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繼娜
摘 要:學科整合是社會發展的需要,是學生成長的需要。未來的社會,學生獲取的知識是綜合性的,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淡化學科之間的界限,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的需求,就某知識點實現學科之間的滲透,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效果。
關鍵詞:新課程;學科;整合
學科整合是適應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它淡化了過去嚴格的學科界限,以所授某一單一學科的知識點為載體,把其他學科具有共同點的知識綜合起來,滲透到課堂教學中的一種教學模式,這種全新的教學模式是對教材宏觀把握,對教材體系完全透徹解讀的結果,是對傳統各自為陣課堂教學的革新,使課堂教學結構多樣化,課堂教學形式開放化,這樣學生利用學科知識間的彼此關聯和相互作用,在開放的學習環境中,能夠多渠道地獲得知識,并將所學的知識運用于綜合實踐中,提高學習的效率和效果。下面筆者結合課題《新課程背景下學科整合的研究》,就當前學科教學中學科整合的現狀及學科整合的策略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學科整合的現狀
筆者對我校26個教學班做教師和學生調查問卷,就調查數據分析來看,大多數班級學科仍然閉門造車,各自為陣,仍然是局限于單一學科內的課堂教學模式。有部分學科雖然在教學的時候滲透了其他學科的知識,仍然是蜻蜓點水,掠過而已。這樣忽視了知識間的彼此聯系,相互作用的教學模式嚴重制約了課程改革的推進,造成了學生知識面狹窄,思維僵化,制約了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因此,改變傳統各自為陣的教學模式是勢在必行的。
二、學科整合的策略
學科的整合包括單一學科內的縱向整合、多學科間的橫向整合以及縱橫兼顧的全學科的整體設計等方面。學科整合是一個多元化的教學設計,對教師的教學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戰。首先要求教師具有先進的教學理念和自主創新的能力。長期以來,教師受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的拘束,因此要打破教材教學內容對自己的桎梏,創造性地使用教學觀念,要做到以下幾點:(1)通覽各學段的所有學科的教材,熟悉各學科的知識體系結構,挖掘出各學科知識內在的共同特點、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在進行教學設計的時候才能充分地開發和利用,使其成為教學內容滲透的基礎條件。(2)教師有整合教材的能力。學科有其自身的邏輯體系和結構特點,具有邏輯性和系統性,不同的學科之間進行整合,不是完全破壞單一學科的知識體系,而是對知識體系進行補充、完善和更新,這樣既要保證單一學科之間的系統性,還要整合不同學科之間的相關知識內容,就要求教師只有以先進的教學理念、豐富的教學經驗和高超的課堂駕馭能力為支撐,才能合理有效地整合教學資源。
(一)學科內的縱向整合
現有的教材體系其知識體系的呈現是螺旋狀的,以“三維目標”為主線貫穿于教學的始終,以主題單元為教材的呈現方式。如語文教材中的主體課文和口語交際,以及習作教學都存在必然的聯系:主體課文為口語交際提供了素材,口語交際又為習作提供了寫作的平臺。如果在教學時抓住三者之間互相影響的關系,以語文中的綜合實踐活動為載體進行整合教材內容,在教學實踐中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創新意識和創造精神,同時也可以使課堂教學實現高效化,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語文能力。
(二)學科間的橫向整合
眾所周知,不同的學科之間有著某些共同的特點,其知識點是彼此聯系,相互作用、發展的。這樣我們在從事教學實踐時以某一學科為主體,把其他學科內容滲透其中,這樣多元化的教學設計方式打破了傳統的以單一學科為主,一刀切的設計模式,使封閉的課堂實現了開放化。例如信息技術學科和其他各門科目的有效整合。信息技術利用其直觀、形象的操作演示,調動多種感官的參與,不僅調動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使其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而且在突破教學的重難點方面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往往使抽象的問題具體化。再如社會、音樂、繪畫學科的互相滲透。在學習《西雙版納》一課時,課文的內容主要是關于西雙版納的地理位置、風土人情等方面的知識,上課時,教師通過多種方式讓學生了解了西雙版納是一個物產豐富,美麗富饒而又充滿神秘的地方,然后讓學生通過音樂的渲染手段學習傣族的孔雀舞,體會西雙版納的風土人情,再讓學生通過繪畫的手段把神秘的西雙版納表現出來。這樣的教學設計,整合了社會、音樂、美術學科,讓各學科的學習內容重疊、交叉、技能互補,既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的內在規律,也符合課程改革的精神,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激發了學生的身心潛力,促使學生的人格和諧發展,體現了素質教育的新思想。