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永紅
摘要:本文結合地方特色,就藝術教育進行描述及分析,說明其運作、策略與成果,并提出必要的建議及反思。就推廣藝術教育及培養潛在觀眾群而言,學校藝。
關鍵詞:藝術教育;地方特色;實踐研究
中圖分類號:J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27-0231-01
一、引言
藝術是人類文明生活的必需品。如果僅從物理學的角度而言,藝術不過是以聲響為基本素材所構成的藝術;若從生理一心理學的角度而言,藝術則是通過聲響作用于人的聽覺,進而影響了人的感覺及知覺,甚至通過人的音感、樂感引動、觸發人的思想和情感,可說是人類思想情感的自我抒發和相互交流的特有形式。
就藝術的價值及教育作用而言,藝術教育本身負有雙重職責:既能培育個人,也有益于社會。從個人娛樂、集體交流,利用藝術以增進家庭成員的情感聯系,更藉由藝術活動來進行大規模的結盟,以穩固社群的向心力,創建社會良好的共同生活氛圍。這正是我們積極推廣藝術、從事藝術教育的主要原因。下文將藉由筆者聲樂展演及教學的實際體驗,結合地方特色,針對個案進行描述及分析,說明其運作、策略與成果,并提出必要的建議及反思。
二、設計符合個別需求的定制化課程
在聲樂教學方面,針對個別需求設計的定制化課程,要能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了解科學的發聲方法,建立正確的發聲習慣,以期唱得健康,唱得快樂。在學習和教學的過程中,會意識個人學識的不足之處,會發現個人學識的盲點所在。對了教師而言,除了大量閱讀聲樂教學法相關文獻外,就教學活動中遇到的瓶頸或問題,深入探討。如此,對學生而言,不但可以唱得健康愉悅,也能解決其在藝術修養上存在的問題,看到其進步成長;對教師而言,不但可以教得安心理得,也可以在無形中融會過去所學,強化知識經驗。當代學生投身藝術系的學生已屬少數,而藝術系各項主修中課程,聲樂又是少數。尤其是當今各級學校遭遇少子化,學生逐年減少,學聲樂的學生更是少數中的少數。如此境況,只會更加嚴重。因此,就聲樂界的未來發展及聲樂主修者的生計考量,我們不能因襲過去的模式,只著眼于學院之中,應該要設法走出象牙塔,嘗試使聲樂藝術普及化,向外尋求更多人的理解與認同。
三、利用多元選修課程的開課新體驗
時下最流行的話題是如何塑造健美的身形,也就是健身和修飾姣好的面容。在健身、美容之余,大家似乎忘卻了藝術的重要性。聲清韻喨,氣動山河,給人專業自信的第一印象;聲濁氣斷,嗓如破鑼,則會讓人不由生起焦躁不安的情緒。因此,古人有聲如其人、聞聲知貴賤的說法。而利用多元的課程可以讓學生有新的體驗。其教學目標有三:培養正確的發聲習慣,以減少聲帶疾患;增強精準的遣詞立意,以凈化聽覺環境;深化個人的精神層次,以提升美感素質。
為達成上述三項目標,課程內容必須包含以下主題:科學的呼吸與發聲:正確的呼吸原理與應用;動聽的音質與共鳴:美聲技巧與風格分析;精確的咬字與發音:中外語發音特質與差異;合宜的語速與節奏:念白與歌唱節奏的掌握技巧;養聲之道:從生理學解析發聲器官的構造與維護;奇正相生的聲音能量:認識橫隔膜在發聲系統的地位;刻劃細膩的聲音情緒:歌曲詮釋與音色變化的技巧。所謂先入為主,及早確立健康自然的發聲技巧,培養字正腔圓,抑揚頓挫的說話習慣,訓練通順、精確得體的用字遣詞,對學生的未來發展而言,可說是彌足珍貴的競爭力。
四、開設具有播種功能的專題講座
專題講座的價值除了專業知識的傳授與實務經驗交流外,具有不可忽視的播種功能。藝術的美好并非藝術專業從業人員的專利。人類的生活需要藝術,人的一生更不能缺少藝術文化。我們有責任、有義務透過深入淺出的方式,利用展演或講座的形式,推廣藝術及藝術教育,以提升全民的藝術水平及文化涵養。藝術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成分,是創造人類文化的原動力。欲提升人類的生活質量,唯有重視藝術的教育價值。藝術教育主要在培養群眾具備對藝術的基本認知與藝術修養的美感教育。藝術教育除能滿足個人的求知欲、激發個人潛能外,還應兼具休閑娛樂、發揚固有文化傳統的功能。而本著藝術教育的精神與內涵,除了藝術本體的理論、技藝的教導外,更要啟發人類高尚的情操,增進精神文化修養。無論古今中外,都十分重視藝術陶冶性情的道德教化作用。藝術是一個民族文化水平的表征。匈牙利作曲家暨民族藝術學家高大宜說:藝術是屬于全民所共有的,藝術具有維護傳統文化、宗教、禮教的力量,更有休閑娛樂的功能。傳統的藝術活動,例如廟會,可以凝聚我們固有的地方文化,維系著地方的團結及向心力,也是地方上的一種休閑活動;勸世歌及地方戲曲中忠孝節義的歷史故事,道盡了古代的淳厚民俗。
藝術教育,不但要注重其本體,更要在地化,以貼近群眾,彰顯其民俗功能。人們常說方今世風日下,人情淡薄,究其原因,不外乎社會過度重視經濟發展,漠視人文教育所致。筆者以為,透過學校藝術教育的落實,民間傳統藝術的推廣,社區藝術休閑文化的推行,是提高國民文化內涵及道德水平的方法之一。
參考文獻:
[1]別敦榮,夏晉.論藝術教育的專業化及其通識性[J].高等教育研究,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