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 貝鑫
苦鹵是一種既豐富又可持續開發利用的液體礦物資源??帑u是寶貴的資源,筆者認為綜合利用苦鹵資源是解決陸地資源不足的有效途徑,是鹽化工迫在眉睫急需解決的問題,也是苦鹵化工的發展方向。
目前,我國芒硝類礦產硫酸鈉資源分布廣泛、儲量豐富。全國已探明芒硝礦產地124 處,以礦石計算的保有儲量為177.8 億噸,遠景儲量300 億噸,約占世界儲量的90%以上,居世界首位。國務院2003年12月發表的《中國的礦山資源政策》白皮書中記載芒硝礦為中國在世界具有明顯優勢的礦山資源。我國芒硝產業可化分為三大板塊:西部板塊(四川、云南、甘肅、新疆等省區);長江中下游板塊(湖北、湖南、江西、江蘇等省區);黃河流域板塊(內蒙古、山西、陜西、河南等省區)。西部板塊芒硝資源儲量占全國的70%以上,四川的鈣芒硝礦山資源豐富(儲量占全國總儲量的45.66%)、品位高(礦石中硫酸鈉平均含量約占35-45%);江蘇的芒硝資源硝水品質好(硫酸鈉濃度高達320 克/升以上),有利于降低產品能耗。
我國芒硝礦資源主要分為三類:鹽湖芒硝、富含硫酸鈉的地下芒硝和鈣芒硝礦。我國芒硝分布在14 個省、自治區。鹽湖型芒硝礦主要分布在新疆、青海、甘肅、內蒙、山西五省區。鈣芒硝礦主要分布在四川、湖南、青海、云南、湖北五省,地下芒硝礦主要分布在江蘇省。而江蘇省地下芒硝礦資源集中分布在淮安市,淮安市是華東地區蘇北平原中心城市,地處長江三角洲經濟區和環渤海經濟區的中間區域,區位交通、工業基礎較好,芒硝礦石儲量豐富,芒硝的單層厚度4-18m,芒硝的品質75%以上,芒硝礦埋深2050-2200m;石鹽礦石儲量豐富,鹽的最大單層厚度90m,鹽的品質70%,鹽礦埋深約1900m。
元明粉行業競爭日益激烈,面臨的挑戰主要有產能嚴重過剩、升級換代速度比較緩慢、研發投入不足等,以上因素都是導致元明粉行業不景氣及市場競爭激烈的直接原因,是元明粉企業亟待解決問題。
元明粉行業生產、投資分散,企業競爭激烈。前幾年元明粉市場,相對比較穩定,在利益的驅動下,相應地也引發了一輪投資。盲目投資必然會引發新一輪的市場競爭。投資造成產能的快速擴張必然會形成沖激波,行業將面臨一個新的不穩定,調整是不可避免的。近年來,元明粉生產企業面臨著艱難局面,根源在于產能過剩,行業內企業正在積極探討行業出路,尋求以資產整合和減少生產企業數量的方法來突破困境,然而此舉并不容易,需要有大企業進行整合并購,需要通過行業內其他企業的配合來化解產能過剩。
近20年來,元明粉生產技術已在我國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山西運城為代表的五效逆流工藝和中鹽淮安公司的五效真空蒸發工藝,在提高生產能力的前提下,也降低了生產能耗,提高了產品質量。之后的許多技術創新轉型,如使用鈦管式蒸發器適用于提高產品白度,使用自動包裝機包裝提高勞動效率,離心機變頻調速降低能耗,延長設備的使用壽命,等等,基本上都是在探索如何減少消耗,降低成本,提高產品質量。而隨著礦產資源的不斷開采,導致采出的鹵水氯化鈉、鈣鎂、碳酸氫鈉等含量逐漸增多,造成現有的元明粉生產裝置無法更好地滿足使用,使之在生產過程中,把大量苦鹵資源回輸到礦井,造成惡性循環。真正的苦鹵資源綜合利用技術仍發展相對緩慢,這也正是我們和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
我國元明粉國內傳統需求主要依賴洗滌劑(40%)、印染(20%)、造紙(10%)、玻璃等行業。根據行業協會交流的信息,地下芒硝礦的鹵水結構正在快速發生變化。據相關專家分析,在未來的3—5年內,鹵水成分結構將不斷發生變化。對于已經非常成熟的元明粉行業,資源方面的挑戰將是持續和永久的,增加產品附加值并開拓新興應用領域,才是企業生存之道。問題的關鍵取決于企業的核心工藝技術實力。然而許多企業認為,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生產技術基本成熟,沒有太大改進的余地,所以不想投入人力和財力等資源。由于投入和重視不夠,后續發展缺乏強有力的支持,給苦鹵資源綜合利用的研究帶來了阻礙。
隨著礦產資源的不斷開采,目前淮安市所有無水硫酸鈉礦產資源從其礦床的成因、發育規律及取芯結果來看,該礦層頂板大都為巖鹽(有的中間雜著一層或多層薄巖鹽),當礦井使用到一定期限后,井溶腔直徑越來越大,油墊困難,容易造成頂板垮塌,導致采出的鹵水氯化鈉含量增多,造成現有的元明粉生產裝置無法更好地滿足使用,使之在生產過程中,把大量苦鹵資源回輸到礦井,形成惡性循環,造成了大量的苦鹵資源的浪費。如何解決苦鹵資源給環境帶來的影響,如何使之變廢為寶,是該地區元明粉生產企業急需解決的難題。
前幾年元明粉行業市場價格上漲,相應也引發了一輪投資熱。投資導致的產能快速擴充勢必對行業形成了沖擊波,行業將面臨一場新的動蕩,重新洗牌在所難免。能否在這場競爭中勝出,筆者認為關鍵將取決與企業的規模與實力。走集團化、規?;缆?,不斷加大技術投入,實施苦鹵資源綜合利用項目,即“資源-產品-廢棄物”的單向式直線過程,克服了創造的財富越多,消耗的資源就越多,產生的廢棄物也就越多,對資源環境的負面影響就越大的弊端。取而代之是循環經濟模式,即“資源-產品-廢棄物-再生資源”的反饋式循環過程,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資源和保護環境,以盡可能小的資源消耗和環境成本,獲得盡可能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從而使經濟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過程相互和諧,促進資源循環利用。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推行清潔生產,可將經濟社會活動對自然資源的需求和生態環境的影響降低到最小,從根本上解決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大大延長礦井的使用壽命,提高了資源的利用率。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件觀,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作為企業,在生產經營的過程中,不僅要注重社會資源的有效使用和保存,并且更重要的是保護環境。筆者認為,堅持技術創新,走資源綜合利用和綠色循環經濟發展道路是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不二法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