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靜 于光
摘 要 沒有農業農村的現代化,就沒有整個國家的現代化。因此,農村發展從傳統農業經濟向現代化經濟轉型是必然趨勢。近年來,吉林省農機裝備總量持續增長,農村作業水平快速提高,農業生產已從主要依靠人力畜力轉向主要依靠機械動力,進入了機械化為主導的新階段。基于此,從吉林省自然資源、地理優勢和衡量農村現代化水平的指標入手,運用Eviews 8進行了多元線性回歸分析和描述性統計的方法,對吉林省農業現代化轉型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總結了吉林省農業現代化轉型升級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關的建議,以期能夠促進吉林省農業現代化轉型升級。
關鍵詞 現代化轉型;資源優勢;科技創新;綠色農業;吉林省
中圖分類號:F327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27.058
近年來,農業現代化轉型升級在我國受到了極高的重視,同時國內外學者們從多方面對相關問題進行了實證分析和研究,其研究成果為我國的農業現代化轉型升級提供了可靠的理論基礎。基于此,對學術界的有關理論和相關數據進行分析,從理論上為吉林省農業轉型升級提供基礎支撐。
1 研究方法與目的
采用多元線性回歸,對吉林省現代化農業相關指標(2008—2017年第一產業貢獻率與機耕面積、機播面積等相關指標)進行了分析,并根據吉林省農業現狀,選取吉林省種植業與畜牧業產值、農產品人均產量、地理位置優勢等指標,進行了描述性統計分析[1-2]。從這些指標的分析中探究吉林省農業現代化轉型升級研究的發展方向以及吉林省當前的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并從中找出吉林省農業現代化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不足,根據吉林省自身發展的現況,為吉林省農業現代化轉型升級提供意見。
2 吉林省農業現狀分析
2.1 吉林省農業生產能力較弱
吉林省農業生產能力在全國處于中等水平。2017年,吉林省農林牧漁總產值2 064.29億元,占全國農林牧漁總產值的1.89%,排名位居全國20。而東北其余兩個省份的農林牧漁總產值對全國農業生產貢獻率較高,遼寧省為3.52%,黑龍江省則為5.11%。而其他農業大省,例如山東、江蘇、河南、四川等省的農林牧漁總產值都是吉林省的2倍以上。吉林省以種植業和牧業為主導產業,從2001年開始,這兩項產業呈穩定持續增長趨勢,至2017年,種植業占吉林省農林牧漁總產值的43.39%,牧業占47.59%。和其他行業相比,這兩個產業的占比對于吉林省經濟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從全國范圍來看,吉林省種植業的產值排名15,占全國農業總產值的1.54%左右,相當于黑龍江省種植業總產量的1/4,可以看出,吉林省的種植業能力相對薄弱;而吉林省的牧業產值排名14,產值占全國牧業總產值的3.35%,雖然不及黑龍江省和遼寧省,但是相比種植業在全國總產量的占比來看,生產能力稍強。由此可見,吉林省的種植業和牧業的發展在排名來看相對持平,但是從占比來看,這兩種產業的內部發展還存在不平衡現象,牧業生產具有發展優勢,農業發展還需進一步提高。
2.2 吉林省農業平均生產效率較低
從主要農畜產品的人均產量來看,吉林省糧食、油料、肉類生產具有效率優勢。吉林省人均糧食產量高于全國人均水平,但是與黑龍江省相比還是有一定差距;人均油料產量高于全國及遼寧省、黑龍江省等地人均水平,但是與內蒙古相比還有明顯差距;豬牛羊肉人均產量高于全國及山東省、河南省等地人均水平,與四川省不相上下,但與內蒙古的差距較大。
根據2017年我國主要農作物產量來看(見表1),吉林省糧食生產的競爭力較弱,水稻和大豆生產有一定競爭力,小麥和烤煙生產競爭力很弱,而玉米生產的競爭力很強。吉林省糧食的總產量高于遼寧省、四川省,占全國糧食總產量的6.28%;稻谷和大豆的總產量低于黑龍江省、四川省,均占全國總產量的3.5%左右;小麥和烤煙的總產量在全國較為落后,說明其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玉米產量高于遼寧省、山東省、四川省及河南省,占全國玉米總產量的12.54%,具有較大競爭力。
3 吉林省農業現代化發展的有利條件分析
3.1 地理位置優勢分析
