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琴
【摘 要】近幾年,非物質文化遺產逐漸走進人們的視野,大家在追尋物質生活的同時漸漸提高了對精神世界起重要作用的非物質文化的重視。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家族成員數量的不斷遞增,對其的保護措施被重新提上議案。其中對占有重要比重的民歌的保護引起人們的注意,特別是左權“開花調”成功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后,該如何去保護民歌、傳承民歌、發揚民歌成為重要任務。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民歌;保護方式
中圖分類號:J642.2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35-0041-02
晉西北充斥著濃濃的民歌氣息,這是片被黃土覆蓋,養育千千萬萬代質樸人民的土地。那傳唱了無數代的民歌就是其悠久歷史文化傳承的載體,因此,對于民歌文化的研究、開拓、傳承與發揚,成為數十年來我國藝術領域重要的目標。
20世紀60年代,許多音樂領域的著名專家已經開始著手對晉西北民歌進行采集,并出版了《陜北民歌專集》等著作。從以陜北民歌為主體進行改編創作的各種膾炙人口的歌曲流傳于大江南北,到90年代初,左權被定為民歌采集地,再到其被選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不難看出,山西民歌文化源遠流長,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是非物質文化中的瑰寶,必須得到足夠的傳承與保護。
一、左權“開花調”生態環境的歷史變遷
(一)研究生態環境的必要性。我們所說的非物質文化就是一種言傳身教的、由傳承人親自傳授的一種承載了當地歷史底蘊的文化形式。可見,非物質文化的生存條件在于能否有傳承者,換言之,就是它的存在寄托于人文環境,并借助人文環境來進行不斷創造與發展。而“環境”一詞,它所包含的概念是籠統的、龐大的,從大致上講,它是由當地的人文歷史、社會背景、經濟狀態、自然因素共同作用并糅合而成的一個生態系統。所以,展開對民歌保護模式的分析,首先就是要加大對當地民歌所處的生態環境的研究力度。
(二)生態環境對左權“開花調”保護的局限性。從歷史的眼光來看,該地區經濟落后,生態環境惡劣,人民生活貧苦。但正是這種需要人們團結一致去奮斗的環境,造就了一群滿腔熱血、性情淳樸、勤勞善良的人們,而從他們口中唱出的歌曲雖不含任何現代化元素,但撲面而來的,觸發人靈魂深處的調子成就了地方特色。左權“開花調”極大地彰顯了生命力,是當地人們對生活的一種贊頌或宣泄。這種以民歌為載體的重要文化卻面臨著逐漸消亡的風險,原因復雜又簡單,隨著社會的進步,信息交流的迅速發展,人們已經無法保存當地的文化環境。具體體現在外來文化的入侵,以及自身文化的雜化升級等。
(三)人文環境對左權“開花調”保護的局限性。人們對民歌的不了解和不理解所帶來的傳播抵制行為造成了民歌文化的生存威脅。近年來,流行音樂、電子音樂的崛起,以及國外音樂的大量引進,很大程度降低了民歌聽眾的比例,這將意味著民歌文化的影響力日漸降低。另外,外來文化多多少少對當地文化產生影響,繼承人的缺失也是一個重要的問題。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已經沒有耐心和時間去欣賞民歌文化,即使有心去傳承民歌文化,但考慮到生活壓力,也不得不放棄。
由此看來,當務之急,是保護當地的文化環境。小區域實行具體措施來進行物質和政策保護,大環境下努力倡導文化傳播,使之形成一種文化氛圍,讓人們真正認識到民歌文化的魅力,又可以在沒有生活壓力的情況下為非物質文化的傳承做出貢獻,從而加速文化生態模式的形成。
二、左權“開花調”的傳承方式變遷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非物質性既體現了其重要性、特殊性,又體現了其脆弱性。當我們決定去保護文化時,就應該意識到“傳承”的重要性。非物質文化的存在形式在于傳承人的歷代相傳,生長形式在于傳承過程中不斷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只有將這種傳承延續下去,并加以維護和完善,才能使像左權“開花調”這種文化瑰寶永遠流傳后世。
