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也發生著變化,民間工藝的保護與傳承迫在眉睫。現立足佛妝服飾視角,探討當下傳統手工藝流變趨勢,從而明確手工藝的發展方向,為民間工藝的健康發展奠定基礎。
[關鍵詞]傳統;手工藝;流變趨勢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傳統手工藝的文化價值被慢慢發掘,手工藝產品受到了人們的認可,人們逐漸愛上手工藝及手工藝品。從傳統手工藝的發展歷程來看,傳承良好的作品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緊跟時代的發展步伐進行創新。因此,傳統手工藝要與時俱進符合發展趨勢。現立足佛妝服飾技藝視角,對傳統手工藝的流變趨勢進行探究。
一、佛妝服飾技藝
泉州素有“泉南佛國”之稱,該地區佛教盛行,據統計顯示,泉州地區佛教寺院約為300多座,且傳承時間超過千年,為人們遺留下民間工藝——佛妝服飾。佛妝服飾在節日盛會及廟會上備受關注,在閩南地區宮廟中隨處可見,其中的神佛像雕刻及紙帽制作、服飾刺繡技術在民間傳承已久。2013年佛妝服飾被列為泉州市17個工藝美術瀕危藝種之一,因市場需求量小,導致技藝瀕臨消亡。近幾年,國家重視傳統文化遺產的繼承與發揚,佛妝服飾在此背景下得到發展,大部分作品銷往東南亞等地,成為廟會及慶典中常見的藝術作品。
佛妝服飾中的佛帽在制作過程中,通過紙板材料合成,帽形固定后,配置絨球與緞布。工序為紙制胚、泡牛皮膠、上漆、粉線、按金、組裝,其中最為煩瑣的制作環節為刺繡,在畫紙上描花,該工序需制作人一針一線針刺畫紙,耗時量較大。筆者2001年進入南安市藝圣佛具工藝廠,先后擔任學徒、工作組組長、研發組組長、生產廠長,父親陳進勝為福建省工藝美術名人、泉州市工藝美術大師,其作品多次獲獎,這也為佛妝服飾的流變奠定了基礎。
二、傳統手工藝流變趨勢
針對佛妝服飾傳統手工藝進行分析,可以看出其已呈現出朝陽發展態勢。傳統手工藝源于人們的生活,也是為人們生活服務的技術。傳統制度下的手工藝品只是滿足人們的生活需求,并沒有商品屬性。因此,手工藝在商業化發展過程中存在劣勢,對此,發展路徑也應隨之調整,商品化也是手工藝在新時期發展的必然趨勢。
(一)國家政策引導,提升人們對手工藝的認識
現代傳統手工藝是文化的一種體現,在當下的經濟發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國家可以通過法律法規支持民間手工藝的發展,例如佛妝服飾在瀕臨滅絕的背景下,通過國家政策的扶持,使其在新時期煥發生機。傳統手工藝品屬于地方特色,消費者較為青睞,能帶動地區經濟發展,成為地區脫貧的手段。
(二)教育支持,使手工藝走上專業化道路
高校開設傳統手工藝專業,從而培養出專業性的人才。從藝術教育及專業設置的角度看,注重傳統手工藝,培育出符合本民族審美的設計師已經是高校辦學的宗旨。從設計師及從業者的角度看,民間工藝品是具有個性化特色的作品,具有獨特的理念,融入新時代的設計元素能提升作品的市場競爭力。比如,泉州的佛妝服飾若代入其他產品的設計中,能提升產品的內涵,使產品更加受人喜愛。隨著專業設計、專業知識以及專業技能從業者的加入,手工藝被賦予了更多的文化內涵,民族特色及審美價值不斷彰顯,專業化也是手工藝發展的流變趨勢。
(三)手工藝產業弱勢向主流文化過渡
傳統手工藝是傳承人謀求生存的一種手藝,比如,佛妝服飾跟隨市場供需進行生產,宣傳力度不足,無法滿足消費者的文化訴求。在新時期,網絡技術發展迅速,國家又對手工藝品較為重視,通過宣傳可以使人們認識到手工藝品的價值,從而體會其中的藝術情懷。傳統手工藝能提升民族的文化自覺。隨著民族文化的復興,手工藝被賦予了振興民族文化的使命,文化價值及社會價值受到人們的關注與推崇,手工藝成為社會的主流文化。
(四)跟隨時代發展,成為時代的時尚品
在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下,資源過度消耗、環境問題日漸嚴重。中國第一部有關設計的理論著作《考工記》中提出:“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為良。”傳統手工藝結合自然造物的規律,利用地區的資源,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滿足人類的發展方向。傳統手工藝中含有器物與空間、器物與材料、器物與人的關系,在佛妝服飾中,佛帽、服裝能體現器物與空間、器物與材料、器物與人的關系,環境空間符合人們的感性需求,材質也是審美的內容之一。傳統手工藝具有人性化及個性化特點,體現人性與文化情懷,滿足現代人的消費觀。手工藝在新時期得到人們的認同,它承載著多種文化內涵,其文化屬性已經超過物質功能。手工藝在傳統時期是重要的生產力,而現代社會中生產力逐漸解放,工業化生產取代傳統生產方式,工業化程度越高,手工藝便離人們越遠,更成為其彰顯文化內涵的途徑。傳統手工藝還需擺脫傳統生產模式,形成集群化發展態勢,形成一村一品、一縣一特色的風格,這也是手工藝產業發展的最佳途徑。
綜上所述,傳統手工藝具有民族及民俗文化的特點,可以滿足現階段人們精神世界需求。從新時期人們對手工藝認知的趨勢看,手工藝品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是貴重物品,也是現代文明的象征。現代手工藝從生產力轉化為藝術創作力,符合時代的發展需求,具有全新的價值取向。
參考文獻:
[1]張繼蓉,楊勵苑,張偉.基于協同保障機制的云南少數民族傳統手工藝特色檔案數據庫建設[J].蘭臺世界,2019(8):16-19.
[2]楊國才,張瞿純純.瀾滄江—湄公河流域少數民族婦女傳統手工藝及保護[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39(4):30-35.
[3]彭維成.侗族傳統手工藝在地方幼兒園環境創設中應用現狀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9(26):2-3.
[4]李靜.泉州本土瀕危技藝之“佛妝服飾”傳承[J]. 西部皮革,2016,38(5):22-27.
[作者簡介]
陳凱峰,漢族,生于1983年12月。2001年進入南安市藝圣佛具工藝廠,先后擔任學徒、工作組組長、研發組組長、生產廠長。2003年7月正式成為中共黨員。于2013年3月至2015年7月在福建師范大學藝術設計專業系修完了教學計劃規定的全部課程。現為泉州市工藝美術大師、泉州市港灣計劃高層次人才。曾榮獲“泉州市青年崗位能手”“古城匠心”“泉州市傳統工藝杰出青年傳承人”稱號。2014年作品榮獲十六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博覽會金獎、銀獎;2016年作品榮獲第二屆泉州市工藝美術創新設計“天工杯”大賽二等獎;2019年作品榮獲第三屆泉州市工藝美術創新設計“天工杯”大賽二等獎;2019年作品被閩臺緣博物館永久收藏。
(編輯:溫子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