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臺前縣中醫醫院內科, 河南 臺前 457600
慢性萎縮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一種多致病因素類疾病,以胃粘膜上皮與腺體數目減少、萎縮,黏膜基層增厚等為主要病理特征,部分患者伴有幽門腺化生、腸腺化生、不典型增生等,被認為是一種癌前病變,病情較長,遷延難愈,且易受外界因素影響而反復發作,臨床治療較為棘手[1]。目前西醫治療CAG多采用抗炎藥物與H+-K+-ATP酶抑制劑聯合方案,雖能取得一定效果,但易出現不良反應。本研究選取68例脾胃虛寒型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以西醫常規綜合治療為對照,觀察黃芪建中湯加減聯合香砂養胃丸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月至2018年4月我院收治的68例脾胃虛寒型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34例)、觀察組(34例),其中對照組女13例,男21例,年齡20~61歲,平均(46.01±7.35)歲,病程4~13個月,平均(6.62±1.29)個月;觀察組女11例,男23例,年齡19~60歲,平均(44.82±7.41)歲,病程3~12個月,平均(6.55±1.67)個月。兩組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及排除標準 ①納入標準:西醫符合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制定《中國慢性胃炎共識意見(2012年,上海)》[2]CAG診斷標準;中醫符合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消化系統疾病專業委員會制定《慢性胃炎中西醫結合診療共識意見(2011天津)》[3]脾胃虛寒型相關標準,癥見脘腹攣痛,泛吐清水,腹脹,喜溫熱飲食,揉按后痛減,反胃,脈細弦澀或緩弱,大便溏薄,面色無華,舌質淡苔白;無相關藥物過敏史;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②排除標準:胃黏膜合并重度異型增生者;合并胃癌者;治療依從性較差者;腎、心、肺、肝功能嚴重不全者。
1.3 方法 兩組均戒煙戒酒,并給予飲食指導,囑患者保持樂觀心態。
1.3.1 對照組 西醫常規綜合治療:蘭索拉唑腸溶片(上海新亞藥業閔行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83294,30 mg/d,口服),胃蛋白酶合劑(江蘇普華克勝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2026339,10 mL/次,3次/d)、硫糖鋁(海南卓泰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13008,0.5 g/次,3次/d)、三鉀二櫞絡合鉍(浙江華潤三九眾益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20051,120 mg/次,4次/d)。
1.3.2 觀察組 黃芪建中湯加減合香砂養胃丸治療。①黃芪建中湯加減:黃芪15 g,白芍30 g,甘草20 g,生姜10 g,桂枝10 g,大棗12顆。泛吐清水較多者加干姜、陳皮、半夏、茯苓;泛酸者加吳茱萸;便血者加熟附子、阿膠;腹瀉者加柴胡。諸藥合煎,取汁150 mL為1劑,每日早晚分服。②香砂養胃丸(河南省濟源市濟世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41020151),9 g/次,1次/d,口服。兩組均治療40 d。
1.4 療效評定 參照有關文獻[4]擬定。顯效:疼痛、反胃、腹脹等癥狀基本消失,幽門腺化生、腸腺化生、不典型增生基本消失,胃鏡檢查可見胃黏膜炎癥基本消失;有效:癥狀明顯好轉,幽門腺化生、腸腺化生、不典型增生減輕≥“++”,胃黏膜炎癥明顯減輕;無效:與顯效、有效不相符者。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5 觀察指標 ①炎癥因子水平:腫瘤壞死因子(TNF-α)、白介素-8(IL-8)、IL-11水平。治療前后分別采集3 mL空腹靜脈血,分離上清,以酶聯免疫吸附法及對應試劑盒測定血清TNF-α、IL-8、IL-11水平;②不良反應發生率;③總有效率。

2.1 兩組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觀察組治療后血清TNF-α、IL-8、IL-11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未發生不良反應。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 兩組總有效率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94.12%高于對照組的76.47%(P<0.05)。見表3。