再如社會課和語文課程的有效滲透整合。在教學社會課關于八國聯軍進北京火燒圓明園這一內容時,我和語文課本上的《圓明園的毀滅》進行了有效整合,利用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將課堂設立在了圖書館之內,以便學生查閱資料。在語文課本中學生了解到了圓明園是中國燦爛文化的縮影:其建筑規模宏大、營造技藝杰出、建筑景群精美,因其豐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內涵而享譽于世,被譽為“一切造園藝術的典范”和“萬園之園”。圓明園中既有宮廷建筑的雍容華貴,又有江南水鄉園林的委婉多姿,同時又吸取了歐洲的園林建筑形式,把不同風格的園林建筑融為一體,在整體布局上使人感到和諧完美。可謂“雖由人做,宛自天開”。然而就是這樣一個萬園之園的圓明園被侵略者不僅搶奪了珍貴的歷史文物,而且毫不留情地把它化成了灰燼。這樣學生在理解語文的基礎上就輕而易舉地解決了社會課上的知識點,而且培養了學生查閱資料的能力,養成了探究知識的能力。
(三)學科與教學資源的有效整合
生活處處皆學問,知識的學習無時不有,無處不在。因此,我們在教學時應該整合教學資源,利用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為平臺,對身邊一切教學資源進行科學的分析、歸納總結,和所教學課進行有效的整合。
1.整合學校課程資源
豐富的校園生活中每天都發生著許多有趣的故事,而這些事件和現象就是一種語文習作寶貴的教學資源。以兒童生活化的素材為依托進行教學實踐活動,就會喚醒學生積累的豐富的生活經驗,激發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使他們能夠積極主動地投入自主學習中,形成自主探究知識的能力。其次,一所學校的校園環境建設,以及飽含文化底蘊的校園文化建設都是需要我們挖掘和利用的資源。
2.整合社會生活資源
走進神奇的大自然,走進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中,我們既可以選擇魅力無比的大自然,又可以選擇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具有一定現實意義的社會問題作為教學資源。這些人們普遍關注的,津津樂道的社會化的問題,往往是最能激發學生興趣的問題,充分地利用生活化的素材作為課程資源進行課堂教學實踐活動,一定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比如,“新農村建設”“綠色食品”“精準扶貧”等都是當前如火如荼搞的民生工程,這些耳熟能詳、觸手可及的熱點問題都是求之不得的豐富的生活資源。
3.整合家庭生活資源
豐富的農村家庭生活中的養殖、種植各種活動等都蘊含著許多語文、數學知識,都是可以開發和利用的資源。
三、學科整合過程中注意的問題
1.學科整合是一種課堂教學策略,也是一種課堂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不可能是一種固定的方式,而是一個開放的、多元化的學科教學設計。因此,掌握這種教學模式對教師的專業水平是一個最大的挑戰,它不僅要求掌握所有學科的課程標準,對所有年級的教材進行系統的解讀,明確各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熟悉各種教材資源的呈現方式,而且還要求教師有自主創新的教學理念,教師要沖破現行教材體系的束縛,挑戰多學科知識呈現的方式和方法。
2.教師具備整合教材的能力。我們都知道,每一門學科都有學科知識的邏輯性和系統性,將不同的學科整合在一起就要注意這些課程的共同點,以其中的某一門課程為核心,其他學科作為有效的教學資源的補充,不能平分角色,更不能面面俱到,蜻蜓點水,只停留在問題的表面,所以在整合的過程中要做到主次分明。
3.該活動要以語文課程的綜合實踐活動為平臺,力所能及地為學生提供各種學習資源,特別是生活化的學習資源,不僅能喚醒學生沉睡的潛能,而且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用飽滿的熱情投身自主學習中,自主地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
總之,課程的整合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特別是小學階段,要以綜合性課程為主,要充分遵循小學生思維發展的規律性,轉變傳統以單學科為主、各自為營的封閉的教學方式,打造多元化的、開放性的課堂教學結構,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高學生的綜合水平。
參考文獻:
[1]宋運來.什么是最有效的教學[M].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05.
[2]韓曉芳.淺議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整合[J].甘肅教育,2019(7).
[3]金輝.多媒體教學手段的優勢[J].黑河教育,2019(7).
[4]歐陽琪.“巧藝”課程的設計與實施[J].中國教師,2019(7).
注:本論文系甘肅省白銀市“十三五”規劃課題《新課程背景下學科整合研究》(BY[2019]G017)研究成果。
編輯 王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