吉林省地處東北腹地,以長春、吉林、松原、延吉、通化等大中城市為中心的網狀形式遍及全城,有交通非常便捷的鄉村道路,形成了密集的交通網絡,非常有利于商品經濟的發展。這些優勢條件對于農業現代化轉型升級具有強大的推動作用,同時能夠進一步加強各個地方的物資交流,使農村經濟更加繁榮,增加農民的平均收入。吉林省在農業結構調整方面的也取得了很大成效。1)種植業的結構得到了進一步完善,2017年吉林省種植業結構調整具體體現為調減籽粒玉米的種植面積,增加雜糧雜豆、水稻、蔬菜、薯類、飼料等將近十種作物的種植面積。通過種植面積的調整,優化了農產品的供給結構體系,形成了良性循環,增加了農民收入。在吉林省,撫松、敦化、前郭等地屬于種植玉米的非優勢地域,也是玉米種植面積調減的重要地區。吉林省2017年調減玉米種植面積22.17萬公頃,用來轉換為水稻種植的面積為3.33萬公頃,花生0.84萬公頃,大豆5.92萬公頃,雜糧雜豆1.83萬公頃,薯類、蔬菜、中藥材1.49萬公頃,糧食改飼料1.33萬公頃。2)畜牧業全產業鏈建設加快。2017年吉林省糧改飼試點面積達到6.67萬公頃,重點打造松原肉牛及肉羊,白城、中部和九臺奶牛“糧改飼”試點示范區,發展牛羊等草食畜禽110萬頭。2017年全省新建改建擴建標準化規模養殖場500個,畜禽規模養殖比重達到89%,標準化養殖比重達到59%。截至2017年上半年,吉林省實現畜牧業增加值208.46億元,同比增長2.1%。
3.2 自然資源優勢分析
吉林省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同時也具有世界上著名的黑土地,土壤肥沃,物產豐富。吉林省東起高山,中起平原,西起大草原,是典型的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降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年均日照時間為2 300~3 000 h,水資源充沛,年均降水500~700 mm,耕地海拔為100~650 m。吉林省土地資源非常豐富,草地、林地和人均耕地都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農作物播種面積達到了599.79萬公頃,占全國農作物播種面積的3.61%。此外,吉林省作為中國八大牧區之一,草地資源豐富,主要分布在西部,草場面積寬廣,且草的品質較好,是發展畜牧業的重要基地。
4 衡量農村現代化水平的指標實證研究
4.1 指標選取與數據說明
為了找出農業現代化轉型的主要影響因素,需要定量分析第一產業增長率與能夠代表農村現代化的各項指標之間的關系。經過分析,選取2008—2017年農業現代化相關的幾個變量與第一產業增量之間的關系作為研究方向。設Yt為第t年第一產業貢獻率(%),X1為機耕面積(萬公頃),X2為機播面積(萬公頃),X3為農村用電量(萬千瓦時),X4為有效灌溉面積(萬公頃),X5為配套機電井(眼),X6為化肥施用量(t)。
4.2 多元線性回歸模型設定及其估計
根據以上指標,設定了如下形式的經濟模型:
Yt=β1+β2X2t+β3X3t+β4X4t+β5X5t+β6X6t+μt
各解釋變量前的回歸系數預期都大于零。
4.3 回歸模型參數估計
利用Eviews 8軟件,采用OLS方法估計模型參數,得到回歸結果如表2所示。為了進一步了解多重共線性的關系,做了輔助回歸,從中得到可決系數和方差擴大因子的數值,由輔助回歸的可決系數可以得出,方差擴大因子均≤10,表明不存在多重共線性問題。
4.4 農業現代化轉型影響因素結果分析
繼以上分析得模型結果為:
InY=-71.970 5+0.009 0X1-0.020 4X2+7.13×10-6X3+0.001 2X4-6.89×10-8X5+2.27×10-5X6
根據這些模型結果可得,X1、X2與X3的顯著性水平(P值)均小于0.05,說明其與第一產業增長率之間差異顯著。隨著近年地方對農業轉型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第一產業的貢獻率呈現逐年遞減的趨勢,這是第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結果;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推進,雖然第一產業貢獻率漸漸趨于較平穩狀態,但農村的機耕面積X1與機播面積X2逐年遞增,說明吉林省從傳統農業邁向現代化農業取得很大進展;農村用電量X3隨著農業現代化發展而不斷增長,家用電器等耗電品的不斷更新換代與升級,使農村用電量呈現上升趨勢。而有效灌溉面積X4、與配套機電井X5的顯著性水平(P值)均大于0.05,說明這2項因素的變化與第一產業增長率之間差異不顯著,主要是因為近年耕地面積沒有大幅度增加,農作物生產主要依靠提高種植技術水平來促進產量提高,進行橫向發展。化肥的使用量X6的顯著性水平雖然大于0.05,但是也與0.05較為接近,說明X6的變動對第一產業增長率還是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原因在于新時代科技的進步和綠色化肥的研制,使得化肥利用率提高,用化學成分相對較少、綠色營養物質含量較多的肥料為農作物帶來更豐富的營養價值是農業現代化發展的趨勢。
5 吉林省農業轉型升級研究結論與建議
5.1 研究結論
5.1.1 吉林省農業生產結構布局不夠完善
