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慧,秦小永,王俊伏
(河南省開封市中醫院針灸科/河南省中醫藥防治慢性病院士工作站,河南 開封475001)
中風即腦卒中,是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口眼歪斜、語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經昏仆僅以口歪、半身不遂為臨床主癥的一種疾病。有關數據表明,在我國每12s就有1例新發中風患者,每21s會有1人死于中風。中風后約1/2的患者遺留明顯的肢體功能障礙[1],因此尋找一種有效治療中風的方法已成為亟待解決的公共衛生問題。針刺以其操作簡便、經濟有效的優勢被廣泛應用于中風的治療中[2-4]。王俊伏主任醫師在長期臨床實踐中,將傳統針灸和現代頭針理論及神經解剖學進行融合,研創出一種特色針灸療法,即頭部穴域叢刺運動療法,能有效改善中風患者的肢體功能障礙[5]。現以1例典型醫案進行分析并探討其臨床可行性。
患者,男,62歲,2017年4月15日初診。主訴:右側肢體力弱伴言語不利15d。患者于15d前洗澡時突發右側肢體無力,上肢較甚,伴失語,無惡心嘔吐,無神志不清,急送至開封市某醫院,查顱腦 MRI示:急性腦梗死。給予改善循環、營養神經及對癥處理,病情穩定后出院,遺留右側肢體力弱,言語不利。為求進一步針灸康復治療來我院就診。刻下癥:右側肢體力弱,右手不能抬舉過頭,右下肢可行走,但行走不穩,伴言語不利,記憶力、計算力、理解力減退。舌質暗紅,舌體可見瘀斑,舌底脈絡青紫,可見迂曲,舌苔薄黃,脈弦細。查體:右上肢肌力Ⅲ+級,右下肢肌力Ⅲ+級,肌張力增高。右側腱反射活躍,右側霍夫曼征陽性,右側巴賓斯基征陽性。中醫診斷:中風;中經絡(恢復期)氣虛血瘀。針刺部位:廉泉穴,運動穴域,感覺穴域,言語區,平衡區。運動穴域:中央前回在頭皮表面的直接投影區(上點:前后正中線中點向后移動1cm,下點:眉枕線與鬢發前緣交點向后移1cm);感覺穴域:中央后回在頭皮表面的直接投影區(上點:前后正中線向后移動3cm,下點:眉枕線與鬢發前緣交點向后移3.4cm)。針刺操作:局部常規消毒,采用1.5mm×40mm毫針快速刺入廉泉穴,提插行針,不留針。頭部腧穴針刺操作方法參照《針灸學》操作標準。頭部穴域(穴區)選用1.5mm×25mm毫針于頭穴區域間隔25mm斜刺,針尖與頭皮呈15°~30°夾角快速刺入頭皮下,當針尖抵達腱膜下層、指下感到阻力減少時,使針與頭皮平行刺入15mm,以200r/min左右的頻率快速連續捻轉30s,留針2h。留針期間,每隔30min行針1次,轉速為200r/min左右,行針0.5~1min,囑患者留針期間主動或被動活動上下肢,配合言語訓練,每日針刺1次。針刺3次后,右側患肢抬舉可過頭,右手腕活動靈活,無攙扶可行走;針刺10次后,言語清晰,語速稍慢;針刺30次后,右側下肢行走自如,右手可持物,能做精細動作,言語流利。
按語:中醫認為頭為精明之府,是人體全身經絡密集部位,手足三陽經、手少陰經及足厥陰經皆循行于頭面,其他陰經則通過相表里的陽經間接上至頭部。奇經八脈中的督脈、陽蹺脈和陽維脈亦與頭部有聯系。正如《靈樞·邪氣臟腑病形》中記載“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氣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竅。”頭是臟腑功能活動的樞紐。明·張介賓曰:“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于頭。”故針刺頭部特定穴位能疏通經絡,調和臟腑,使氣血通暢,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現代醫學認為,中風是腦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導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腦而引起的腦組織損傷。研究表明,頭針可作用于血栓烷A-前列腺素系統,通過激活此系統,提高抑制凋亡蛋白Bcl-2的表達,降低凋亡蛋白Bax的表達,從而抑制神經元凋亡,保護受損腦組織,最終改善神經功能[6]。針刺大腦皮質相應的頭皮投射區可通過深感覺傳入神經通路,刺激大腦皮層,提高神經細胞恢復率,治療因大腦皮質功能損害引起的疾病[7-9]。本醫案中的頭部穴域叢刺運動療法是在運動、感覺、語言等區域采取叢刺長留針,并讓患者進行主動及被動運動,促進患者語言功能和肢體功能康復。針刺運動區可明顯提高患者患側步行速度,縮短步行周期,能夠有效改善腦中風偏癱患者的步態功能[10]。宋玉娟等[11]應用頭穴叢刺長留針間斷行針,能有效促進腦梗死患者的肢體功能恢復,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研究表明,在頭針基礎上加用運動療法能顯著改善中風后遺癥患者的神經功能、運動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提升整體療效[12-13]。在缺血性中風恢復期,偏癱肢體體針配合頭針運動療法對運動功能的改善具有協同作用[14]。研究證實,長時間留針在肢體運動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方面明顯優于短時間留針(0.5h)[15]。
綜上所述,傳統醫學理論與現代醫學研究證實,頭部穴域叢刺運動療法治療中風臨床療效顯著。在今后的研究中,仍需進行大樣本的隨機對照研究,使結論更具有說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