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明明,張春燕,肖 晶
(山西省中醫院,山西 太原030012)
銀屑病是一種以紅斑、鱗屑為主的常見的易復發的慢性炎癥性皮膚病,中醫稱為“白疕”。該病可分為尋常型、膿皰型、關節病型、紅皮病型4種類型,臨床90%以上為尋常型銀屑病,其中斑塊型銀屑病又是尋常型銀屑病的主要表現形式,以浸潤、肥厚的斑塊為主要臨床表現,較為難治,并可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癢。斑塊型銀屑病病情遷延,頑固不愈,給患者帶來了沉重的經濟負擔和精神壓力,因此尋找一種有效、安全、廉價的治療方法是中醫治療斑塊型銀屑病的重點研究方向。
走罐療法對改善斑塊型銀屑病皮損具有肯定的療效,且無明顯不良反應,具有獨特的優勢。山西省中醫院皮膚科近年來應用走罐法治療斑塊型銀屑病,取得了一定的臨床療效,并總結出相應的操作流程。筆者根據多年臨床實踐,介紹斑塊型銀屑病走罐療法的操作方法,并結合中醫理論基礎及相關現代醫學研究,探討斑塊型銀屑病走罐療法的作用機制。
罐法是從砭法演變而來的一種中醫外治法,具有悠久的歷史,古稱“角法”,最早見于《五十二病方》。清·《本草綱目拾遺》描述拔罐:“罐得火氣合于肉,即牢不可脫……向上起紅暈,罐中有氣水出,風寒盡出。”經過2000余年的發展和演變,衍生出了獨特的走罐療法。此療法集拔罐、溫灸、按摩、刮痧等諸多功效于一身,廣泛應用于臨床各種疾病的治療[1]。
走罐療法屬于拔罐法中的一種,常選用罐口平滑且口徑較大的火罐,先于拔罐部位或罐口涂抹拔罐油或凡士林等潤滑劑,將火罐拔住,然后用一手握住罐體,稍用力將火罐沿一定方向反復推拉,直至相應部位皮膚潮紅、充血甚或瘀血時將罐取下[2]。此法常用于肌肉豐厚、面積較大的部位,如大腿、腰背部等。
2.1 操作方法 將95%酒精棉球點燃后,放入火罐內,繞1周后迅速撤出,利用其負壓快速將罐體吸附于拔罐部位皮膚,一手握住罐體在皮膚上快速由皮損近心端向遠心端移動,速度10~15cm/s,吸附力以罐內皮膚凸起3~4mm為宜,每次移動方向一致(腰腹部可沿帶脈循行方向,背部可沿督脈循行方向,也可根據斑塊的形態拉動罐體)。當火罐移動至正常皮膚后稍向一側用力將其與皮膚分離,依此方法反復游走40次,每5次更換1次火罐,更換間歇時間不超過10s,直至相應部位皮膚充血、潮紅或出現瘀血時,將火罐取下,每日1次[3-4]。
2.2 注意事項 ①取出95%酒精棉球后需先擠壓,防止燃燒中酒精滴落,灼傷皮膚或點燃衣物;②檢查罐口的完整性,防止破損罐口劃傷皮膚;③走罐力度以患者耐受為宜,避免過輕或過重;④一般走罐過程中應垂直于相應部位并適度下壓,以增加走罐力度,減少摩擦;體型偏瘦者及在胸腹部皮膚走罐時,應略上提,不宜用力下壓,以免損傷皮膚、胸肋軟骨及內臟;⑤飽餐或饑餓狀態、過度勞累、大汗時不宜走罐;⑥合并高血壓病、冠心病等基礎疾病,且病情嚴重者不宜走罐;⑦凝血功能異常者,或局部皮膚有滲出、潰瘍者,忌走罐;⑧孕婦禁走罐;⑨走罐后注意避風保暖[5-6]。
3.1 血瘀論 現代醫家對斑塊型銀屑病的中醫病因病機認識比較成熟的以血熱、血燥、血瘀3型為主。其中血熱型是斑塊型銀屑病發展的初期階段,熱毒郁結,可見皮膚潮紅,新生皮疹不斷出現,此時屬急性、進行期銀屑病;熱盛生風,風盛則燥,肌膚失養,則起白屑、瘙癢;而血熱偏盛,極易傷陰耗血,血行不暢,血停而瘀生,致瘀血內阻,臨床可見皮損浸潤、肥厚,色暗紅,舌質紫暗或見瘀斑、瘀點,脈澀或沉緩等血瘀證表現,此時發展為慢性斑塊型銀屑病。因此,血熱、血燥是銀屑病發病的重要因素,由之引起的血瘀才是產生本病的主要原因,是斑塊型銀屑病的關鍵病機。因此,斑塊型銀屑病的中醫辨證施治應以活血化瘀為主[3]。
