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玉琴 李文江 蔣麗珠 魏鵬飛
昆明市官渡區人民醫院,云南 昆明 650200
蛇串瘡相當于現代醫學的“帶狀皰疹”,是一種以成簇水皰沿身體一側呈帶狀分布,且伴有不同程度疼痛為特征的常見皮膚病[1],《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云:“纏腰火丹,此證俗名稱蛇串瘡……”[2]。本病的發病原因,西醫認為是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其具有嗜神經和皮膚特性,初次感染表現為水痘,以后病毒可長期潛伏在脊髓后根神經節,免疫功能減弱可誘發該病毒再度活動,發為帶狀皰疹,其皮損常表現為成簇的丘皰疹、水皰等,皮損范圍一般不過正中線,絕大部分患者常伴隨劇烈的疼痛及燒灼感,病程一般為2~4周,部分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后遺神經痛,可持續數月至數年不等[3]?,F代醫學在該病的治療上以常規療法為主,但西藥使用范圍有限,且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良反應,中西醫結合治療蛇串瘡已日漸成為臨床治療的新趨勢,既能有效縮短病程、緩解癥狀、減少后遺神經痛的發生,又能降低不良反應,安全可靠[4]。本研究以64例蛇串瘡患者作為研究對象,觀察西醫常規療法的基礎上聯合益氣活血解毒湯治療蛇串瘡的臨床療效,現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全部病例均來源于昆明市官渡區人民醫院2017年10月1日至2018年6月1日確診為氣虛血瘀型蛇串瘡的門診及住院病人。將64例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及對照組各32例。其中治療組男15例,女17例,年齡在37~70歲之間,平均年齡(51.88±9.17)歲;病程在3~60 d,平均病程(10.21±10.96)d;對照組男14例,女18例,年齡在34~65歲之間,平均年齡(49.34±10.49)歲;病程在2~62 d,平均病程(10.50±12.38)d。兩組在性別、年齡、病程分布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①符合蛇串瘡西醫診斷標準(參照《皮膚性病學》[5])及中醫癥候診斷標準(參照《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6]);②年齡在18~85歲之間,無其他嚴重并發癥;③病人已知情同意,并已簽署了知情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 ①皮膚潰爛的糖尿病患者及有免疫缺陷性疾病的患者;②已接受相關治療且可能影響效應觀測指標的患者;③伴有可能影響本研究效應指標觀測、判斷的其他生理或病理狀況的患者;④合并了嚴重疾病(如心、腦、血管、肝、腎、內分泌和造血系統方面的嚴重疾病)的患者;⑤特殊人群(如孕婦、高齡、精神病、過敏體質、疤痕體質的患者)。
1.4 剔除和脫落標準 ①未按醫囑服藥或提供臨床研究的資料不全,從而影響臨床療效判斷和(或)安全性評價的患者;②受試者發生嚴重的不良事件,或特殊情況不宜繼續接受試驗,或自行退出者;③無法隨訪的患者。
1.5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注射用阿昔洛韋(國藥準字:H42020665,湖北潛江制藥股份有限公司) 0.5 g靜滴抗病毒,甲鈷胺膠囊(國藥準字:H20052325,揚子江南京海陵制藥)0.5 mg 3次/d口服營養神經,阿昔洛韋乳膏3%(國藥準字:H 50020918,重慶科瑞制藥)外擦抗病毒,布洛芬緩釋膠囊(國藥準字:H 20093835,常州四藥制藥有限公司)0.3 g 2次/d口服止痛;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益氣活血解毒湯進行治療,方藥組成:黃芪30 g,白術15 g,防風15 g,丹參15 g,瓜蔞殼15 g,紅花10 g,乳香15 g,沒藥15 g,當歸15 g,赤芍15 g,黃柏10 g,炙甘草10 g。疼痛劇烈者加土鱉蟲10 g;怕冷、便溏者加肉桂15 g,干姜20 g;口干欲冷飲、咽痛、尿赤者加虎杖10 g。上述中藥采用溫水煎服,200 mL/次,3次/d。兩組療程均為10 d。
1.6 療效評價 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6]中的療效標準。痊愈:疼痛、皮損等臨床癥狀消失,療效指數≥95%;顯效:疼痛、皮損等臨床癥狀明顯減輕,70%≤療效指數<95%;有效:疼痛、皮損等臨床癥狀減輕,30%≤療效指數<70%;無效:疼痛、皮損等臨床癥狀未減輕甚或加重,療效指數<30%。其中,療效指數=(治療前指數-治療后指數)/治療前指數×100%??傆行?(痊愈例數+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2.1 兩組療效比較 治療組總有效率93.75%,對照組總有效率78.13%,兩組總有效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西醫抗病毒、止痛、營養神經的基礎上配合益氣活血解毒湯治療帶狀皰疹療效優于對照組療效。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 (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2.2 兩組治療前后臨床癥狀總積分比較 兩組治療前后臨床癥狀總積分對比,有顯著性差異(P<0.05),提示兩種治療方案均能明顯改善兩組患者的臨床癥狀;治療后兩組臨床癥狀總積分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西醫常規療法的基礎上配合益氣活血解毒湯治療蛇串瘡在改善臨床癥狀方面優于對照組。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證候總積分比較 (分,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2.3 不良反應情況 治療組患者用藥期間,未出現不良反應。對照組治療前期部分患者出現短暫性的惡心,連續治療3 d后消失。兩組患者治療后血尿常規、肝腎功能等安全性指標無明顯異常。提示兩組藥物在治療蛇串瘡方面安全可靠。
蛇串瘡是皮膚科常見病、多發病,因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潛伏神經,致神經發炎甚至壞死,大多患者有明顯的疼痛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西醫常規用阿昔洛韋、伐昔洛韋、更昔洛韋等抗病毒藥物抗病毒,甲鈷胺營養神經,輔以止痛藥止痛對癥治療,但單純運用西醫常規治療,對縮短病程無明顯改善,且對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亦無更為有效的治療方法[7-9]。因此,探尋一種安全高效的治療手段尤為重要,而中西醫結合治療本病,無論在緩解癥狀、縮短病程以及預防后遺神經痛等方面,均優于單獨西醫常規治療[10],故正日益受到眾多學者的熱切關注。中醫認為,外感疫毒是該病的病因,其病位主要責之肝脾腎三臟,年老體弱者好發,《黃帝內經》曰:“正氣內存,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發病者臨床多為腎氣不足,疫毒趁機侵襲,阻遏氣機,肝失疏泄,脾失健運,氣血搏結于內,使得濕熱內蘊,瘀血郁結,發于肌膚腠理。
益氣活血解毒湯方中重用黃芪補中益氣、升陽固表為君。白術甘溫益氣、補益脾胃,炙甘草和中緩急止痛為臣。紅花、丹參活血化瘀;當歸補血活血止痛;乳香、沒藥行氣活血止痛共為佐。瓜蔞殼利氣寬胸、消瘡散結;黃柏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祛火消瘡;防風祛風解表,勝濕止痛;赤芍行瘀止痛、涼血消腫,四藥為使。全方共奏益氣活血解毒,行氣止痛之功,補虛而不忘祛邪,達標本兼顧之效。本次研究提示在西醫常規療法的基礎上聯合中醫藥治療蛇串瘡,臨床獲效更佳,但本次樣本量較小,今后還需大樣本臨床應用研究的進一步深入和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