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亦童
摘要:對于藝術創作而言,民族化是其保持活力的主要驅動力。在我國的鋼琴藝術發展中,同樣需要向民族化方向前進,賦予鋼琴藝術更為濃厚的民族特色。文章首先對鋼琴藝術民族化的重要價值展開分析,并對鋼琴藝術創作民族化的可行性進行探討,最后試論鋼琴藝術民族化的創新之路。
關鍵詞:鋼琴藝術;民族化;創新
中圖分類號:J62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27-0090-01
一、鋼琴藝術民族化的重要價值
當代中國鋼琴藝術的民族化發展,是我國鋼琴藝術擁抱世界的必然需求。現代社會早已邁入多元并存且相互交融的時代,傳統與現代并存,東西方文化交融,形成了世界與民族之間的良性互動。在這一時代背景之下,各種各樣的生活方式、文化理念、價值觀念等都存在于世,更加顯得世界性藝術民族化的寶貴,而鋼琴作為世界樂器之王,促進其民族化發展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也進一步證明了世界發展對民族化的需要①。
二、鋼琴藝術民族化的可行性
1.鋼琴演奏的民族化。鋼琴演奏屬于鋼琴藝術的關鍵內容,鋼琴演奏與鋼琴作品創作的關系就好比設計與施工的關系,意味著鋼琴演奏者屬于呈現作品的直接“建造者”。所以,鋼琴作品的民族化需要依托于鋼琴演奏的民族化,否則民族化的鋼琴作品少了鋼琴演奏,就只能永遠停留在樂譜的理論階段,難以成為真正意義上的音樂。中國最早的鋼琴音樂會是1931年老志誠先生的鋼琴獨奏音樂匯,演奏曲目主要為民族化的鋼琴作品,有《牧童之樂》《草原上的春天》等。如今,我國的鋼琴藝術朝著民族化的方向不斷進行著更深層次卻系統化的探索,其中包含演奏中的指法安排以及裝飾音、音色、踏板的運用等等。比如鋼琴音色會更傾向于對琵琶、古琴、竹笛等古典樂器進行模仿,將這些音色與鋼琴藝術相融,能夠明顯加強鋼琴演奏的民族化②。
2.鋼琴創作的民族化。鋼琴曲的創作是鋼琴藝術的根基,所以我國鋼琴藝術的民族化發展同樣需要重視鋼琴曲創作的民族化,通過一首首民族化曲譜的“設計”,為鋼琴演奏民族化帶來更加明確的“方案”。近年來,我國在鋼琴曲的創作中愈發看重民族化個性的凸顯,其中不僅蘊含了民族精神、民族文化、民族思想,并且還與小提琴、話劇、芭蕾舞劇等藝術創作相同,積累了豐滿的民族風格。比如由《黃河大合唱》所改編的鋼琴協奏曲《黃河》,在這一鋼琴曲的創作與演奏當中,將中華母親河的形象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同時對中華民族精神進行了歌頌。
三、鋼琴藝術民族化的創新之路
中國鋼琴藝術發展需要重視民族化問題,這是對其發展方向與整體水準的決定性因素,更是中國鋼琴藝術走向輝煌的必經之路。而鋼琴藝術與其他藝術活動相同,均屬于創造性活動,民族化的實現需要在創作中表達出本民族的思想情感與民族風格,因此鋼琴藝術民族化的創新之路,需要從如下幾點著手:
1.表現民族精神。對于一個民族而言,民族精神是其得以留存至今且不斷發展的精神支柱,倘若失去民族精神,則無法在世界民族之林立足。因此鋼琴藝術的民族化發展,一定要表現出各族人民團結友愛、熱愛和平、勤勞勇敢、頑強拼搏的民族精神,而這也是我們的民族之魂。
2.表達民族情感。情感屬于人類社會活動中的一種高級心理反應,產生了情感體驗與情感傳達的審美活動,是與科學活動區分開來的關鍵特質。所以,鋼琴藝術的表現需要以特有的手法與興趣,去表達出各族人民真摯、細膩、質樸的情感,使得聽者能夠從中感受到獨有的“東方神秘感”,也進一步證明了音樂存在靈感,創作者需要用心體驗且深挖音樂本身的內涵,才能找到最打動人心的部分,賦予音樂更強的生命力與情感力量。
3.表現民族藝術個性。藝術發展成熟的表現便在于其個性,而這同樣是藝術走向成功的亮點及動情點。比如在我國的廣西有著壯族、苗族、侗族等12個少數民族,而各個民族在生活習俗、藝術審美、藝術情感等方面都有著不同的表現,通過鋼琴音樂進行表現,其作品也會呈現出迥異的個性。
如在廣西這片紅土地上,劉三姐憑借美妙的歌喉征服了壯族兒女,懲惡揚善的傳說正在世世代代相傳,因此蔡世賢的《劉三姐主題幻想曲》則立足幻想曲的體裁,借助原生態的民間歌調去進行鋼琴曲的創作,將劉三姐“唱山歌”的旋律融入到了六段鋼琴曲譜當中,不僅完全發揮出了鋼琴的獨特技巧,同時也充分表現出了劉三姐所蘊含的民族主題旋律,突破了劉三姐通過人聲去表達情感的慣用形式③。
四、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越來越多的人不斷從事鋼琴藝術民族化將呈現出長期性、歷史性的發展特點。歷史悠久的中華民族文化中有著源源不斷的素材,鋼琴藝術的民族化發展也勢必成為世界音樂中的亮點,因此需要我們這一代人不斷引領鋼琴藝術民族化的創新發展,總有一會將創造出音樂領域的新契機。
注釋:
①湯瑋.鋼琴藝術發展的民族化趨勢研究[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12):129-131.
②韋婉.淺析鋼琴藝術的民族化發展[J].中國民族博覽,2018(05):145-146.
③孟夢.中國鋼琴藝術創作民族化略談[J].北方音樂,2015(2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