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緬甸早期華文報紙實踐及其屬性特征

2019-01-10 02:24:06單曉紅
文化與傳播 2019年3期
關鍵詞:思想

單曉紅

海外華文報紙指的是用中文在海外編輯出版,以當地華人華僑為主要對象的報刊。[1]海外華人的辦報實踐大致可以劃分為三個時期:一是華僑報刊時期,大致是從19世紀50年代到20世紀50年代,這一時期絕大多數海外華僑的身份是僑民;二是華人報刊時期,大致從20世紀50年代以后至20世紀80年代;三是新移民報刊崛起時期,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至今,[2]本文所探討的緬甸早期華文報紙,屬于第一個時期,即由海外華僑創辦報刊時期。

其他地區華文報紙,或由傳教士以弘揚宗教教義為宗旨所辦,如《察世俗每月統記傳》;或由華人華僑從商業目的出發所辦,如《星洲日報》等,[3]而緬甸最早的華文報紙從一開始就與當時中國國內的思想變革、革命宣傳和革命活動相關,由各類政治團體和黨派創辦,帶有強烈的政黨性質。

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社會大變革時期,是關于中國今后道路如何抉擇、社會如何變革等各種思潮交鋒異常激烈的時期。在戊戌變法到辛亥革命這段時間里,緬甸正處在英國殖民統治時期,雖然緬甸的英國殖民政府仍要維持與清朝政府的關系,但英國人的統治也給了外國文字報紙一定的生長空間,當時緬甸大量的外國文字報紙涌現(當然主要是英文報紙),這些因素都成為華文報紙能夠得以創辦,并旗幟鮮明地刊登政治宣傳文章的內外部社會背景。保皇派、改良派和同盟會革命黨人創辦的華文報紙,與當時中國國內革命形勢相呼應,實現了政治思想交鋒、民族主義思想傳播、資產階級革命思想鼓動等作用,這些政治元素成為了緬甸華文報紙重要特色,構成了緬甸華文報紙早期的實踐活動。

一、緬甸早期華文報紙的政治屬性

長期以來,華僑群體在海外生存經商,多帶有宗族色彩,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中國國內的變革思想傳到緬甸,這些思想的傳播在早期也帶有一些宗族內傳播、宗派式爭斗的特征。隨著局勢的發展,緬甸早期創辦的幾家華文報紙成為了政治思想傳播的平臺、政治斗爭的陣地,帶有其鮮明的政治屬性。

(一)緬甸第一家華文報紙與維新改良思想的傳播

最早的緬甸華文報紙是以維護帝制為政治目的而創辦的《仰江日報》。

1889年9月21日戊戌變法失敗以后,改良派人士紛紛躲避到海外,尋求支援力量。康有為、梁啟超和改良派的許多骨干分子先后逃亡到了日本,后來又輾轉到了南洋很多國家。康有為本人流亡日本,后來又輾轉到了東南亞。在游歷這些國家的過程中,為了宣傳其維新變法思想,他先后在各地創辦了10種華僑報刊,與在各地辦學會的活動同步進行,還對辦報與辦學會實行集中統一的領導。[5]

改良思想在南洋的散播,使得緬甸華僑也隨之有所行動。1899年底,36位仰光華僑成立“廣智學會”,購置圖書,創辦英華藏書樓,規定“本會志在興華,以開通民智為宗旨”。[6]于1899年底向清政府發出《仰光華商電請歸政稿》,懇求光緒親政,變法圖強。這些活動都被視為緬甸華僑社會走出宗族的小天地,開始關心時局、思考民族圖強的標志,為后來的華文報紙創辦奠定了思想基礎。

