得茂盛,必須要穩固其根部,根深才能葉茂;要想使水流得長遠,必須疏通其源頭,源遠才能流長。
那么,什么是“根本”?何謂“泉源”?
傳統文化!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如果不清楚自己的歷史,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那這個國家、這個民族是沒有希望的。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文化,能“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是我們文化發展的母體,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
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智慧、中國特色的深厚基石,蘊含著生生不息的當代價值。繼承、弘揚其精華,挖掘、闡發其當代文化價值,大概是我們每一位文化從業者應該思考的問題、應該擔負起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