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蘊琦



摘? ? 要:隨著“一帶一路”背景下來華留學生人數的不斷增多,國際漢語教學備受關注,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已不能滿足留學生多樣化、多層次、碎片式的學習需求,無線網絡和智能設備的迅速普及使“移動學習終端”成為教育熱點。嘗試構建基于移動學習終端的國際漢語教學模式,提出移動學習終端在國際漢語教學中的“三段式”應用策略和三項資源發布原則,以及對國際漢語教師移動學習終端輔助教學的四個要求,旨在進一步促進信息技術與國際漢語教學的深層次融合,推動國際漢語教學理念的轉變和教學質量的進一步提高。
關鍵詞:一帶一路;來華留學生;國際漢語教學;移動學習終端
中圖分類號:G712?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2095-7394(2019)04-0087-04
隨著來華留學生規模的持續擴大,國家對留學生語言水平的要求逐步提升。2018年,教育部印發《來華留學生高等教育質量規范(試行)》,首次對來華留學生的語言能力提出了具體要求:來華留學生應當能夠順利使用中文完成本學科、專業的學習和研究任務,并具備使用中文從事本專業相關工作的能力;畢業時中文能力應當達到《國際漢語能力標準》相應級別的水平。然而,目前職業院校國際漢語教學中凸顯出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教師的自身素養以及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已不能滿足留學生多樣化、多層次、碎片式的學習需求,國際漢語教學模式革新迫在眉睫。
1? ? 目前國際漢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1? 國際漢語教師總量和專業化程度不夠
為響應《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提出的“擴大留學生規模,加強人才交流合作,培養大批共建‘一帶一路的急需人才”的教育定位,我國各大高校廣泛開展了針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招生工作。從2010至2018年間,“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來華留學生的總人數迅猛增長,導致專業國際漢語教師的總量已無法滿足需求。高校在出現專業國際漢語教師缺口時,一般會借調負責中國學生漢語課程且有一定英語口語基礎的教師,來擔任留學生的漢語教學工作,這樣就出現了以下兩點問題:一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留學生英語基礎差,英語作為教學中介語的作用不能完全發揮;二是非專業出身的國際漢語教師對于中外文化比較與跨文化交際方面的知識有所欠缺,教師的多元文化意識往往也比較薄弱,由于對留學生文化知識和交際方式的不了解,導致在課堂上容易與學生產生矛盾、造成誤解。
1.2? 教學方式的落后直接影響漢語學習的質量
傳統的國際漢語課堂,主要還是采用以知識為本位的填鴨式教學,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灌輸。教師為在有限的時間內幫助學生達到漢語水平考試要求,往往會按照預設的教學流程,挑選重點、難點和考點進行詳細講解和說明,基本沒有多余的時間進行師生間的及時互動。這種應試型填鴨式教育不僅對于留學生來說很難適應,而且其對中華文化的傳播和中國教育質量水平的展現也是有弊無利。
1.3? 語言教學與大班教學的沖突難以化解
漢語國際教育學作為一種語言教學,為提高其教學質量,應實行小班化教學。[1]但是,隨著“一帶一路”國家來華留學生人數的飛速增長,大班化教學已成為常態,這就要求改變傳統教學模式以適應大班制漢語教學的變化,并從根本上重構國際漢語教學體系。
2? ? 移動學習終端輔助國際漢語教學的優勢
智能移動設備的普及和我國移動網絡環境的不斷完善,為國際漢語教學改革提供了堅實的技術保障。從20世紀90年代末以信息和網絡技術為基礎的第三代現代遠程教育的逐步興起,到2011年大型開放式網絡課程的重大突破,再到慕課的流行,將日新月異的現代信息化輔助工具應用于國際漢語教學已成為發展趨勢。
移動學習終端在國際漢語教學中的運用,可以很好地彌補傳統課堂大班制教學的不足,它豐富了教學手段和形式,通過移動學習終端形成了“課下—課堂—課下”三線平行、互為補充的學習模式。課堂著重于檢查、點評、陳述與答疑輔導,成為師生互動與生生互動的場所;課下的移動網絡學習平臺側重于學生的預習、復習、反復操練以及新知識的學習,學生根據各自的需要在多樣的空間、以多樣的方式進行學習,在這種知識的獲得、儲存、理解、輸出、創造等最優化的智能環境中,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2]移動學習終端具有操作簡單、互動及時、內容豐富、針對性強的特點,符合因材施教的要求,它將個性化教學延伸到課堂之外補充進行,可實現和指定群體在文字、圖像、語音、視頻和問卷等方面的全方位的實時互動交流;因此,在輔助留學生課后鞏固學習和豐富學習方式上有其獨有的優勢和作用。
3? ? 移動學習終端在國際漢語教學中的“三段式”應用策略
3.1? 課前:任務式發布資源
