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老齡化問題嚴重的日本,各類保健品層出不窮,有的剛出來時比較受追捧,但很快就會被其他新產品代替。2017年,日本健康食品和保健藥品的市場銷售額同2016年相比增幅只有2.8%,為9131億日元(1日元約合0.06元人民幣)。由于日本民眾消費時日益變得理性,保健類產品已不容易引起“爆買”現象。
日本人很重視健康。近來,一些緩解眼睛疲勞和身體疲勞的輔助保健品比較受日本人歡迎?!董h球時報》記者常常看見一些日本上班族,在車站自動販賣機上買一瓶,然后一飲而盡。
日本內閣府消費委員會公布的調查結果顯示,現在日本50歲以上人口中,約30%的人會選擇吃保健品。但在日本健康類電視節目中,談得最多的還是天然食品。有的節目會跟蹤長壽老人,講述他們的生活習慣和日常飲食,有的請名醫介紹食材的效用和最佳吃法,有的介紹食品的最新科學研究成果。去年4月,日本《現代周刊》刊登一篇題為“不要上當受騙!那些吃了也無效的保健品一覽表”的文章,其中就有最受老年人追捧的一種氨基葡萄糖。該產品主要由廠家做電視廣告推銷,據稱有止痛、治療骨關節變形以及“吃了走路輕松”等效果。該產品的電視廣告采用“洗腦式播放”,一天數次,廣告詞朗朗上口,甚至小孩子都喜歡模仿。但《現代周刊》認為,這款氨基葡萄糖產品夸大其詞,并提醒消費者“不通過檢查就亂補充維生素反而有增加癌變的可能,縮短壽命”。報道還援引法政大學教授左卷鍵男的研究成果,提出在日本早期上市的綠球藻類保健品夸大“防癌”效果,因為通過動物試驗并未得出相關的科學數據,相反如果攝入量太多,還會引起肝功能障礙。
日本媒體經常提醒消費者:保健品不是越貴、越天然就越好,只能說也許貴的和天然成分含量高的相對安全一些。有的還提到,保健品的成本一般都在定價的10%以下,廠家會拿出大量宣傳費,去夸大效用,提高售價。日本國立健康營養研究所網站羅列出每日所需各種營養成分的攝入量,以此提醒消費者不要亂買亂吃保健品。
相比媒體的引導,日本商家也相對“自律”。《環球時報》記者在東京一家藥妝店的松本清品牌區看到,各類保健品擺滿兩個柜臺,包裝上寫著酵素類、膠原蛋白類、清汁類、納豆菌類等字眼。品牌區的藥劑師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保健藥物很多,關鍵是要選擇適合自己的。我們店里每種藥物都不會大批進貨,如果有顧客想多買,最好提前告訴我們備貨。”另外,他還提醒記者:“如果你身體不缺什么,就盡量不要吃保健品。”記者咨詢防止體內黑色素沉著的保健品,他推薦的居然是最廉價的一種,并解釋說:“貴的只是因為一天服用兩次,成分完全和一天服用3次的相同。同樣的量,價格會差出上千日元。”
絕大多數日本保健品企業的自律也與日本相對嚴格的管理有關。日本厚生勞動省對保健類產品的審批嚴格,所以商家必須要明確告知消費者。在藥妝店一瓶售價為3000多日元的蜂王漿說明書上明確寫著:“本品并非經過消費者廳長官個別審查的產品。過多攝取本品不會治愈疾病,也不會增進健康,請遵守每日的正常攝取量。”▲
環球時報2019-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