1904年,康有為由印度抵達仰光,與在日本、新加坡等地一樣,他把辦報、辦會和辦學緊密結合起來,形成“三位一體”的活動方式,[7]在仰光組織了保皇會“中華文會”,以華僑中的同鄉會和宗親組織為依托,以開啟民智、辦學和聯絡當地華僑為宗旨,向當地華人華僑宣講鼓吹君主立憲觀點,用所謂“衣帶詔”在華僑中進行宣傳。“中華文會”設在仰光唐人街的一間雜貨鋪二樓,由康有為親自題寫匾額,有不少華僑慕名而來。與此同時,清政府也派人到南洋各國,在華僑社區中組建“建德堂”[8],目的是增強清政府在當地華僑中的影響力,維持帝制。這個保皇性質的組織在仰光參加的華僑人數并不多,影響也不大,但由“建德堂”的成員,緬甸華僑謝啟恩于1903年創辦的《仰江日報》,卻成為緬甸第一家華文報紙。這些文會、學堂直至報紙的創辦,應該說,仍然帶有非常濃厚的封建宗族的痕跡,但由于維新派的出現,使第一張緬甸華文報紙同時也帶有了政黨報紙色彩。

《仰江日報》最初的辦報目的是為了宣傳保皇思想,這家報紙股東成員也比較多元,持各種政治觀點的人士都有。報社經理是福建籍華僑莊銀安,是當時仰光保皇分會的會長。

近代民主革命者秦力山(1878-1906),原為康有為梁啟超門下弟子,與康有為決裂后,輾轉新加坡、日本等地,思想逐漸轉向革命,后加入了同盟會。1902年秦力山與章太炎等發起“支那亡國二百四十二年紀念會”,號召反清義士奮起斗爭, 1905年秦力山抵達仰光,準備前往云南組織斗爭。[9]秦力山在仰光期間,與莊銀安等華僑結識,向他們宣傳民族革命學說,開導華僑參加革命活動,“聞者多為興奮”。莊銀安的保皇立場也發生了改變,當年便將原《仰江日報》改名為《仰光新報》,開始在報紙上宣傳革命派思想。對此,康有為很是“氣沮”, “緬甸革命運動于此樹其基”,但當時仰光風氣未開,庸愿者流,咸視革命為大逆不道,[10]該報遭到改良派的激烈反對,僅出版16期便停刊。

(二)資產階級革命政黨機關報《光華日報》的創辦

戊戌變法之后,孫中山與同盟會的同志們先后奔赴南洋宣傳革命,組織革命團體,募集捐款。辦報成為同盟會開展革命活動的重要手段,因此一時間東南亞各國華文報紙紛紛創辦起來,甫一出現,便有非常明顯的革命特征。這一時期,同盟會成員秦力山、居正、黃克強、胡漢民、汪精衛等人先后抵達仰光,他們一方面負責宣傳革命思想,另一方面通過辦報爭取華人社會的支持,為革命活動籌款。1908年3月,受孫中山委派由日本到緬甸的王群①一說為李群,見陳漢平民國18年9月30日寫給徐贊周的信函中寫道:“諒系李群誤為王群,查李群為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粵之新會縣人。”,載徐市隱(贊周):《緬甸中國同盟會開國革命史》,仰光:思明日新書局印制,仰光鼎新書局總發行,1932年,第148頁。,攜帶同盟會章程,在當地組建同盟會組織。福建廈門籍華僑徐贊周②徐贊周是追隨孫中山先生革命的著名緬甸愛國華僑,福建廈門人士,他興辦學校、興辦報紙啟迪民智,并受到民族主義者秦力山的革命思想影響,后成為緬甸中國同盟會率先加盟的成員和發起人之一。作為發起人之一,與陳鐘靈、陳仲赫等人籌組中國同盟會緬甸分會,并擔任主盟人。

為抵制保皇黨控制的《仰光新報》,發展同盟會會員,同盟會緬甸分會加快了籌辦本組織機關報的步伐。徐贊周對中國之積弱、清政府之專橫痛心疾首,深感開啟民智,大力宣傳革命思想的重要性,提出創辦機關報,這一動議得到了緬甸僑商們的大力支持。徐贊周于是聯絡《仰光新報》總經理莊銀安籌資創辦自己的報紙,當時莊銀安的思想已經從原先的保皇轉向革命,并已經宣布脫離保皇會加入同盟會。