教師根據教學大綱進行包含任務式、合作式、項目式、探究式教學環節的教學設計,制作學習步驟圖,提供與教學設計相符合的教學資料,并將下一堂課的重點和難點進行標注;同時,及時將以上內容在移動學習終端中發布,積極引導學生有效利用學習資源。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習慣和需要,安排學習進程,通過教師提供的課前資源開展學習和思考,并通過移動學習終端將學習的進程和問題反饋給教師。
3.2? 課堂:覆蓋式參與互動
教師可利用移動學習終端的多重功能輔助課堂教學,通過移動學習終端建立學生個人上課檔案,將每一次“參與課堂”“團隊合作”“金點子”“完成作業”和“幫助他人”等加分項記錄下來;同時,通過移動學習終端記錄下學生有待改進的部分,如“上課玩手機”“不尊重他人”“不說漢語”“未帶書”“遲到”“早退”以及“曠課”等,作為過程評價的重要指標;教師也可通過移動學習終端的點名功能,隨機抽取互動機會,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課堂參與度,從而保證教學對象的全覆蓋性和公平性。
3.3? 課后:追蹤式鞏固拓展
課后的答疑解惑和個性化指導是幫助學生實現知識內化的閉環。教師通過移動學習終端搭建有效的交流平臺,與學生進行及時的互動交流,跟蹤學生學習進度和情況;對學生提出的新問題進行耐心解答,為學有余力的學生提供課外延伸資源,為基礎較為薄弱的學生提供線上鞏固訓練。
4? ? 移動學習終端在教學資源發布中的原則
4.1? 準確定位教學對象,科學選取發布內容
根據留學生畢業時的語言要求,學歷教育來華留學生可分為需要通過HSK四級和五級兩類,這就要求教師在平臺發布教學內容時,根據不同教學對象,發布經過嚴格篩選且具有針對性的教學內容。發布的內容應主要圍繞漢語和中國概況類課程,做到難易適中、主次分明,要盡量避免全篇外語(如英文、俄語等)的文章或者視頻,不可本末倒置。同時,篩選出具有及時性、趣味性的學習資源,在漢語語言知識的基礎上加入生活資訊和中文音樂,課前資料應當邏輯清晰、精彩有趣,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目的進行組織;[3]課后的資源發布應該主要集中在知識的鞏固、練習和拓展方面。
4.2? 仔細選取編排內容,定時發布學習資源
移動學習終端輔助國際漢語教學的實質是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使留學生可以利用課堂以外的時間和空間進行自主學習。通過移動學習終端進行學習的時間通常是短暫的,因此,在內容編排上,要注意圖文并茂、貼近實際,文字、圖片、視頻和音頻應根據知識點傳遞的需要有所側重,發布的內容不宜過長,做到突出重點、簡明易懂、邏輯清晰。學習任務和資源的發布應該圍繞學生的高效學習期進行,早晨8點半到下午5點是學生主要的在校學習時間,可以把發布的時間控制在清晨6-8點和晚上7-9點。清晨,腦神經通常處于活躍狀態,沒有新的記憶干擾,精神容易集中,教師可發布難度比較大且必須掌握的詞匯供學生學習;晚上7-9點,是用腦的最佳時期,教師可發布課堂知識的回顧和復習以及拓展知識,以幫助基礎較差的學生加深知識點的記憶;對于學有余力的學生,可以利用晚上的時間進行知識的拓展和延伸。
4.3? 系統安排知識結構,合理劃分知識類別
運用移動學習終端輔助漢語學習,其目的是要滿足留學生“碎片化”學習需求,因此,盡管發布的內容簡短精辟,也必須要在完整的知識系統的基礎上進行編輯,缺乏連貫性的知識碎片,不利于留學生建立體系化的知識結構,反而事倍功半。此外,對于知識類別的劃分要清晰明確,一般分為“文化概況類”和“漢語類”,每個類別中相對重要的知識點標題前要用不同的符號加以標注,以方便留學生查找。
5? ? 移動學習終端輔助國際漢語教學對教師提出的要求
5.1? 快速轉變教學思想,著力提升教學能力
科技的發展變革,促使教育生態環境發生不斷變化,也對教師的教育觀念和教學方式帶來挑戰。這就要求教師與時俱進,合理利用先進教學手段和互聯網資源,吸收同行經驗,積極主動地投身到教學與課程改革的洪流之中。[4]移動學習終端在國際漢語教學中的應用,最直接的變化就是課堂教學時長和教學形式的不同,教學設計較以往形式更為豐富,多以引導和互動為主,教師在課外需及時為學生提供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契合教學內容的學習資料;同時,要跟蹤學生的學習情況和進度并及時做出反饋,這就對教師的溝通技巧、應變能力、心理素質和個人魅力提出了新的挑戰。
5.2? 有效引導和幫助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習慣
漢語學習作為國際學生的外語學習,需要學生具備強烈的學習動機、高度的自主學習意識以及明確的學習目標和高效的執行能力。[5]。自主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在缺乏教師監督、無法抗拒互聯網信息的吸引、自由的學習氛圍等情況下,很容易出現學習懶散的現象。而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離不開教師的有效指導。教師應加強理論學習,注重與其他教師的交流,延伸課后答疑解惑的時間,加強與學生之間的溝通;同時,將學生課前及課后自主學習要求和評分方式制度化,把課前預習和課后鞏固部分納入總體評分標準當中,將通過國際漢語水平考試作為升級的重要依據。這樣,即從課程評分和語言要求兩方面著手,無形中將壓力傳遞給學生;學生通過將壓力轉化為動力,逐步形成自主學習的習慣。
5.3? 實施以學生為中心的精細化教學設計