3.2 玄府郁閉,熱毒蘊結 王永炎院士提出玄府郁閉、熱毒蘊結是銀屑病發病的核心病機。風邪郁閉玄府,陽氣不得外達,怫郁化熱成毒。《素問·皮部論》云:“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邪中之則腠理開,開則入客于絡脈……其入于絡也,絡脈盛色變。”玄府為絡脈之門,邪郁玄府,阻滯絡脈,則氣血、津液運行不暢,而發紅斑、鱗屑;日久耗氣傷血,玄府開闔失司,產生新的致病因素,病邪痼結難解,則病情遷延難愈;天暑則腠理開,玄府通暢,故本病夏季向愈。王永炎院士在治療上提出用疏通玄府、通絡解毒法治療斑塊型銀屑病[7]。
4.1 開通玄府,扶正祛邪 玄府是氣血津液運行的通道,貴在通利,玄府郁閉日久,氣滯、水阻、津停、血瘀,故皮損多見暗紅色斑塊,表面浸潤、肥厚、干燥。根據“盛則瀉之”“菀陳則除之”的治療原則,采用走罐療法開通玄府,解表祛邪,借“汗法”給邪以出路,使病邪由外而解。此時拔除體內的各種邪氣,祛邪外出,提高機體的防病抗病能力,即扶正祛邪[8]。
4.2 活血化瘀,疏通經絡 走罐療法在皮損處快速推拉罐體,推動營血在脈中運行,可起到行氣通脈、活血化瘀、引邪外出的作用。經絡分布于人體全身,具有聯系臟腑、溝通內外、運行氣血、營養全身、抗御病邪、保衛機體的作用。當氣血瘀滯、經絡不通時,走罐療法可以通過對經絡、腧穴的刺激,引導體表的營衛之氣重新輸布,鼓動經脈,疏通凝滯的氣血,調動體內元氣,使空虛的經脈氣血充盈,從而改善血液循環,暢通經絡氣血,濡養組織皮毛[9]。
4.3 調整陰陽氣血平衡 《素問·生氣通天論》云:“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人體只有在陰陽平衡協調的狀態下,才能維持正常的生命活動。氣血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當氣血陰陽失衡時,機體就會罹患疾病。走罐療法可起到扶正固本、補虛瀉實、調暢氣血、調和陰陽、防病祛病、強身健體的作用,使機體偏盛、偏衰之陰陽氣血得以糾正,達到新的平衡[10]。
5.1 促進皮損消退 走罐可使機體產生溫熱作用和良性刺激作用[3,10],擴張毛細血管,使局部組織充血,改善局部皮膚血液循環,加快新陳代謝,并使白細胞總數增多,吞噬作用加強,局部炎癥和水腫得以迅速吸收、消退。
5.2 調節免疫功能 走罐可以增加局部皮膚的血氧供應及營養供給,增強皮膚細胞的活力。走罐時局部毛細血管破裂,產生自身溶血現象,通過神經系統對人體組織器官產生雙向調節作用,增強其功能,使皮膚對外界變化的耐受力增強,敏感性下降,從而增強機體抗病能力,使疾病向愈[3,10]。
5.3 促進藥物吸收 走罐療法可作為一種經皮給藥的物理促滲技術[11],通過走罐療法對人體皮膚產生的機械物理刺激作用,增寬皮膚表皮層裂隙,在走罐的同時經皮給藥,可提高外用藥物的透皮吸收率,提高臨床療效。
走罐療法治療斑塊型銀屑病具有開通玄府、扶正祛邪、活血化瘀、疏通經絡、調整氣血陰陽平衡等作用,現代醫學研究表明其具有促進皮損消退、調節免疫功能、促進藥物吸收等功效。運用走罐法治療斑塊型銀屑病,可充分發揮其簡、便、驗、廉的優勢,提高患者的依從性。臨床聯合應用可加快斑塊型銀屑病的皮損變薄,促進皮損消退,縮短療程,提高療效。
中醫藥在治療銀屑病方面一直發揮著其重要的作用[12],走罐療法作為近代衍生出的獨具特色的中醫治療手段,需要進行嚴謹、合理的臨床及基礎試驗,探索和研究其治療斑塊型銀屑病的作用機制,為其臨床療效提供循證醫學證據,使其得到更好的傳承與發展,更好地為患者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