據徐贊周后來在《緬甸中國同盟會開國革命史》中自述,1908秋的一天,其華僑朋友陳頗瑞到家中閑談,說起想在仰光創辦一家報紙,問對方是否愿意投資。陳頗瑞馬上表態,如創辦革命報紙他與徐贊周將各認投一千盾。后來當地華僑陳玉著、李海國、陳清波、陳文豹等人又認買了三千盾股份,經多方籌措最終得緬幣八千盾,將原《仰江新報》倒閉后擱置的印刷設備全部購入,于1908年8月1日創辦了同盟會機關報,取名《光華日報》。隨即徐贊周便電告新加坡同盟會機關報《中興報》,聘請同盟會會員湖北人居正、云南人楊秋帆(號思復)來做主編,報館設在仰光百尺路62號。“以開通民智,振興祖國為宗旨”,任莊銀安為經理,陳仲赫為副經理,何榮祿、蘇鐵石、傅春帆、陳紹平、林文曲、黃藍士、徐贊周等人協助編務。[11]

《光華日報》創辦后,辦報活動得到了同盟會日本總部的支持,胡漢民、呂天民、黃大哀等人先后來到仰光,為《光華日報》撰文與保皇黨人筆戰,很快《光華日報》聲名大振。至此,在緬甸華僑社會中,革命思想得到了傳揚,思想為之一新。“自光華報出版后,排滿之說大昌……革命同志,為集中勢力計,秘密組織同盟會支部。于河濱路于百尺路轉角處的三樓,名曰演說社,以避耳目,后改為覺民畫報社,莊以南(銀安)、盧喜福為正副會長,每逢周六晚演說,胡漢民汪精衛吳應培主持講座,吳為翻譯,聽者日多,入會不絕。初僅租屋一幢,后以會務發達,連租五棟。”[12]

(三)緬甸早期華文報紙是政治斗爭的陣地

緬甸早期華文報紙創辦之后,由于其鮮明的政治屬性,使得報紙成為保皇思想、君主立憲思想、資產階級革命思想、民族主義思想等各類思想爭鋒的陣地,各家報紙的興衰,皆與政治斗爭相關,這也成為緬甸華文報紙早期實踐的特點。

自莊銀安、徐贊周等華僑與秦力山結識后,受革命思想的影響非常深刻,不但請秦力山為這些華僑創辦的中華義學修改章程,還請他為報社撰寫文章。秦力山在奔赴國內發動起義的途中在緬北臘戌撰寫了著名的《革命箴言》(又名《說革命》),全面深入地闡發了民主革命理論,在《仰光新報》上分期刊登。該文是對辛亥革命前各種革命思想和活動的總結,它總結了改良主義道路失敗的原因,區分了改良與革命的不同性質,分析了革命的性質和作用,駁斥保皇言論,標志著在辛亥革命爆發前革命思想已經逐漸從改良運動中分離出來,資產階級革命思想日臻成熟。[13]《革命箴言》的刊載,引起了保皇黨的強烈不滿,康有為將報社股東中的保皇派成員鼓動起來,到報社抗議鬧事,最終致使《革命箴言》未能全文刊出,僅刊登了前16章,后8章未得刊登便被付之一炬。但即便如此,部分刊出的《革命箴言》還是對當時旅居緬甸的華僑影響深刻,此文刊出后,“風動一時,后來造成華僑實行民族革命,實基于此”[14]

因為頑固的保皇分子影響,《仰光新報》后來也展露出越來越明顯的保皇思想,這時康有為辦的“中華文會”也難以為繼,到后期訂戶大減,報紙難以支撐,遂停刊。

同盟會機關報《光華日報》自創辦之日起,就大力宣傳推翻清王朝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國家的思想,同盟會成員陶成章、汪精衛和胡漢民等人在仰光都先后為該報撰寫過言論,影響非常大。另外,同盟會黨務工作也有很大發展,同盟會會員由原先的30多人激增至400余人。這樣的革命形勢也讓清政府駐緬甸領事館和保皇黨非常不安,不斷對同盟會的辦報活動實施破壞,導致《光華日報》歷經幾起幾落,停刊復刊再停刊,可以說,《光華日報》的起落變遷,就是資產階級革命派與清政府和保皇維新派的政治斗爭歷史,報紙完全成為政治斗爭的陣地。