(一)民歌傳承的分類。民歌的傳承可分為兩大類——家族繼承和社會傳播。家族傳承是指在家庭內部成員之間進行傳授。在左權村,幾乎都是父子、父女等進行演唱,其歌唱感情也因此更加濃郁。因為是自家代代相傳,因此時間久了,每家特色也很明顯,使民歌文化最大程度保證了原創性和人民性。這種傳承方式實現了父子孫代代相傳,只要家族在,文化就會得到發展和傳播。另外一種方式就是社會傳播,例如大到佳節慶典時在民間舉辦的大型演出,小到師徒傳授等,通過借助節日來歌唱家鄉、國家,使聽者觸景生情,大大提高了傳播率。這種方式彌補了家族繼承所帶來的文化壟斷和交流阻礙,使對民歌感興趣的、想傳承的人得到學習的機會,大大提高了民歌文化的生命力。
(二)民歌文化的保護措施。目前傳承人數量減少的趨勢愈發明顯,這將嚴重威脅到民歌文化的生命。所以,對民歌文化進行保護,首先就要保護好文化的傳承載體。在左權村,那些繼承了祖輩們文化財產的老人就是我們首先應該保護的對象。我們不僅應在經濟上、在生活上施以援手,提供溫情的關懷,還應鼓勵支持他們去傳授文化,大力支持他們進行文化演出,使文化變成一泉活水,源遠流長。與現代音樂不同,這種天然的語言藝術具有更高的價值,也因此失去了大量傳播的能力。在完善民歌傳承體系、保護傳承人的同時,還應加大民歌實體傳播能力。在保護文化源泉的同時,還應呼吁廣大群眾去欣賞民歌文化,在青少年人群中加強對民歌藝術的理解,進而鼓勵他們去學習、繼承、發揚傳統文化,使之得以延續。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視野下的民歌保護
我們應當把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措施理解為在不影響其傳播性的同時,使用科學手段對文化加以改造和控制,在我們的期望下形成一種天然的生態保護模式。針對不同的文化特征和其所處的地理、人文等因素制定切合實際的保護方案,為人們提供一個可以參考的理論依據。
(一)局部保護和整體保護措施。左權所處的地理環境比較特殊,受當今文化潮流的影響比較大,因此實行保護措施已迫在眉睫。保護方式具體可分為兩種,即局部保護和整體保護。從局部來看,根據左權當地民歌文化的具體分布,可小范圍實現區域保護。比如建立民歌文化村,小范圍進行經濟幫助、文化交流和培養,從而形成一個具有代表性的民歌群體,以便更好地帶動周圍區域的民歌文化的發展。對于整體保護而言,就是要關注對文化所處的大環境的培養,對民歌文化氣氛的營造和在社會上進行宣傳,在大的方向上做到“保護、培養、發展、弘揚”。
(二)絕對保護措施。在當地學校的音樂教學上加大當地民歌文化占有比例,通過課堂上的講演及課后的熏陶,達到對學生民歌文化的培養的目的。絕對保護措施具體表現在可以通過出版關于民歌書籍、報刊、記錄片等來總結歸納民歌文化,使之能永遠保存下來。
四、結語
民歌作為一種人文精神表達的載體,是當地人民對生活的歌頌,是藝術家們向往的原生態文化,是我國非物質文化的重要組成之一。卻因為諸多不可控因素,導致了文化的流失與變質,這對藝術界來說將是一個重大損失。民歌文化的繼承,保護將是目前我們應該具體關注的問題,對像左權“開花調”這類文化瑰寶來說,對其的保護與傳承是人們精神生活得以提高的必要條件。
參考文獻:
[1]飛龍.國外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現狀[J].2005,(6):23.
[2]楊長海.合同方法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理論經驗及對我國啟示[J].政法學刊,2016,(8):35-40.
[3]金昱彤.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整體觀[J].探索,2013,(01):103-104.
[4]劉明閣.論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和利用[J].江漢論壇,2012,(10):67.
[5]曲凌雁.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歷史文化名城活性[J].城市發展研究,2007,(01):4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