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躍華


山城重慶迎來了國慶后的第一次客流高峰。隨著熙熙攘攘的人群,我被擠到了一個掛著“清心閣榮昌陶傳習所”牌子的藝術館前。古色古香的氣息與周遭的景致明顯有些不搭,在我不經意的一瞥中,一個清瘦的男子引起了我的注意,他嫻熟地操縱泥陶機的動作看得我目瞪口呆,原來陶泥還能這么玩。
在與他攀談中得知,他就是榮昌陶非遺傳承人楊敏。“紅如棗,薄如紙,亮如鏡,聲如磬”,這是對榮昌陶特點的具體概括,是榮昌能夠譽為中國三大陶都之一、榮昌陶能夠稱作中國四大名陶之一的實力支撐。楊敏對這項技藝的堅守在當地是出名的。受家中長輩的指點,楊敏走上了陶瓷藝術之路,在研究生期間又得到景德鎮陶瓷大學何炳欽教授的耳提面命,其制陶手法得到了空前的飛躍。春生草長,日月如梭,在歲月的洗禮中,楊敏始終堅持自己的創作路子,在古蜀文化的營養中汲取有效元素,把制陶技藝與巴蜀文化緊緊結合在一起。數次參加國內外大型展覽,并屢獲大獎。從2010年至今的十年間獲得獎項琳瑯滿目,讓人眼花繚亂。
作為榮昌陶傳習所的負責人,楊敏數年間帶領他的徒弟和團隊一次次突破傳統技藝上的局限,一次次把榮昌陶刷新了歷史。特別是近兩年來,他代表榮昌區職業教育中心參加的幾次全國性比賽中,更是不遺余力,獲得金獎一項、銀獎兩項、銅獎五項。在此需要說明的是2019年他參加全國第54屆“金鳳杯”獲得金獎的作品《巴蜀逸風》。
《巴蜀逸風》一組作品, 整體構造大氣磅礴,把榮昌陶紅中泛黑的特點展現得淋漓盡致。采用了三星堆文化元素,造型設計新穎,在結合巴蜀地區文化特色的基礎上,大膽創新,有效地將傳統文化與現代審美有機地結合起來,拉近了古蜀文化與現代文明的距離。整組作品由五件榮昌陶器構成,其中異形瓶看起來像某種溫酒器,就像一個鼓上嫁接了幾個管道,鼓面上的管道可以吹風,也可以點碳,看著就是一件不俗的物件,很容易引起人們的注意。再加上本身紅中透黑亮閃閃的,就更容易吸引大家的眼球。可以說,這件異型瓶是整組作品中最為出色的一件。當然,其他作品也是仿古而不泥古的。看似普通的一個高頸瓶,仔細看卻是有兩耳的,再者,也不是普通的高頸瓶,而是近似于錐形瓶的一種新型瓶,從中能看出三星堆文化的影子。
榮昌陶歷經幾百年的風雨走到今天,依然發揮著文化傳承的獨特魅力。堅守榮昌陶技藝,已經成為楊敏的座右銘,他也在不斷地踐行自己對榮昌陶的改進和創新。因為他堅信,只有與生活融為一體的藝術才是長久的,也只有得到大眾的支持,榮昌陶才能走得更遠,榮昌陶這項非遺工藝才能真正地為社會服務,反饋社會,造福人類。
楊 敏
中國共產黨黨員、重慶市工藝美術大師、高級工藝美術師、重慶工藝美術行業協會常務理事、榮昌陶非遺傳承人、清心閣榮昌陶傳習所負責人,創新恢復十余項榮昌陶技藝,帶徒50余人。2013年畢業于景德鎮陶瓷大學獲藝術碩士,任教于景德鎮陶瓷大學。自幼跟隨姑父侯一波(工藝美術大師)學習陶瓷繪畫技藝深得其真傳。研究生期間拜在何炳欽教授(景德鎮陶瓷大學陶瓷美術學院名譽院長)門下,向其學習現代陶瓷裝飾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