為打壓《光華日報》,清政府和保皇黨開始挑撥報紙股東間的矛盾,逼迫股東中非同盟會會員退出。另外,清政府還利用華僑股東們在中國的資產來脅迫他們撤資退股。如1909年,仰光當地一個華僑去世,清政府駐緬甸領事肖永熙身著清朝朝服頂戴隆重地出席葬禮,云南人呂天民在《光華日報》上撰文對這種行為大加嘲諷,結果此事激怒了領事,威脅沒收該報股東國內原籍地的家產。迫于壓力,呂天民辭職,《光華日報》第一次停刊,其資產被保皇黨間接出資購買,改名為《商務報》。在《光華日報》第一次停刊之后,緬甸華僑創造了一個一夜之間籌款使之復刊的奇跡,他們一夜之內籌資13000盾,讓停刊了的《光華日報》重見天日,一時傳為佳話。《光華日報》1909年12月復刊,仍以居正和呂天民擔任主編。

復刊后的《光華日報》隨即與保皇黨控制的《商務報》展開了多次筆戰,均所向披靡,幾個月后,《商務報》倒閉,其主筆之一的云南籍華僑張石朋宣布脫離該報,轉而信仰革命。此事一出,《光華日報》聲名大振,同盟會的影響日益擴大,很多原先傾向改良思想的華僑紛紛脫離保皇黨,加入同盟會。

對此,清政府非常惱火,便以“無政府主義”的罪名,向英國駐華公使提出交涉,英公使館將官司交給緬甸總督辦理,緬甸總督下令驅逐《光華日報》發行人居正和經理陳漢平,還寫明“押交廣東,交清政府辦理”。經過同盟會多方營救,才將驅逐令改為自由出境。1910年10月,《光華日報》第二次停刊。保皇黨人還散播流言,稱當局將大量捕捉同盟會人士,以致人人自危,莊銀安避走馬來西亞,在檳城創辦了馬來西亞《光華日報》。

《光華日報》停刊后,緬甸同盟會的革命宣傳事業大受打擊,為繼續辦報宣傳革命,徐贊周聯合華僑數人,重振旗鼓,將《光華日報》資產收購后,改名為《進化報》,讓《光華日報》的精神得以延續。該報于1911年3月出版,由陳鐘靈任經理,呂天民任主編,繼續延續同盟會革命精神,報紙面貌與《光華日報》幾乎沒有差別,這讓保皇黨人恐懼不已,他們聯合警署迫害《進化報》,借口搜查賬目,搗亂刁難,加之呂天民要返回云南參加革命運動,該報僅出版八個月便又停刊了。[15]

《進化報》停刊之后,徐贊周又聯合愛國華僑和同盟會會員數人,以學務總會的名義購進了該報鉛字和機器,辦起了《緬甸公報》,“至民國成立,仍屹立弗衰”,[16]成為革命黨人重要的輿論陣地,在激發華僑參加革命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該報經先后多次改組,斷斷續續出版,一年之后也停刊了。

1912年辛亥革命勝利之后,這些停刊的報紙幾經改組,后成為國民黨機關報《覺民日報》,從此緬華社會才有了長期穩定的報紙, 1950年終刊。[17]

二、緬甸早期華文報實踐是中國國內革命運動的一部分

從莊銀安邀請秦力山為《仰光新報》撰寫言論開始,緬甸早期華文報紙就不僅僅是政治思想的宣傳陣地,其辦報實踐也已經成為國內革命運動的一個組成部分。

從1895年10月到1911年4月,孫中山領導革命黨人進行了十次武裝起義,廣州、惠州、黃岡等均以失敗告終,鎮南關起義失敗后,孫中山和黃興轉而謀劃在云南邊境起義,越南、緬甸均在考慮之列。由于英帝國主義侵略片馬的事件,同盟會對云南邊境高度重視,便不斷派人前去開展工作。在這個過程中,緬甸成為同盟會謀劃起義的過渡地帶。面對英國殖民當局、清政府派駐仰光的領事和保皇派的鎮壓與破壞,同盟會緬甸分會堅持用報紙、學校、學堂宣傳,組織華僑參加革命斗爭,到辛亥革命前夕,在緬甸的同盟會會員人數已經達到2343人。緬甸華僑先后4次集資支持辦報,還籌款支持同盟會在國內開展革命活動,仰光分會有16人回國參加黃花崗起義。另外還組織了兩支義勇軍回國參加北伐,一支回福建,一支經云南轉廣東。[18]