課堂內容的組織和教學步驟的編排要以學生為中心,符合教學規律,深入淺出、精彩有趣,教學方法要以啟發式和引導式為主。課堂中設置任務和互動時,應該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性格差異。在課堂教學環節設計時,要注意形式的多樣性和趣味性,注意時間的把控和對象的全覆蓋,單純的教學形式可能會影響到學生的互動熱情和頻率;而重視學生個性需求和課堂的人文關懷,以學生為中心組織的“混合式”教學形式,不僅使學生在語言運用方面得到鍛煉,而且也使師生感情因為課堂氛圍的活躍而得到維系。教師從知識的“傳道者”轉變為承擔糾錯、提示和指導工作的“教練”,通過對學生課堂中提出的問題進行歸類、匯總和解惑,幫助學生在課堂上實現知識的理解和吸收。課后,教師還應進行教學反思,及時修正教學設計。
5.4? 建立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評價機制
求知欲強或個性外向的學生往往能實現課堂上的有效互動;而積極性差或個性內向的學生則往往疏于互動或者偏向線上交流。這就要求教師將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建立相對公平且合理的評價機制,從而有效避免惡意競爭、消極配合或者破壞課堂紀律等行為的發生。值得注意的是:信息工具如果承擔過高、過頻、過于直接的評價結果,也有可能會導致學生產生懼怕心理,進而出現疲于應付的局面。[6]這就要求教師合理分配課堂和線上的任務設置,鼓勵學生在線上學習和交流的同時,仍將課堂作為主戰場。課堂教學是知識內化最重要的環節,移動學習只是作為輔助國際漢語教學的工具,而不能完全取代課堂教學。
6? ? 結語
移動學習終端在輔助國際漢語教學方面有其獨有的特點和重要的現實意義,同時,移動學習終端在輔助國際漢語教學過程中,對教師的教學方式、溝通能力、人格魅力和創新精神等又提出了較高的要求。目前,一些學校對教師組織教學的形式和內容依舊干預較多,教師在新教學模式的實施上存在阻礙,聽評課過程中還是沿襲原有的傳統課堂評價標準;為此,學校應進一步擴大教師教學的自主權,支持教師將創新性的想法付諸于實踐。今后,我們將繼續關注如何進一步促進信息技術與國際漢語教學深層次融合的問題,爭取在國際漢語教學理念的轉變和教學質量的提高上有更大的突破。
參考文獻:
[1] 王賽君.新媒體下移動學習在漢語國際教育中的應用[J].現代交際,2018(22):10-11.
[2] 宋霞.基于移動學習終端的大學英語翻轉課堂探索[J].長江工程技術學院學報,2014,31(4):71-73.
[3] 張曉慧,王麗麗.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6(11):156-159.
[4] 黃璐,陳家頤.高職基礎課職業價值觀教育的架構與機制[J].南通職業大學學報,2009,23(4):30-32.
[5] 王東玲.微信公眾平臺輔助漢語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研究[D].昆明:云南師范大學,2017.
[6] 付麗.論APP移動學習在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教學中的作用[J].哈爾濱學院學報,2018,39(5):133-136.
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ing number of Chinese students in the background of Belt and Road”, the international teaching of Chinese has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The traditional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can no longer meet the diversified, multi-level and fragmented learning needs of foreign students. The popularity of wireless networks and intelligent devices has made the mobile learning terminal a hot topic of education. This paper attempts to construct the teaching mode of intern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based on mobile learning terminal, puts forward the application strategy of mobile learning terminal in intern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three principles of resource release, and four requirements for mobile learning terminal assisted teaching of international
Chinese teachers, aiming to further promot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Key? words: Belt and Road; foreign students; international chinese teaching; mobile learning terminals
責任編輯? ? 盛? ?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