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偉玲,馮保榮,馬純政
(1.河南中醫藥大學,河南 鄭州450046;2.河南省中醫院,河南 鄭州450002)
近年來,我國癌癥患者發病率呈上升趨勢,受到廣泛關注[1],而食管癌發病率與死亡率較高[2],給患者及其家庭帶來了沉重負擔。馬純政教授從事中醫綜合治療及中西醫結合治療惡性腫瘤20余載,在治療痰瘀互結型食管癌有獨特的見解,筆者在跟師學習過程中受益匪淺。現將馬純政教授診治痰瘀互結型食管癌的經驗介紹如下。
食管癌屬于中醫“噎膈”“反胃”范疇。《素問·通評虛實論》中提到:“膈塞閉絕,上下不通,則暴憂之病也。”表明噎膈的發生與情志因素關系密切。《醫碥·反胃噎膈》云:“酒客多噎膈,飲熱酒者尤多,以熱傷津液,咽管干澀,食不得入也。”提出酒食不節亦為噎膈發病的重要原因。明·徐靈胎說:“噎膈之證,必有瘀血,頑痰逆氣,阻隔胃脘。”指出噎膈的病理因素為瘀血、頑痰、逆氣。清·葉天士在《臨證指南醫案》中指出“脘管狹窄”為噎膈的病機。馬純政教授總結歷代醫家對噎膈病因病機的論述,將痰瘀互結型食管癌病因病機歸納為七情內傷、飲食不節、年老體虛。通過仔細研究中醫診治食管癌的相關文獻,發現其證型多達13個,其中痰氣交阻、痰瘀互結為常見類型[3]。馬純政教授認為,痰氣交阻多見于食管癌早期,而痰瘀互結多見于食管癌中晚期[4]。由于痰氣相交,阻滯食道,出現吞咽困難,阻塞難下,繼而瘀血內結,痰、氣、瘀互相搏結,使通降失調,上下不通。久則氣郁化火,或痰瘀生熱,傷陰耗液,耗傷正氣,繼而加重病情。因此,馬純政教授在運用化痰散瘀法治療痰瘀互結型食管癌的同時,注重益氣養陰。
2.1 化痰散瘀 化痰散瘀法基本方中,姜半夏燥濕化痰,降逆止嘔,針對噎膈之胃失和降、痰食互結證;桃仁活血潤燥,以上兩者在化痰散結的同時,又能活血祛瘀,共為君藥。威靈仙消痰逐飲,通絡止痛;膽南星燥濕化痰,消腫散結,利胸膈;黃藥子化痰散結消癭,清熱解毒;川貝母開郁,下氣,化痰;瓜蔞清肺化痰,利氣寬胸;紅花散瘀活血,消腫止痛;丹參活血化瘀,以上共為臣藥。茯苓利水滲濕健脾,使生痰無源;當歸補血活血止痛,活血而無耗血之慮;郁金活血止痛,行氣解郁,以上共為佐使藥。諸藥相伍,共奏化痰降逆、消腫散結、活血散瘀之功。
2.2 益氣養陰 痰瘀互結日久,易氣郁化火,或痰瘀生熱,傷陰耗液,耗傷正氣,故馬純政教授在運用化痰散瘀法的同時,注重益氣養陰,根據患者自身情況酌情加減。若患者神疲乏力,常用黃芪、黨參補益正氣;脾虛便溏者,常加黨參、麩炒白術以補中益氣,健脾燥濕;咽干者,常用北沙參、生地黃、石斛等養陰生津。
患者,男,88歲,2018年3月9日就診。患者2周前無明顯誘因出現消瘦,進食哽咽不順,當地醫院查胃鏡提示:食管下段腺癌。家屬考慮患者年齡較大,遂拒絕手術及放化療等相關治療,欲求中醫綜合治療。現患者神志清,精神欠佳,乏力,消瘦,咽干,進食哽咽不順,夜寐一般,二便正常,舌質紫暗,苔白厚膩,脈沉弱無力。西醫診斷:食管下段腺癌。中醫診斷:噎膈,辨證屬痰瘀互結型。治則:理氣化痰,消瘀散結,益氣養陰。處方:白花蛇舌草、北沙參、枸杞子各30g,冬凌草25g,麥冬、石菖蒲、壁虎、黨參片、當歸、熟地黃、蜀羊泉各20g,炒紅花、浙貝母各15g,姜半夏、威靈仙、醋郁金、陳皮各12g,炙甘草10g,姜厚樸9g,三七粉(沖服)3g。7劑,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分服。