有很多同盟會員因此抵達緬甸,通過仰光去往云南開展革命工作,他們在仰光停留時期,為緬甸早期華文報紙的創辦、革命性質的確立做出了巨大貢獻。如秦力山、居正、黃克強、胡漢民、汪精衛等革命黨人抵達仰光后,分別為華文報紙的創辦題詞、策劃,甚至親筆撰文,擔任主筆,發表革命言論,將“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思想傳播至當地華僑民眾當中。同時,他們在緬甸的宣傳鼓動、資金籌措等工作也為北上云南起義做了思想和資金上的準備。

云南德宏盈江(時稱干崖)的土司刀安仁,曾留學日本,是同盟會會員,在云南盈江成立革命民團,孫中山親筆嘉獎之后,派胡漢民和汪精衛先后到仰光,對革命動向進行就近觀察,相機行事。[19]秦力山到仰光之后,先后與緬甸華僑莊銀安、徐贊周結為同道,認識了刀安仁,于是“力山素有志聯絡滇人反清,聞之大喜”,[20]幾經波折,秦力山與其余五位同志歷經艱辛最終去往云南德宏,輔助刀安仁在當地開辦軍國民學堂,在土司武裝與同盟會之間積極聯絡。不幸的是,秦力山在云南感染重疾去世,年僅29歲。

《光華日報》第一任主編的居正(1876-1951),少年時便文采斐然,1905年赴日本入法政大學預備部,加入中國同盟會成為元老之一,1908年赴新加坡主持《中興日報》,與保皇黨《南洋總匯報》論戰,革命勢頭很猛,后在緬甸仰光主持《光華日報》期間,所撰寫的言論同樣產生了非常大的社會影響。他的言論觀點明確,革命立場堅定,經常將保皇黨駁得體無完膚,所謂“大倡革命排滿,尤抨康梁,不遺余力”。[21]后來,清政府勾結英國總督以“無政府主義”的罪名將他驅逐。《光華日報》另一位主編云南昆明人楊秋帆(號思復)曾留學日本,是日本武備軍校的學生,在辦報期間“楊君在光華報,著作甚多”。[22]楊秋帆之前曾任清政府騰沖府防軍司令,在同盟會謀求云南起義之時,楊秋帆和居正先后收到云南的信件,告知云南多地已經準備就緒,起義指日可待,他們籌措資金之后,楊秋帆辭去《光華日報》的主筆之職,先期入滇,抵達云南騰沖,謀劃起義,不幸起義失敗后染病而亡,緬甸同胞得知此事,莫不為之傷感。后居正又偕三名同志抵達云南德宏,聯合楊秋帆舊部,謀劃起事,無奈各種條件不具備,居正在云南的起義也告失敗。

為在經濟上支持革命,1911年,徐贊周、何蔭三發表告全緬僑胞書:“吾同胞脫離奴圈,進位共和國一等國民,誠空前未有快樂事也。……然餉需因之而愈困難。臨陣諸君,舍身救國。吾僑同是黃帝子孫,籌餉接濟,斷難放棄責任。……急解義囊,共襄盛舉。他日大事告成,功不在禹下,同胞勉諸。”[23]

仰光這些革命者的辦報實踐,無疑是其革命行動的一部分,也是孫中山等人尋求在南洋各國武裝起義革命行動的組成部分,無論在宣傳革命思想、調動民族主義認同,還是在謀求各地——尤其是緬甸與云南交界地區——開展武裝起義等各個方面,辦報實踐都參與其中,成為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三、緬甸早期華文報紙實踐是近代中國時局的延伸反映

