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曉偉
摘 要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開始追求綠色健康的生活。近年來,我國也高度重視綠色發展,提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表明了我國對于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鮮明態度和堅定決心。因此,我國水產養殖業也要積極建設現代漁業園區,加快推進綠色健康發展?;诖耍治隽宋覈a養殖綠色發展現狀,探討了建設現代漁業園區對推動水產養殖綠色發展的作用,并提出了相關的思考。
關鍵詞 現代漁業;水產養殖;綠色發展
中圖分類號:S954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27.069
1 水產養殖綠色發展現狀
1.1 產量需求大
水產品作為重要的優質蛋白提供者,在人們生活中地位逐步提高。而且,由于水產品具有低脂肪、高蛋白等特性,加之居民收入不斷提升,水產品消費占食品消費的比重逐年加大。統計數據表明,2010—2014年,我國水產品需求量在5 400萬~6 500萬噸,而根據蔡鑫等[1]
2013年的模型測算顯示,到2035年,我國水產品需求量將突破10 500萬噸。近年來,海洋捕撈已經發展到瓶頸期,淡水養殖將成為產業發展的重點。
1.2 環境保障差
多年來,我國不斷加強漁業水域環境問題的研究,努力提高漁業水域污染防治技術,深入探索退化漁業生態系統的恢復途徑,進一步遏制水域環境質量惡化趨勢,但環境保障差仍是限制水產養殖發展的重要因素。
2007年,我國太湖流域發生嚴重的水體富營養化,為全國水質資源保護敲響了警鐘,為了努力恢復水域生態環境,農業面源污染被推到風口浪尖,而水產養殖也是其中重要的方面。因此,未來的水產養殖業發展,需要將其對水環境的影響降至最低,最好能夠起到優化水質的作用。
1.3 人員問題大
漁業從業人員問題也是水產養殖綠色發展需要充分考慮的問題。當前,漁業從業人員規模減少,且老齡化嚴重。根據劉菊香等[2]2014年的調查研究,1994—2014年,我國農林牧漁業從業人員減少了22.2%,而且他們預測,到2020年,一產從業人員將下降到2.5億人。根據2015年全國漁業經濟統計公報,漁業從業人員1 414.85萬人,比2014年減少14.17萬人,降低0.99%。
由于水產養殖需要一定的技術積累,且需要一定的精力、體力投入,勞動性質與收益間的差異難以獲得年輕人的認可,導致從業人員老齡化現象嚴重。從漁業產業發展角度來看,從業者老齡化會直接影響現代漁業技術的應用,也將使產業發展面臨巨大困境。
1.4 品質追溯難
水產品作為人們的日常食品,其質量安全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隨著越來越多食品安全問題的報道,如何保障舌尖上的安全成為人們重點關注的問題,水產品質量安全問題也是其中之一。由于我國目前水產品生產、加工企業存在規模小、技術水平低、品牌意識薄弱等問題,給水產品質量追溯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形成有效的質量追溯鏈需要較大的資金和技術投入,而漁業生產多以個體經營為主,生產區域分散,漁藥、飼料使用難以管理,生產標準難以統一,加之水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又難以實現廣泛覆蓋,因此水產品的品質追溯較難。
2 建設現代漁業園區對推動水產養殖綠色發展的作用
2.1 空間綠色
現代漁業園區建設,可以通過科學合理規劃,形成綠色的生產空間。主要可通過2方面進行園區建設,以形成綠色的生產空間:1)著力加大園區的綠化配套,通過搭配各類草本、木本綠植,為園區提供良好的地上綠色空間;2)合理布置水源水域及水流走勢,結合養殖池塘、生產管理用房的分布形成錯落有致的設計景觀。此外,根據現代漁業園區建設要求,需配套總面積8%~10%的水質凈化區,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在充分發揮凈化區水質凈化效果的同時,通過培植水生植物,放養觀賞類動物等,提升水質凈化區景觀效益。通過各方面的綜合調配,將園區打造為生產環境適宜的現代“漁業公園”,進而促進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
2.2 生產模式綠色
2.2.1 多營養層次綜合養殖
多營養層次綜合養殖是近年來出現的一種可持續發展的海水養殖理念,是指在同一養殖空間內,處于不同營養層級的生物共同組成一個綜合的系統,通過系統運行,充分利用養殖環境資源,降低營養損耗及潛在的經濟損耗,從而在根本上實現養殖空間、養殖容納量的提升和養殖產出的提高,同時達到養殖生產低耗、低污染,綠色健康可持續發展。
