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麗平 王慧萍
江西中醫藥大學,江西 南昌 330000
面肌痙攣(HFS)是以單側面部肌肉反復性、陣發性、不自主抽搐為主要特點的周圍神經系統性疾病[1]。該病發病年齡常在40歲左右,女性多于男性,致病因素主要與腫瘤壓迫、血管壓迫、感染、神經異位放電等因素相關。西醫治療方法雖多,但治療費用高,可能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遺癥,給患者帶來了嚴重的經濟和精神負擔,降低生活質量。
中醫本無面肌痙攣病,但通過后世醫家對中醫古籍的整理、匯編,將該病歸納為“面痙病”、“筋惕肉瞤”、“筋急”等范疇。面痙病的病因不外乎外感風寒之邪、肝風內動、痰瘀阻絡、情志內傷、陰陽氣血失和,病位主要在肝,與脾、胃關系密切。
王慧萍主任醫師從事神經內科臨床工作二十余年,擅長以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多種神經內科急慢性疾病,如中風、頭痛、眩暈、失眠、面癱、帕金森氏病、老年性癡呆等。王師認為風、痰之邪是腦部發病的主要病因,擅長運用祛風化痰法治療各種腦病科急慢性疾病,臨床上療效顯著。
1.1 內風為本,外風為標 肝為剛臟,將軍之官,內寄相火,易于陽亢,如真陰受損,陰不制陽,陰陽失調,則發為肝風內動。《素問·至真要大論》云:“諸風掉眩,皆屬于肝”,《素問·六元正紀大論》云:“厥陰所至為撓動,為迎隨”,闡述了風與肝關系密切。若風氣傷于面部筋絡,則出現面部肌肉抽搐,口角歪斜。肝為血海,主藏血,體陰用陽,肝血充沛,則陽得陰養,面部肌肉筋脈得濡養。《素問·寶命全形論》曰:“人以天地之氣,四時之法成。”人稟天地之氣而生,自然氣候、環境的變化會影響人體的內環境。風為陽邪,陽邪又能轉化為天地之間最強勁的風邪,易襲肝臟,而外風又常引動內風,內風常夾雜外風,所以面肌痙攣多由“兩風相引”而起病,內風是致病之本,外風為致病之標。
1.2 痰瘀入絡,筋脈受阻 痰瘀既是致病因素,也是病理產物。《丹溪心法》曰:“自郁成積,自積成痰,痰挾瘀血,遂成窠囊”。痰瘀互結,肝風攜痰瘀橫竄面部經絡,氣血運行不暢,脈絡痹阻不通,致面部肌肉抽搐、顫動。如痰瘀之邪長期阻滯經絡,日積月累,病邪更盛,釀化生毒,因果循環,如此反復,終致疾病遷延不愈,形成頑疾。
1.3 肝強脾弱,氣血乏源 脾為后天之本,脾胃互為表里,如脾胃受損,抵御外邪能力下降,百病由生。《血證論·嘔血》云:“蓋肝木之氣,主于疏泄脾土,而少陽春生之氣,又寄在胃中以升清降濁,為榮衛之轉樞。”脾主運化,在體合肉,脾胃為氣機轉化的樞紐,機體生存的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肝脾之間存在著氣血運化及疏泄的關系,如肝氣不宣,橫犯脾胃,脾胃之氣受損,水谷精微運化失職,氣血生化乏源,致筋脈、肌肉不得濡養,出現面部肌肉瞤動。
患者龔某,女,50歲,右側面部肌肉不自主抽搐3年,加重1周于2018年3月來我院就診。癥見:右側面部肌肉、上眼瞼不自主陣發性抽動,頭暈,煩躁不安,無口舌歪斜,無肢體活動不利,納寐差,易早醒,大便干,小便可,舌質紅,苔薄黃,脈弦細。既往行A型肉毒桿菌面部肌肉局部注射,癥狀未見明顯改善。否認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腦梗死等病史。患者年老體弱,脾胃功能下降,氣血生化乏源,血虛無以制陽,肝風內動,加之外感風邪,壅滯經絡,兩風相引上襲頭面,故面部肌肉、上眼瞼抽動加重,頭暈,煩躁不安,納寐差,大便干,舌質紅,苔薄黃,脈弦細。辨證屬血虛風動,外風痹阻證,治療上以熄風通絡,祛風固表為法,擬方定風湯,方藥組成:天麻10 g,鉤藤10 g,荊芥10 g,防風10 g,全蝎3 g,僵蠶10 g,地龍10 g,刺蒺藜10 g,川芎6 g,白芍10 g,甘草3 g,白芷6 g。上方水煎服,分早晚兩次溫服,連服7劑后,頭暈較前好轉,面部癥狀未見明顯改善。1周后再次復診以原方加入當歸10 g、生地10 g、酸棗仁15 g、五味子9 g、遠志15 g、火麻仁10 g,連服14劑,再次來復診見面部抽搐幅度和頻率較前減輕,睡眠及情緒有所改善,無明顯頭暈。隨訪3個月,癥狀尚平穩,未有加重。
