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是茶的故鄉,從古至今,關于茶的產地、種植、工藝、飲用等已形成了豐富的茶文化體系,發展到現在,研究越來越深入,形式越來越多樣、品味也越來越高雅。喝茶,在當今社會中是集養生、休閑、放松、思考于一體的一種生活方式。于是,對于茶具的選擇也就更為重視和講究,宜興紫砂壺由于天然燒制而成的獨特雙氣孔結構,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持茶原來的香味而沒有熟湯氣,從實用的功能性方面就順其自然地進入了人們的視野。人們發現紫砂器除了有喝茶的功能外,還有裝飾作用,紫砂作品可以集詩、書、畫、印等中華傳統文化于一身,還可以托物言志、寄托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于是紫砂行業的發展越來越好,紫砂文化的傳播也越來越廣,更多的人對于紫砂想要進行刨根問底,一探究竟。于是一些紫砂雜件、紫砂雕塑、紫砂陶盤等就以一種獨特的魅力,呈現在世人眼前。
在中國,陶瓷藝術的發展可謂歷史悠久、世代傳承,在歲月流轉和時代更迭中,始終保持著社會發展的痕跡,并表達著自己獨特的時代精神。在古老的新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創造了豐富多彩的彩陶藝術,用質樸的手法和獨特的紋飾記錄了當時的生產生活和藝術特征。后來秦漢時期的帝國之像,陶瓷藝術也表現出雄渾大氣、舍我其誰的繁華景象。到了大唐盛世,萬國來朝,陶瓷藝術在這一時期把富貴與華麗的特點表現得淋漓盡致。到了宋代,審美觀念發生了一些變化,陶藝藝術也以清雅格調為主要元素。待到元代時,幅員遼闊,呈現多民族融合的態勢,這時的陶瓷藝術也表現出來了濃郁的異域之風。清朝是封建社會最后的繁華和歷史的沉積,陶瓷藝術也在這時將過去所有的總結和經驗一股腦都呈現出來,顯現出了繁縟復雜、工藝精細的特點。這些歷朝歷代陶瓷藝術作品多元化的器型、精美的紋飾、復雜的工藝都給后人帶來了創作的啟發和靈感。宜興的紫砂藝人也在中國傳統藝術作品中不斷地汲取其中豐富的養分,在傳承的基礎上力求找到突破創新的空間,希望創作出一些新形式的紫砂制品來表現自己的審美價值和藝術情趣。以紫砂泥為原材料制作的紫砂陶盤作為一種紫砂文化的表現形式,以其質地的自然純正、裝飾手法的多種多樣、內涵寓意的豐富多彩博得了熱愛生活、懂得生活情趣的普羅大眾和眾多紫砂愛好者的青睞。紫砂泥具有顆粒自然、細而不膩、可塑性強的特點,燒制而成的作品所呈現出來的色澤不會特別的光亮炫目、引人注意,而是“欲說還休,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的含蓄的藝術風格,特別符合中國人低調謙遜、藏而不露的性格特征,紫砂泥是非常適合創作藝術品的材質之一,也是我最喜歡使用的創作材料。
我的作品《釉彩雞冠花》,原汁原味地采用了宜興原礦紫砂泥作為坯體,沒有摻雜任何的化工原料,保持了它本來的原始面貌,然后施以傳統陶釉和彩色釉的技法,保持在1180~1200攝氏度之間的高溫燒制,使得上面的幾種顏色相互融入、相互滲透、相互襯托,從而形成雞冠花造型的自然紋理和逼真色彩。謀定而后動,做到胸有成竹,才開始制作燒制。具體來說,運用了紫砂彩繪的技法,其中也包括油畫、工筆畫、素描等藝術形式,使其更加逼真和豐滿,特別是有的部位在用繪畫的形式完成之后,還要用刻刀進行傳統紫砂刻繪裝飾,有的部位還要認真思考,精細堆積不同顏色的釉彩,然后用竹片進行進一步細致的刻畫和修飾,以求達到圖案的豐富和視覺上的立體感。為了突出雞冠花主體,采用紅、白、黑相間的釉彩形象裝飾,細膩地表現出了紅花的質感,綠色的葉子裝飾著黑色的紋理,具有力度的輪廓線與花朵產生了強烈的反差,從而起到了很好的烘托效果。在最后燒制的過程中,溫度的控制也至關重要,如果溫度過高,材料的表面就會有起泡的情況發生,釉彩的黏度會流掉、色彩會消失,讓以前所有的努力都前功盡棄;如果溫度過低,則燒制的色澤就不能完全顯現出來,顏色不夠濃、太過于死板,就不能很好地表現出藝術品的魅力所在?!队圆孰u冠花》可以說非常成功,其中所采用的釉彩配料、彩繪技法和燒成工藝等都是經過多次的反復調配、摸索實踐才成功的,是一次綜合性的陶瓷工藝嘗試,完美地表現出了紅卻絕不刺眼、黑卻絕不暗淡、綠卻絕不輕嫩的沉穩大氣、低調耐看的高雅色調和尊貴氣質。
經過幾十年的紫砂創作實踐,我以紫砂泥為基本原材料,采用了許多新的形式、新的工藝、新的配方,想要創造一種全新的藝術形式來表達出紫砂特有的美,先后用紫砂泥料創作設計了許許多多的紫砂陶盤藝術作品,如《江南水鄉》系列、《植物花卉》系列等,都是在原礦紫砂泥坯體外面上釉,采用油畫、工筆、素描等彩繪手法,再用不同的顏色釉彩有層次地堆疊融合形成想要表現的畫面和意境,是紫砂工藝方面的嘗試和探索,經過無數次的失敗之后獲得了最終的成功。到后來才發現,其實我一直追求的紫砂創新的最高境界,就是保持本心、堅持本色、簡單至純,就是原汁原味的返璞歸真。我之所以喜歡用紫砂泥這種材質來創作,就是因為用它制成的藝術作品沒有金屬器的光彩奪目、沒有瓷器的光滑絢麗、沒有玻璃器的光亮透明。它從古老的歲月中徐徐走來,帶著與生俱來的歷史厚重感和滄桑感,散發著柔和內斂、溫潤如玉的溫暖光澤,呈現出沁人心脾、古雅古韻的萬千姿態,讓人第一眼觀之就如同被神秘的魔力深深地吸引進去一般,越看越耐看,越把玩越有味道,仿佛所有過去的時光和塵封的歲月都積淀在它的身上。通過這些藝術作品,可以讓我們更深刻地窺見來時的路,也讓以后的人生之路走得更從容、更淡定、更執著。
陳富強
陳富強,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研究員級高級工藝美術師、江蘇陶瓷藝術名人、中國民主同盟會會員、宜興市陶瓷學會副理事長、江蘇工藝美術學會陶瓷藝術專業委員會委員、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陶瓷設計”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委員、河北師范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客座教授、無錫太湖學院藝術學院產業教授、江蘇省第六批高職院校類產業教授。
1965 年生,1982 年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宜興陶瓷工業學校。1986 年畢業后在宜興陶瓷公司長期從事產品的創新設計工作,在陶瓷材料、造型裝飾等方面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獲得過“市科技成果獎”“市先進工作者”等諸多榮譽,事跡被“無錫日報”“宜興日報”多次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