2018年3月19日二診:患者乏力癥狀較治療前減輕,咽干、進食哽咽不順癥狀較治療前無明顯改善,咳嗽頻繁,咯白黏痰,納差,夜寐一般,二便正常,舌質暗紫,苔白稍厚,脈沉弱無力。守3月9日方,威靈仙改為30g,浙貝母改為川貝母9g,加焦山楂、焦麥芽、焦神曲各12g。15劑,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分服。
2018年4月10日三診:患者服藥后乏力癥狀較治療前減輕,咽干、進食哽咽不順癥狀較治療前好轉,未再咳嗽,時有咯白黏痰,納食較治療前稍有增加,夜寐一般,二便正常,舌質暗、苔白,脈沉弱。守3月19日方,去川貝母,冬凌草改為15g。15劑,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分服。隨后一直門診口服中藥,病情相對穩定。
按語:初診時患者神志清,精神欠佳,乏力,消瘦,進食哽咽不順,夜寐一般,二便正常,舌質紫暗,苔白厚膩,脈沉弱無力。故辨證以痰瘀互結為主,兼見氣陰虧虛癥狀。痰瘀互結,阻滯食道,通降失司,導致進食哽咽不順;痰瘀日久,耗傷津液,損傷正氣,故見乏力、咽干、消瘦。治則以理氣化痰、消瘀散結、益氣養陰為主。方藥以化痰散瘀法基本方化裁,其中姜半夏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炒紅花活血散瘀止痛,兩者共為君藥。威靈仙消痰逐飲,通絡止痛;浙貝母化痰散結;三七粉活血化瘀;陳皮理氣健脾,燥濕豁痰;壁虎活絡散結,以上共為臣藥。當歸補血活血止痛,活血而無耗血之慮;郁金活血止痛,行氣解郁;石菖蒲、姜厚樸理氣豁痰;白花蛇舌草、蜀羊泉消腫散結;黨參益氣健脾;北沙參、熟地黃、麥冬養陰生津;枸杞子滋補肝腎;冬凌草消炎止痛,健胃活血;炙甘草補中益氣,調和諸藥,以上共為佐使藥。諸藥相伍,共奏滌痰降逆、寬胸散結、活血化瘀、益氣養陰之功。二診,患者服上述藥物后,乏力癥狀較治療前減輕,咽干、進食哽咽不順癥狀較治療前無明顯改善,咳嗽頻繁,咯白黏痰,納差,故加大威靈仙用量以化痰逐飲;患者出現咳嗽,故將浙貝母改為川貝母,以增強止咳化痰之力,納差給予焦山楂、焦麥芽、焦神曲以健脾理氣。三診,患者服藥后,乏力、咽干、進食哽咽不順癥狀較治療前好轉,未再咳嗽,時有咯白黏痰,納食較治療前稍有增加,故減少冬凌草用量,繼續服藥以鞏固治療。
馬純政教授認為,痰瘀互結型食管癌的主要病理因素為氣、痰、瘀,病理性質屬本虛標實,在運用化痰散瘀法化痰散結、活血化瘀的同時,注重益氣養陰。馬純政教授將活血化瘀與化痰散結藥物配合應用到痰瘀互結型食管癌的治療中,可增強消腫散結作用,使癌瘤縮小或消失;瘀祛有利于痰消,痰消有利于瘀祛,兩者相輔相成[5],在抑瘤抗癌的同時,扶助正氣,提高機體免疫力,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提高其生存質量,延長其生存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