以海帶-鮑-海參系統為例,在適宜的海區開展海帶筏式養殖是我國北方近海極為常見的養殖模式,海帶會利用海水中的無機營養成分,將太陽能轉化為藻體有機物。基于這種養殖模式,在海帶養殖筏架上增加鮑養殖籠,就地取材,可以充分利用養殖空間創造更多的生產價值,而海參的加入可優化整個養殖模式。由于海參喜食腐殖碎屑的特性,在鮑養殖籠中放養海參可以充分利用籠中殘留的海帶碎屑、鮑的糞便以及養殖籠截留下的海水懸浮顆粒物等。而鮑、參的排泄物增加了養殖區域的無機營養,為海帶生長提供了助力。
此外,任黎華[3]分析的蘇州地區蝦蟹池塘多營養層次綜合養殖模式以及魚菜共生、稻田綜合種養類養殖模式也屬此類范疇。此種生產模式充分考慮了對外界環境的影響,是未來水產養殖綠色發展的重要途徑。
2.2.2 工廠化循環水養殖
工廠化循環水養殖采用一定的工程設施和水處理設施,將養殖排放水處理后實現循環利用,并通過構建標準化養殖管理技術,對養殖過程的主要環境因子(包括水流、水質、光照)和飼料等進行人工調控,為養殖生物提供適宜的生長環境,實現優質、高產、高效。
工廠化循環水養殖具有以下5個優點:1)勞動條件好;2)生產效率高;3)養殖用水量少;4)產品質量具有高度可控性和可追溯性;5)工廠化循環水養殖把外來污染源和病原體的危害降低到最低,生產環境穩定,并通過對養殖廢水的資源化處理,減少了養殖生產對環境的污染,實現了綠色生產。
工廠化循環水養殖可以大幅提高養殖產量,是填補未來我國水產品需求的重要途徑。在現代漁業園區中建設工業化循環水養殖,可以根據實際生產情況,合理使用外圍凈化區,建設養殖尾水處理投入,提升生產效率。
2.3 從業人員綠色
通過對空間進行合理規劃布局,大力提升生產條件,以及應用先進的生產方式,現代漁業園區基本可以提供制造業工廠相當的生產環境,從而吸引更多年輕、受教育程度高的從業者加入到漁業生產中來。而通過推行標準化生產,飼料、投入品、增氧自動化等,可以大幅減少漁業生產從業人員需求量,有效保證人員“綠色”。
2.4 水生態綠色
通過建設現代漁業園區并在園區中實現綠色生產模式,可以有效促進水生態綠色。1)園區配套的凈化區,可以有效發揮水質凈化作用。根據蘇州大學對陽澄湖現代漁業產業園的監測結果,漁業園區水體氨氮水平全面達到國家Ⅲ類水源水標準,總氮經凈化后平均指標為0.52 mg·L-1,優于外水環境(0.69 mg·L-1),顯示有減氮效果,總磷含量也呈相應結果,凈化后平均值為0.05 mg·L-1,優于外水環境(0.069 mg·L-1)。可以認為,具備高水平的內循環體系后,循環水養殖池塘可以逐步擺脫外界水環境帶來的污染、病害等不穩定因素,在區域內形成優質的生產環境。2)工廠化循環水養殖能夠合理、高效利用水資源,同時實現零排放。而長遠看來,大規模的現代漁業園區有效運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發揮凈化水質的作用,促進水產養殖綠色發展。
2.5 產品綠色
產品綠色主要體現在生產和追溯兩個方面。生產上,現代漁業園區能夠充分發揮規?;藴驶纳a指導效益,通過落實生產責任、增加生產指導、推行標準化養殖,全面提升養殖生產環節的產品質量。追溯方面,園區產品由于具有一定的規模,可以統一管理,從加工到流通環節增加追溯性,同時充分發揮互聯網+漁業的作用,實現園區生產的養殖產品綠色可追溯。
3 建設現代漁業園區的思考
3.1 現代漁業園區的運營模式
目前,現有的現代漁業園區仍以外包為主,將統一升級改造后的園區,再次發包給養殖戶,運營模式總體上來說較為低效。因此,在建設現代漁業園區的同時,需要有更多的社會力量投入,大型的水產業集團運營項目不能只局限于海洋類,應逐步向淡水養殖推進。
3.2 大水面增養殖的綠色發展
我國擁有遼闊的大水面,為漁業資源增養殖提供了很好的基礎條件。但就近年來的發展來看,盡管不斷有以水養魚、以漁凈水等諸多新的綠色發展方式施行,但在各方面因素的影響下,許多地區的水質仍會出現反復。同時,大水面以鰱魚、鳙魚為主的增養殖仍存在食物鏈短、對水體底質影響大的問題,需要研究人員著力解決。而且,通過改善大水面資源,提升生態環境,可拉動休閑漁業、旅游業發展,不失為一條綠色發展途徑。
4 結語
推動水產養殖業轉型升級,并向綠色產業模式發展是踐行新時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的重要措施?,F代漁業園區的建設和發展,為推動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提供了新的發展模式,這種模式對營造生產空間、生產模式、從業人員、水環境、養殖產品等綠色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在未來水產養殖產業發展過程中,通過不斷探索、磨合,在國家漁業主管部門的領導下,水產養殖必將走出一條產業結構優、產品質量高、生產方式綠色的健康可持續發展之路。
參考文獻:
[1] 蔡鑫,陳潔,陳永福.2015—2035年中國水產品需求展望[J].農業展望,2014,10(1):70-74.
[2] 劉菊香,朱曦.農林牧漁業人力資源現狀與農學教育發展對策研究[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31(4):140-147.
[3] 任黎華.蘇州地區蝦蟹池塘多營養層次綜合養殖淺析[J].科學養魚,2016(5):30-31.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