與在各個國家開枝散葉的華人社區一樣,緬甸華僑也是以宗族構成的方式在當地形成社會網絡的,宗族關系使他們在海外定居下來,生產生活,積攢財富,但宗族的人群構成限制了華僑更大的交往范圍,也使這些老一輩華僑對秩序的想象更為局限,各自為政、人心渙散,難以抱團。在20世紀之前,雖然緬甸已經有很多華人居住,但華僑社會同祖國國內的社會政治生活聯系卻不多,血緣宗親組織、地緣性的會館、帶有地方性的行業組織是當地主流的社交團體,這些團體有著濃厚的封建性和地方保守型,甚少關心國內政治。[24]而緬甸早期華文報紙的實踐,確實起到了開啟民智的作用,讓世代封閉在會館、同鄉會里的華人,開始關注祖國的政治變革,關心國家民族的前途與命運,關切中國在現代化進程中所發生的變革與革命。維新派流亡海外之后,曾發動南洋華僑通電“保皇”,得到了緬甸華僑社會的迅速響應,1899年緬甸華僑發出《仰光華商電請歸政稿》,意為敦請慈禧讓光緒掌權,雖然其思想是保皇的,但卻是緬甸華僑社會開始關心國內政局的標志。[25]

同盟會機關報《光華日報》創辦之后,旗幟鮮明地與清政府、保皇派斗爭,宣傳共和,傳播“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的共和思想,并與封建政治派別展開了轟轟烈烈的論戰。這個時期的報紙與普通華人華僑的日常生活幾乎沒有交集,卻與中國國內風起云涌的政治思潮密切相關,使得華僑群體對祖國的認同遠遠大于對居住國的關切,對祖國局勢的關注遠遠超出了對自己身邊國家的局勢的關注,積極分子們脫離了同鄉會、宗親組織等宗族式社會關系,將視野投向中國國內的政治動向和時局變化。

這些早期的華文報紙因為近代變革思想的蕪雜和各個時期革命思想的傳播,而起起落落、變幻無常,大多生存艱難、持續出版時間不長,但這些報紙在數年間因探討的中國前途和民族命運而展開的政治論戰,打開了緬甸僑胞的政治眼界,提高了他們對中國和民族未來的認識水平,為傳播舊民主主義革命思想作出了貢獻。

從辦報歷程來看,近代以來的政治運動對緬甸華文報紙的出現產生了決定性的作用,可以說,如果沒有近代以來中國的各種政治思潮和革命活動,緬甸華文報紙將會在何時創辦、何地創辦、因何創辦仍是不確定的。同時,沒有近代以來,尤其是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前的思想交鋒,緬甸的華文報紙也不可能數量如此之多、在華僑社會中的影響如此之大。無論是第一家華文報紙的政治傾向,還是同盟會機關報《光華日報》創刊停刊復刊的幾起幾落,其背后既有清政府對抗反清復明勢力的影子,有改良派君主立憲的掙扎,更有資產階級革命思想的傳播,期間還參雜著英殖民時代緬甸復雜的社會因素。

從旅居緬甸的華僑方面來說,他們對祖國前途命運的擔憂和對民族的認同,使他們的早期辦報實踐始終跟隨著國內戊戌變法、革命思想萌芽、同盟會成立以及資產階級革命思想的傳播而起起伏伏。不管是緬甸華僑們積極開展辯論,籌措物資為革命運動做準備,還是同盟會員們身體力行回到云南發動革命,都給當地僑民以莫大的激勵,調動了一批緬甸華僑參加革命。在這樣的背景下,旅居仰光的華僑華商們,將辦報作為他們關心祖國政治走向、參與國內政治變革、挽救中華民族于危難的重要手段,他們出錢、出力、出人,將辦報實踐與中國近代現代化轉型期的各種變革和革命活動融為一體。

