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光照
(浙江省慈溪市周巷鎮天元衛生院,浙江 寧波315325)
五味消毒飲出自《醫宗金鑒》,全方由金銀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天葵子組成。筆者在臨床實踐中將痛風分為風濕熱痹型、脾虛型、腎虛型,應用本方隨癥加減治療痛風,效果顯著。現將典型驗案舉例如下,供同道參考。
按語:風濕熱痹型痛風的發病機制是由于體內嘌呤代謝異常所致,常以夜間趾關節突然紅腫、疼痛為主要癥狀,認為本病的發生與過量飲酒、食用海鮮和豆制品等密切相關,因此上述飲食應忌口。本病屬中醫“痹證”范疇,臨床中風濕熱痹型較多見,表現為肢體關節疼痛,以趾、拇指關節多發,痛處紅腫灼熱,脹痛劇烈,得冷稍緩,經脈不通,日輕夜重。少數患者伴有發熱、口渴、煩躁不安等。針對該證,采用五味消毒飲加白虎湯辨證施治,藥味精煉,配伍合理,藥效直達病灶。金銀花長于清熱解毒,配伍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天葵子加強清熱解毒之效。黃柏性味苦寒,燥濕清熱,與石膏、知母配伍為用,瀉濕熱之實證,局部紅腫熱痛明顯減輕,有效緩解患者痛苦。
患者,男,51歲。患慢性痛風12年余,期間右拇掌關節反復紅腫、疼痛,累及其余4指關節。于2018年5月8日來診,右拇掌關節僵硬、畸形,可見痛風石,尿酸712μmol/L。風濕、類風濕因子陰性,無晨僵等不適。癥見消瘦,乏力,面色白,舌淡,苔白膩,脈細弱。證屬脾虛型痛風。治以補氣健脾,清熱除痹。處方:炒薏苡仁30g,蒼術10g,米炒黨參12g,車前子15g,金銀花15g,蒲公英15g,紫花地丁10g,天葵子10g。治療1個月后,疼痛癥狀明顯好轉;治療3個月后,拇掌關節僵硬緩解,無疼痛。繼續服用中藥調理,半年后拇掌關節無僵硬感,疼痛基本消失,痛風石亦得到有效控制。
按語:患者患慢性痛風12年余,病程較長,久病必虛,辨證屬脾虛型痛風。單純采用清熱解毒法治療恐難收效,于是采用標本兼治,五味消毒飲治其標,并配伍健脾除痹之品治其本,效果顯著。方中炒薏苡仁、蒼術健脾除痹;黨參、車前子一升一降,前者鼓舞脾胃清陽之氣,后者降濁氣;金銀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天葵子清熱解毒。臨床可根據不同兼癥靈活加減,僵硬明顯者,加白芍、甘草緩急止痛;痛風石明顯者,加三棱、莪術等。平時囑咐患者多食扁豆、土豆等健脾胃之品。平時灸足三里、豐隆、阿是穴。
患者,男,79歲,2018年8月3日來診。患痛風史10年,加重1周,癥狀以右踝關節腫脹冷痛為主,活動受限,尿酸602μmol/L,X線檢查踝關節局部骨質增生,關節面毛糙。近1周出現腰膝酸軟、麻木不仁、畏寒怕冷等癥狀。望診面頰黧黑,消瘦,舌淡苔白,脈沉細。證屬腎虛型痛風。治以溫補脾腎,清熱除痹。處方:金銀花9g,野菊花9g,蒲公英9g,炮姜6g,肉桂3g,黑附片10g(先煎),杜仲15g,桑寄生15g。用此方加減服用3個月余,冷痛明顯減輕,繼續補腎溫陽半年后,四肢漸溫,腰膝酸軟改善,氣色漸佳。1年后隨訪,痛風已經明顯減輕。
按語:本例患者年事已高,體質較弱,服用秋水仙堿、別嘌醇等,毒副作用較大。由于高齡患者先天之精已虧耗,證脈合參,屬腎陽虛痛風。治療上采用五味消毒飲配伍溫補腎陽之藥,清熱而不傷陽,溫陽而不上火,辨證精準,收效明顯。方中黑附片溫陽補腎,炮姜溫中散寒,杜仲、桑寄生補腰腎,強筋骨,肉桂引火歸原,中醫理論認為腎陽足才能溫通經脈。金銀花、野菊花、蒲公英清熱解毒,但用量較前兩類痛風減少,防止傷陽。并囑咐患者注意飲食起居,忌食海鮮。
痛風的發生與飲食有密切的關系,動物內臟、豆制品、海鮮、啤酒都能加劇誘發痛風。西醫認為該病是由于體內嘌呤代謝異常所致,常用治療藥物為秋水仙堿、別嘌醇,但易損傷肝腎等重要臟器,患者服后常有惡心、嘔吐、胃痛等不適,且長時間服用可能會再次誘發痛風。筆者在臨床實踐中,運用五味消毒飲隨癥加減治療不同證型痛風,療效確切。痛風屬于中醫經絡肢體病證中的肢節痹病,為風、寒、濕、熱之邪阻滯肢體經絡,導致氣血不通,經絡痹阻,引起關節、筋骨疼痛、麻木、紅腫等。治療過程中需要辨急緩,辨不同證型,隨癥加減,常能收到滿意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