王師指出:面肌痙攣與風邪關系密切,內風是其發病的基礎,復感外邪或機體正氣虧虛易使病情加重并遷延不愈。面痙病的病位在筋脈,為肝所主,故肝風內動證是其主要證型。王師認為在治療該病時以熄內風為本,兼祛外風,并根據多年臨床經驗及疾病的特征擬定定風湯,本湯劑按照君臣佐使及藥物的屬性合理用藥,共奏祛風散邪之效。方中天麻有熄風止痙,祛風通絡之功效。《本草匯言》曰:“主頭風,頭痛,頭暈虛旋……一切中風,風痰等證”[2]。有現代研究表明,天麻中的香草醇(4-羥基-3-甲氧基苯甲醇)能顯著減少紅藻氨酸誘導的面部抽搐的次數,并有改善睡眠、調節免疫的作用[3]。鉤藤有熄風止痙,清熱平肝之功效,主治肝血不足,陰不養陽,肝風內動生火熱,上攻清陽諸證。導師以鉤藤、天麻為君藥相配對,既熄內風,又平肝風清肝熱,兩藥合用相得益彰。導師常以血肉有情之動物藥與本草藥物相配伍加強熄風通絡之功效,謹遵“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的原則,而湯劑中的全蝎、僵蠶、地龍為臣藥,均入肝經。《本草問答》指出:“動物之攻利,尤甚于植物,以其動物之本性能行,而又具有攻性。”說明蟲類藥性善走竄,外達肌膚,內至筋骨,具有活血通絡、搜風止痙的特點。刺蒺藜功能平肝祛風,荊芥有祛風解表之功效,可祛皮里膜外之風,以疏散在表之風邪。防風可祛風解表、止痙,其性升散,善行全身,為風藥中的潤劑,可治一切風邪。白芷性辛溫,善引藥上達顏面陽明之所,為治療頭面部疾病的要藥,具有祛風散寒通竅的作用。川芎其性升散,善“上行頭面,下走血海,旁通四肢”,有活血、祛風止痛功效,常用于風邪入腦所致的頭痛,寒痹,筋攣緩急之癥。芍藥有養血柔肝,補陰抑陽之功效。該類藥物配伍增強祛外風的功效,并顧護衛外,該類藥物可行走于筋脈之間,王師以“分經論治”為治療原則用藥,體現了用藥的嚴謹性,該類藥物擔當定風湯中的佐藥之職。甘草補脾益氣,調和諸藥,為使藥。本方藥力和緩,陰陽平和,熄內風兼祛外風,治療風邪所致的面痙病效果顯著,毒副作用小,在臨床上取得良好的療效。
王師認為人是一個整體,在治療本癥的同時也要治療兼癥,辨證審因,靈活變通,隨證加減。因南方濕氣重,如平素嗜食肥甘厚味,易加速痰濕之邪的釀生,濕痰阻滯氣血運化,日久化瘀。風為百病之長,夾痰瘀之邪侵襲人體導致疾病加重難愈。故治療風痰瘀阻證面痙病時,導師常加入陳皮、半夏、厚樸、南星、石菖蒲、丹參、桃仁、牛膝、紅花等以行化痰活血祛瘀之效;如因脾胃虛弱,運化功能失職,致氣血兩虛者,導師常配伍黃芪、黨參、當歸、熟地、山藥等健脾益氣養血。導師指出治療該病不能忽視情志因素,該病多發于女性,因不堪家庭、工作、社會環境的重負,易致精神緊張、焦慮、抑郁、睡眠障礙等癥狀,此屬于肝失疏泄,氣機失調之證,故治療上導師在定風湯中常配伍疏肝理氣,寧心安神之藥,如木香、薤白、郁金、佛手、合歡皮、合歡花、遠志、酸棗仁等。如夜間睡眠極度困難者,可配伍珍珠母、龍骨、牡蠣等礦物藥鎮心安神。熄風始終貫穿于本病治療的始末,祛除兼癥,邪去正自安。王師在運用藥物治療的同時,提出可輔以中醫針灸治療,內外兼治,并倡導疏理心情,臨床上常耐心鼓勵患者樹立積極樂觀的態度,身心同治才能達到治病求本目的,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
面痙病臨床證型復雜多樣,治法靈活多變。以中醫理論為指導前提,對王慧萍導師的臨床醫案進行分析,可更加深入了解治療本病的精髓,為臨床規范和有效的應用中醫理論治療面痙病提供更多的臨床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