早期華文報紙都是中國不同黨派在緬甸的喉舌,這樣的情況從1903年第一份華文報紙《仰江日報》開始,政治喉舌傳統一直延續,直至1920年初,緬甸才開始出現商業傳統的報紙,其中一家是1921年創辦的號稱“不偏不倚”的《仰光日報》,另一家是1923年由星系報業創始人、虎標萬金油創始人胡文虎創辦的《緬甸晨報》。這兩家報紙的出現,才算是終結了當時所有華文報紙皆為政黨報紙歷史。可以說,商業報紙的出現,也標志著具有現代性的報紙的誕生,也標志著作為中國國內革命局勢延伸反映的緬甸華文報紙的早期實踐告一段落。

結語

現代報紙的出現必然與人們的社會生活密切相關,辦報的目的無非是溝通信息,相互交流。但是緬甸早期的華文報紙無論從辦報的歷程,還是從報紙的特性來看,都能得出這樣的結論:緬甸早期的華文報紙實踐其實是中國國內局勢的一種延伸性反映,是中國國內局勢在中南半島的體現和縮影。從報紙本身而言,緬甸早期的華文報紙仍未能實現現代報業特征,未能成為現代報業的一部分。

猜你喜歡
思想
轉化思想的應用
思想之光照耀奮進之路
華人時刊(2022年7期)2022-06-05 07:33:26
聚焦補集思想的應用
思想與“劍”
當代陜西(2021年13期)2021-08-06 09:24:34
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思想永遠不能丟
人大建設(2019年4期)2019-07-13 05:43:08
“思想是什么”
當代陜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0
遞推思想及其應用
中等數學(2018年3期)2018-08-01 06:42:02
學思想 悟思想 用思想
中國鹽業(2018年21期)2018-03-05 08:06:10
把握轉化三要素 有效滲透轉化思想
聚焦補集思想的應用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无码高清视频在线观看 | 丰满人妻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欧美成人精品一级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亚洲无码淙合青草| 91成人在线免费观看| 欧美在线精品怡红院| 精品国产91爱| 亚洲综合色吧| 97se亚洲综合在线韩国专区福利| 色精品视频| 四虎影视8848永久精品| 亚洲精品国产自在现线最新| 一级毛片在线播放免费| 红杏AV在线无码| 亚洲精品第五页| 亚洲日韩每日更新| 欧美一区中文字幕| 欧美日韩第二页| 日韩中文无码av超清| 国产精品分类视频分类一区| 欧美精品啪啪| 久青草网站| 亚洲三级影院| 亚洲AV成人一区国产精品| 亚洲va欧美va国产综合下载| 中文字幕 日韩 欧美| 成人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院| 影音先锋亚洲无码| 亚洲h视频在线| 国产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 国产噜噜噜视频在线观看| 九九久久99精品| 国产亚洲欧美日韩在线一区| 国产精品成人一区二区| 国产迷奸在线看| 日韩精品视频久久| 国产一区二区网站| 亚洲第一成年网| 欧美亚洲国产精品久久蜜芽| 亚洲天堂免费| 啪啪国产视频| 亚洲国产系列| 日韩123欧美字幕| 亚洲欧美不卡视频| 综合人妻久久一区二区精品| 国产白浆在线观看| 性视频久久| 亚洲综合第一区| 国产精品女人呻吟在线观看| 992Tv视频国产精品| 久久综合婷婷| 亚洲天堂.com| 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精品| 国产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下载| 国产区成人精品视频| 中文字幕在线播放不卡| 国产午夜无码专区喷水| 国产成年无码AⅤ片在线| 亚洲侵犯无码网址在线观看| 日本91在线| 在线播放国产一区| 在线观看视频99| 99成人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乱妇无码AV在线| 欧美亚洲国产一区| 久久综合成人|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 | 欧美中文一区| 精品久久蜜桃| 国产91小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欧美精品专区一区二区| 婷婷色中文| 日韩国产高清无码| 97综合久久| 国产亚洲精品无码专| 狠狠综合久久久久综| 亚洲中文字幕av无码区| 亚洲男人的天堂在线观看| 最近最新中文字幕在线第一页 | 香蕉久人久人青草青草| 18禁黄无遮挡网站| 欧美一级大片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