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郭艷
【關鍵詞】腎活檢術,護理,并發癥
腎穿刺活檢術是腎穿刺活體組織檢查法的簡稱。該項檢查方法是當下臨床診斷腎臟疾病,特別是腎小球疾病的主要方法之一,是腎臟疾病臨床診斷的“金標準”。但是因為該項技術是典型的侵入性操作,外加患者對其認知水平偏低、對疾病預后充滿過度顧慮,術后可能出現一系列的并發癥,均會影響成功率。2015年至2017年我科已成功進行了10例B超導向下腎穿刺活檢術,本文結合臨床實踐對相關護理措施做出如下報道。
1.1患兒資料 住院患者10例,男6例,女4例,年齡6~10歲,平均7歲。腎活檢前臨床診斷為慢性腎小球腎炎2例,腎病綜合征4例,系統性紅斑狼瘡性腎炎1例,不明原因的蛋白尿、血尿3例。
1.2方法 B超引導下取右腎下極為穿刺點,tru-cut全自動活檢槍進針一次,取得一條滿意腎組織分別送免疫熒光、光鏡和電鏡檢查。
Koldi等認為,腎穿刺活檢的術前、術中及術后的護理配合,能夠保證腎穿刺活檢的成功以及減少并發癥,特別是通過集中教育及病友交流更能夠減少術前患者的焦慮,配合術中的操作,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2.1術前護理
2.1.1心理護理:由于患兒家屬對此項檢查沒有足夠的了解,普遍存在緊張恐懼心理。術前心理護理主要是疏導教育、向患兒家屬介紹腎臟的生理結構以及腎穿的目的、利弊,了解腎穿的操作方法,以消除緊張恐懼心理,緩解心理壓力,得到患兒家屬的理解配合。
2.1.2患兒準備:做好患兒的術前各項準備工作,詳細詢問患兒家屬,家族有無出血性疾病,觀察患兒神志及精神狀態和一般情況,并落實各項常規檢查。
2.2術后護理
2.2.1一般護理:密切觀察患兒病情,給予相關護理。1)腎活檢方法實施后,醫護人員對傷口按壓10~15分鐘后,用平車運送回病房中。2)密切監測生命體征,通常每隔30分鐘測量1次,經8次測量后若患者血壓無明顯波動可停止測量,但若其血壓變化幅度較大,則需持續測量直至恢復平穩,同時給予相關治療。3)讓患者在病床上靜臥休息20小時后,如果患兒病情相對平穩、未出現血尿情況,則可允許其在患者或醫護人員監護下下床活動。4)術后囑咐患兒家屬多給患兒飲水,以加速部分凝血塊的排出,并獲取尿液樣本進行常規檢查。5)臥床時,盡量讓患兒處于安靜狀態,少改變體位,以免誘發傷口出血,并嚴格觀察患兒傷口是否出現滲血情況,保持傷口周邊干燥、清潔。6)應密切觀察病人生命體征的變化,詢問有無不適主訴,發現異常及時處理。7)復查泌尿系統彩超、尿常規、血常規、24小時尿蛋白等相關檢查作為實施護理措施的標準。
2.2.2并發癥的護理:1)血尿。顯微鏡檢查結果提示大概有60%~80%的患者有血尿癥狀,部分患兒可目測到有血尿產生。活檢后,需嚴格要求患兒靜臥,給予患兒飲用大量溫水,嚴格觀察尿液顏色。2)腎周圍血腫。腎活檢后24小時內患兒應嚴格臥床制動,如果患兒不能接受絕對臥床休息,醫護人員應及時向患兒講述檢查后絕對臥床的必要性,提升患兒家屬對各項治療工作的配合度。3)腰痛及腰部不適。腎活檢術后需要臥床,這使患而背部肌肉產生酸脹感及下肢麻木感,故術后適當減少制動時間,使患兒采取舒適自由的姿態,改變臥床姿勢,可以緩解患兒術后腰背酸痛,下肢麻木等癥狀。同時,可以通過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腰背部及下肢的按摩,通常在7天內可減輕甚至消除。大多數患兒在口服止疼藥物后癥狀可有所改善。4)腹痛、腹脹因為活檢術后住院期間生活、飲食方式均有所改變,外加腹帶壓迫作用、患兒飲水量增加時候易出現腹脹癥狀,通常不必予以相關處理,但針對腹脹、腹痛癥狀嚴重者,可遵醫囑予以適量乳酶生、解痙藥等,以改善癥狀。5)發熱。該類癥狀多出現在伴有腎周圍血腫者,通常是中等度發熱,醫護人員積酌情予以物理療法、藥物治療等。
參與本次研究的患兒均完成腎穿刺活檢術治療,術后患兒出現并發癥為0例,并發癥發生率為0,患兒住院時間為7~17天,平均(12.3±3.0)天。
通過腎穿刺活檢術,能協助臨床醫生獲得腎臟病變相關信息,對腎臟疾病明確診斷、治療方案的編制與病情該喊狀況判斷均有指導作用指導。因此腎穿刺活檢術越來越被醫生和患者所接受。由于實施腎穿刺檢查的患者本身就有腎臟疾病,而腎穿刺屬于有創檢查操作,可出現如出血、感染等并發癥,患者和家屬會有所顧慮。為此,護理人員應該和患者做好有效的溝通,征得患兒家屬的全面支持與配合。加強活檢術后護理干預,以降低各類并發癥發生的風險率,使患兒術后快速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