目前吉林省的農業生產結構布局問題主要表現在種植業內部結構上。種植業種植面積中,糧食面積占較高比例,且農作物的產量增長幅度不明顯。2017年上半年,吉林省糧食作物種植面積占總種植面積的87.65%。糧食作物中玉米、稻谷的產量增長較平穩,但是薯類作物產量的增長速度較為緩慢,與2016年相比有所降低。此類生產布局體現出了生產結構單一、抗風險能力較弱的特點。并且,該地區糧食作物比重較大,抑制了其他產業的發展,也對其他產業與農業的對接產生了一定的阻礙,不利于上下游產業鏈的貫通發展與完善,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二三產業的發展。
5.1.2 農業現代化技術創新體制不夠完善
現代化農業發展導致的眾多環境問題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因此,“有機農業”逐漸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有機農業是勞動知識密集型產業,高效益、無污染、科學技術先進以及供不應求的市場需求是有機農業發展的保障。近年來,吉林省在綠色農產品深加工方面雖然取得了一些科技成果,但是目前這些成果并不能夠滿足有機農業的發展需求,說明吉林省農業現代化技術創新體制目前還不夠完善,制約了農業現代化轉型升級。
5.1.3 農產品區域名牌建設能力不高
農產品品牌化是農業現代化的核心內容,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農產品的市場競爭與經濟收益水平。截至2017年上半年,吉林省擁有地理標志農產品124個。盡管目前吉林省農產品區域品牌建設取得了較大突破,但還是要優化產品和產業結構,推進農業提質增效。而且,吉林省當前區域品牌建設還存在知名品牌總量較少、品牌競爭力不強、一些優勢資源產業品牌“散、亂、雜、小”等問題。
5.2 促進吉林省農業現代化轉型升級的建議
5.2.1 農業結構布局科學化
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是鄉村振興和目前農村農業發展的重要途徑。吉林省在保持農作物產量穩定的情況下,如果想要提高農業經濟的效益水平,就必須結合農村第二、三產業的發展,活躍農村經濟,合理吸收農村富余的勞動力。可結合吉林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產權制度改革,明晰產權,保障土地流轉的推進。根據規模經濟理論,只有實現了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才能夠大幅度提升農業經濟效益,加快實現農業現代化的腳步,為農村第二、三產業的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5.2.2 實施農村人才振興戰略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傳統農業的局限在于沒有打破農村產業發展壁壘,也沒有足夠的政策支持去吸引各方面優秀的人才來促進農業發展,導致農業技術落后,經濟效益低下。因此,吉林省政府應為吉林大學、吉林農業大學等高校提供相關的政策、資金支持,培養出優秀的人才,并吸引人才留在基層、熱愛基層,為農業的發展提供一定的先進理論與技術支持,進一步促進農村現代化轉型發展[3]。
5.2.3 打造區域文化創新型品牌
為了有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應引導傳統農業升級轉型,加快吉林省農業現代化發展速度,促進吉林省農產品品牌培育建設。每個地域的農村產業都各具特色,因此要合理利用這些得天獨厚的“特色”來打造吉林省優勢品牌。在2017年農業產品品牌推進工作的基礎上,對于那些已經具有較高知名度的品牌,如長白山人參、吉林大米、延邊黃牛等,要充分整合利用,在打造與發展品牌的同時,做好相關的監管工作,注重農產品質量。當前正處于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新時代,可以利用各種網絡媒介進行品牌宣傳,讓農產品經營者了解到保障產品的質量是為了更好地保證農產品的銷路,從而使其愿意遵守規定的質量保證條件和產品質量標準,積極接受第三方的檢查與監督,同時也能夠讓消費者放心并且信任這些品牌,從而進一步農產品的效益。
參考文獻:
[1] 喬海鑫.吉林省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比較研究[D].長春:吉林農業大學,2015.
[2] 李博.試論吉林省農業產業的轉型[J].經貿實踐,2017(24):43.
[3] 西奧多·舒爾茨.改造傳統農業[M].梁小民,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7.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