TNF-α/μg/LIL-8/μg/LIL-11/pg/mL3459.17±5.5410.68±1.5768.00±6.763460.25±6.0310.79±1.6266.98±7.593443.12±7.398.97±1.3358.27±4.613437.88±10.02?#7.05±1.12?#49.76±5.38?#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相比,*P<0.05,與同組治療前對比,#P<0.05。

表2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例)
注:與對照組相比,*P<0.05。

表3 兩組總有效率比較 (例)
注:與對照組相比,*P<0.05。
《靈樞》中記載:“胃脘痛腹脹,善噫”。脾胃同居中焦,均為“后天之本”,脾主升清,胃主降濁,相互協同,亦相互依從,胃病時久,陽明受損,累及脾臟,運化失司,則見噯氣、疼痛、腹脹等。其中以脾胃虛寒型較為多見,約占75%~90%。從虛實辨證講,本虛多于標實,涉及肝、脾、胃等臟器,虛癥貫徹全程,故治療應補虛以固本;從辨證分型講,氣虛里寒、胃陽不足,脾胃受虧為主要病機,故治療應以溫中健脾和胃為主。
黃芪建中湯源于《金匱要略》,主方含有黃芪、白芍、甘草、生姜、桂枝、大棗,隨證加減干姜、陳皮、半夏、茯苓、吳茱萸、熟附子、阿膠、柴胡等,其中黃芪益氣固表,白芍緩中止痛、養血柔肝;甘草補氣益脾、和中緩急;生姜養胃鎮吐;桂枝溫經通陽;大棗安神養血、補中益氣;干姜回陽通脈,溫中逐寒;陳皮理氣健脾;半夏燥濕化痰、和胃止嘔;茯苓滲濕健脾;吳茱萸散寒止痛、助陽止瀉、疏肝下氣;熟附子溫經散寒;阿膠補血滋陰;柴胡解郁疏肝,諸藥合用,可共達溫養脾胃、補虛固本之功效。動物學藥理研究表明,黃芪建中湯能促進胃黏膜損傷的修復[5]。謝昭敏等[6]報道指出,黃芪建中湯治療脾胃虛寒型Hp陽性CAG,可降低炎癥因子水平,緩解患者臨床癥狀。謝慧榮等[7]研究指出,黃芪建中湯加減輔助奧美拉唑治療脾胃虛寒型CAG,可提高療效。香砂養胃丸由砂仁、木香、白術、廣藿香、姜厚樸、茯苓、豆蔻、枳實、醋香附等制成,其中砂仁健脾和胃;木香消食健脾導滯,溫中止痛行氣;白術健脾益氣,利水燥濕;廣藿香和中止嘔、芳香化濁;姜厚樸健脾行氣;茯苓和胃益脾;豆蔻開胃消食、溫中止嘔;枳實破氣消積、化痰散痞;醋香附理氣解郁,諸藥合用,可健脾益氣、溫中和胃。現代藥理研究表明,香砂養胃丸可通過調控消化液分泌改善胃腸功能,并可雙向調節胃腸道平滑肌,抑制胃潰瘍形成,增加膽汁分泌,同時其具有較強抑菌作用,能殺滅幽門螺桿菌[8]。楊云等[9]研究指出,香砂養胃丸聯合替普瑞酮膠囊治療CAG,可降低患者胃黏膜評分,提高生活質量。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治療后血清TNF-α、IL-8、IL-11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黃芪建中湯加減合香砂養胃丸治療脾胃虛寒型CAG可改善炎癥狀態,提高療效。同時本研究還發現,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與西醫常規綜合治療相比,黃芪建中湯加減合香砂養胃丸安全性較高,這亦是中醫學治療疾病獨特優勢所在。
綜上,黃芪建中湯加減聯合香砂養胃丸治療脾胃虛寒型CAG可改善炎癥狀態,療效較好,安全性高,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