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璇 曲權 呂春雷
摘 要 農業氣象災害會給農業生產帶來很大影響。而且近年來,我國的農業氣象災害呈現出多發性、多樣性、不確定性等特點,給災害防御工作帶來了極大的難度,更給農業生產帶來了很大影響。基于此,針對農業氣象災害的主要類型及其防御措施進行了系統化研究,希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我國氣象災害防御能力。
關鍵詞 農業氣象災害;災害類型;防御措施
中圖分類號:S16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27.075
當農業氣象災害發生后,輕則造成減產減收,重則將導致顆粒無收,給農業生產者和國家糧食儲備帶來嚴重損失。要想降低這一損失,必須了解農業氣象災害的主要類型和基本特點,探索有效的防御措施,并提出相應的預警機制。只有這樣,才能從源頭上控制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造成的影響,為我國農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1 農業氣象災害的主要類型及特點
在我國,常見的氣象災害有以下主要類型:1)干旱,當某個區域長期無降雨或者降雨量較少,就會導致種植土壤出現干燥缺水現象,農作物因為吸收不到充足的水分而干枯甚至死亡;2)霜凍,由于受到寒潮和冷空氣的影響,使得種植區域土壤表面和農作物表面受到凍害,此類氣象災害還會導致路面積雪,引發次生災害;3)連續陰雨,連續3 d以上都處于陰雨天氣,時常伴隨著連續低溫,從而引發洪澇、低溫等自然災害;4)臺風,平均風力達到6級或者瞬間風力達到7級的臺風天氣,會對農作物造成嚴重損傷;5)冰雹,冰雹災害大多伴隨著大風、暴雨等惡劣天氣,雖然持續時間短,但對農作物表面穿透極強,尤其易對接近成熟期的農作物造成嚴重損傷;6)寒露,寒露時常伴隨著低溫、低濕和大風,容易對秧苗期和抽穗揚花、灌漿成熟期的小麥、水稻等農作物造成不利影響,對于抽穗揚花期作物的影響最為明顯。
氣象災害不僅分布面積廣,還非常分散,全國范圍都遭受到過不同程度的危害,個別地區的災害發生頻率明顯高于其他地區。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國本身就地處氣候最為脆弱的東亞季風區,各類氣象災害時有發生,而伴隨著全球性氣候變暖,進一步加大了各種氣象災害的發生頻率。氣象災害不但給農業生產帶來了巨大的損失,甚至危及國民經濟發展以及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必須采取有效措施對其進行提前防范,促進農業生產部門提高災害防御能力[1-2]。
2 農業氣象災害的防御策略
2.1 提高災害防范意識
氣象部門的工作人員必須提高自身對于農業氣象災害的防范意識。在此基礎上,做好災害來臨時的應急預案,全面落實農業氣象災害預警工作,為當地農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提供保障。氣象部門要對各工作崗位進行合理分工,以此來保證氣象監測工作的覆蓋范圍,盡快建立起自動氣象觀測站,實現特色農業區域、支柱型農作物生產基地、地質災害頻發地區氣象情況的自動觀測與動態跟蹤。此外,確保雷達、氣象衛星等氣象觀測設備與災害預警工作同步升級,同時以跨部門、跨行業的方式在全社會范圍內建立起聯動體系,加深廣大農民對于農業氣象災害的認識與了解,使其具備應對災害的相關技能。
2.2 改善農業生態環境
要想更好應對氣象災害,應從以下三點內容著手。1)要本著因地制宜的原則,對整個種植環境進行改良與完善,具體包括土壤、水質、空氣等方面。例如通過打井防旱、地膜供暖等措施為農作物提供適宜的生長環境,從而提高種植環境對于各種氣象災害的防御能力。2)在發展水利灌溉、平整土地、改良土壤質量等農田基礎設施建設方面,要適當加大投資力度,防止發生水土流失現象,確保能夠顯著提高農作物抗災能力。3)在農業種植區域周邊,要建造防護林體系,一方面可以有效防御干旱、高溫熱害及干熱風的侵害,另一方面還可以對整個農業氣象條件進行調節,提高自然生態系統的平衡性與和諧性,為農作物提供健康的生長環境。4)要針對種植品種的抗災防病能力進行系統化分析,為農業經營方式及生產方式提供有價值的參考。在制訂種植計劃時,要依據各類農作物生育期進行調整,盡量選擇抗旱、耐寒、抗倒伏能力較強的品種,最大限度避免和降低不良氣候對農作物造成的影響[3]。總之,在改善農業生態環境時,既要針對整個災害系統進行宏觀分析,又要針對某一單項進行重點研究,對群發性和多元關系進行總結,了解農業氣象災害的發生機制及物理背景,從而制訂出有針對性地防御計劃。
2.3 提高監測預警能力
氣象部門要開設氣象災害分類預報業務,并且提出有針對性的應對措施,整體提升氣象預報工作的實效性。相關人員要針對曾經發生過的氣象災害進行記錄、整理與數據分析,對以往的工作經驗和不足之處進行總結與反思,為今后的氣象預報工作以及氣候動態診斷、風險分析提供重要參考及科學依據。相關技術部門要針對本地區農業氣象災害發生規律進行總結與分析,并且根據分析結果提前在種植區域及周邊噴灑相應的化學藥劑,提高農作物自身的抗災能力。各個農業生產地區要根據本區域的實際情況,建立起相應的防災抗災、穩產增產技術體系,從技術層面、宏觀角度提高本區域農作物的抗災能力。同時,氣象部門還要與廣播電視臺、通信臺、網絡平臺等媒介共同建立起聯動機制,確保不良天氣預警信息的及時發布與迅速傳播,以便于全社會及相關部門及時啟動防災應急預案,最大限度控制災害損失。
2.4 制訂災害應急預案
1)氣象部門要盡快建立一支高水平、高素質的氣象信息服務隊伍,充分發揮出氣象服務在保障農業生產、防范氣象災害以及氣候資源高效利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為新農村建設提供可靠保障。2)氣象部門要盡快完善災后技術性對策。一旦有農業氣象災害發生,需要立即啟動災后技術性對策,將災害帶來的損失控制在最小范圍。例如災后確保救濟金及時到位,動員群眾有序開展生產自救,對受災人員進行妥善安置,使災情在第一時間得到有效控制。
3 結語
人類雖然沒有能力控制和阻止農業氣象災害的發生,但可以在災害發生前提前防范,發生時第一時間進行現場救援,發生后及時進行總結與反思。在這個過程當中,氣象部門要充分發揮自身的職能作用,認真做好氣象災害隱患排查工作,確保不良天氣信息及時、準確發布,以便于有相關部門做好聯動工作的整體部署,從而使災害損失得到全面控制。
參考文獻:
[1] 晏君,王萬超.農業氣象災害發生特點及預防措施[J].河南農業,2017(5):56.
[2] 鄭云漢,劉洋.試析農業氣象災害對農作物產生的影響[J].農家參謀,2019(5):88.
[3] 叢迎新,任中怡.建平縣主要農業氣象災害對農業的危害及防御策略[J].現代農村科技,2019(1):29-30.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