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斌


“筆、墨、紙、硯”謂之文房四寶,硯臺便是四寶之一,它是中國古代書法創作不可缺少的用具,受到文人的珍愛與大力推崇,畢竟硯臺與書畫聯系緊密,文人們便受到書畫的啟發,從審美的角度對硯臺價值進行了發揮,選料、構思、雕刻無不求其精,藝術上日趨完善,從而使硯臺成為具有深厚文化內涵的工藝美術作品,紛紛被文人、收藏展館等收藏。當然,硯臺的發展是從實用品逐漸演化為藝術收藏品,受到天下名士關注。因此,制作硯臺的大師便產生了。朱鐵柱就是這樣一位制作硯臺的大師,他在硯臺上發揮著自己的聰明才智,完全把制作硯臺當成他個人的江山,雕刻山水、人物、動物,栩栩如生,活靈活現,于是那些硯臺身價百倍,以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散發著藝術的光彩。
說來,朱鐵柱走上制作硯臺之路具有傳奇色彩,我一直認為有故事的人才是有趣的人、有創造力的人,否則平淡無奇的人怎么可能傳奇?因為沒有奮發、沒有創造力,那就會淹沒在大眾之中。只有努力向上一直不甘平庸的人才會用心創造,因為創造,就會碰壁,就會遇到好事,也因此生命得到升華。朱鐵柱從小喜歡書法、美術等傳統工藝,高中畢業后做過木工、油漆工等,但是對藝術的向往使他在空閑時舞文弄墨,以他的話說就是涂鴉,然而藝術的天賦促使他的“涂鴉”受到工友們的大聲喝彩。也因為這樣,促使他在偶然的機會里結識貴州省著名工藝美術大師胡正德先生,并拜先生為師,進入深圳市石居坊工藝有限公司學習,從事紫袍玉帶石雕刻工作。沒想一發不可收拾,他的藝術才華得到充分體現,作品多次在全國性展會上獲獎,就在他事業高升、藝名遠播時,淡淡的鄉愁襲來,讓他回到故鄉湖南,進入雙峰縣國藩溪硯有限公司從事溪硯石雕刻工作,主要雕刻硯臺擺件及其他文房雅器。
說到這里,我就得介紹下溪硯石。關于硯臺,人們熟悉的四大名硯是廣東端硯、安徽歙硯、甘肅洮硯、山東魯硯,殊不知溪硯也很好,非常有名。溪硯的出名跟清朝名臣曾國藩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在清朝嘉慶、道光時,溪硯就頗負盛名了,到了咸豐、同治年間,曾國藩效命朝廷,他以溪硯作為“終身伴侶”,在出任直隸總督時,將溪硯作為貢品獻給皇上,同治帝一見,把玩再三,十分喜歡而置于龍案,從此溪硯名聲大振。
朱鐵柱制作溪硯算是找到了藝術才華的寄托,在制作中隨心所欲,游刃有余,仿佛是在暢游自己的江山,山水、龍、馬等在硯臺上無不充滿靈動,刻刀間,靈氣纏繞,深淺雕刻和鏤空雕刻的藝術表現給人一種內心折服的賞美感受。且看他的作品《春風動春心》,兩匹馬歡叫揚蹄,燕子翩翩飛來,萬物復蘇,給人一種春動大地之感。《二龍戲珠》和《云龍硯》,龍云盤繞,靈氣輝耀,硯石細膩溫潤,古色古香,讓人感覺很有文化內涵,書畫的精氣神縈繞不散。再看《曲徑通幽》,古寺蒼松于深山之中,松有著夸張的高大及突破石的頂部,象征著松的高風得到發揚,詩人步階行吟,小徑若明若暗,通幽內涵彰顯。《湘軍統帥》則更加妙,以湖南溪石制硯,硯臺上雕刻湘軍統帥曾國藩肖像,本身就具有很深的內涵,更何況溪硯與曾國藩的歷史淵源,文化深意猶顯。仔細觀看這方硯臺,人物雕刻,線條飄逸,形神畢肖,戰馬昂蹄奮揚威武,統帥神情嚴肅沉著,大有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威嚴,帥旗飄揚,應用巧妙,以硯臺的邊線不露痕跡地形成旗桿與飄揚的旗幟,真是難得的精巧構思。
總之,朱鐵柱的作品體現著罕見的匠心獨運,在他的墨硯里有著神形俱現的江山存在,以意寫形,以形寫神,那是一種中國特色的工匠精神!
朱鐵柱
漢族,生于1967年,湖南省雙峰縣人。原深圳市工藝美術協會會員,深圳市知名工藝美術師。現為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硯文化委員會會員。
2006年,拜貴州省著名工藝美術大師胡正德先生為師,從事紫袍玉帶石雕刻工作。作品多次在全國性展會上獲獎。
2016年,進入雙峰縣國藩溪硯有限責任公司從事溪硯石雕刻至今。主要雕刻硯臺擺件及其他文房雅器。其作品題材以動物、山水為主,亦善人物。整體布局嚴謹,畫面靈動,注重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