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圣雅

【摘要】 目的 觀察分析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治療高齡不穩定股骨粗隆間骨折的臨床效果。方法 86例高齡不穩定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 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各43例。對照組接受動力髖螺釘內固定治療, 觀察組接受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觀察比較兩組手術相關指標及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 觀察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下地負重時間、下地行走時間分別為(94.02±10.23)min、(351.23±111.02)ml、(7.49±2.46)d、(14.82±2.23)d, 均顯著優于對照組的(121.12±23.02)min、(421.42±116.42)ml、(46.52±14.23)d、(75.42±7.36)d,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6.98%, 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3.26%,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高齡不穩定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行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治療, 不僅可以縮短手術時間、減少術中出血量, 還可降低并發癥發生率,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 不穩定股骨粗隆間骨折;人工髖關節置換術;高齡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35.037
股骨粗隆間骨折在臨床骨科疾病中具有較高的發生率, 尤其好發于>75歲高齡人群。導致其發生的因素較多, 最為常見的是跌倒摔傷及交通事故傷, 且由于老年人群本身容易存在骨質疏松等情況, 跌倒及碰撞時, 便極易發生股骨粗隆間骨折[1]。粗隆部位血運豐富, 發生骨折后雖然容易愈合, 但是也容易發生髖內翻等現象, 因此, 需要盡早的選擇正確方式進行治療[2]。基于上述情況, 本文就本院收治的86例高齡不穩定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開展研究, 分析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的治療效果, 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9月~2019年2月于本院治療的86例高齡不穩定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 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每組43例。對照組中男25例, 女18例;年齡71~83歲, 平均年齡(76.85±2.03)歲;車禍傷、行走跌傷、騎車摔傷分別為15、22、6例。觀察組中男26例, 女17例;年齡70~84歲, 平均年齡(76.84±2.05)歲;車禍傷、行走跌傷、騎車摔傷分別為16、23、4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納入及排除標準 ①納入標準:對本次研究知情, 自愿簽署同意書者;不伴有惡性腫瘤疾病者;不伴有肝、腎等重要疾病者。②排除標準:伴有陳舊性骨折者;伴有多發性骨折者;伴有精神疾病者。
1. 3 方法
1. 3. 1 對照組 接受動力髖螺釘內固定治療。主要內容包括:保持仰臥位, 行全身麻醉, 將患側肢體墊高約30°, 在髖關節外側行直切口, 充分暴露股骨上段, 在手術過程中行牽拉復位, 并借助克氏針進行固定, 于股骨大粗隆下方約5 cm放置導針定位器, 并放入導針, 在C型臂機幫助下對導針具體情況進行觀察, 然后于股骨頸位置滑動螺釘, 在股骨外側使用套筒鋼板固定, 接著行常規引流與切口縫合。
1. 3. 2 觀察組 接受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治療。主要內容包括:保持健側臥位, 行全身麻醉, 鈍性分離臀大肌, 切斷外旋肌群, 十字形狀將后關節囊切開, 充分暴露骨折及股骨頸位置, 恢復股骨小粗隆上端形狀, 截骨位置在同股骨小粗隆距離約1.5 cm位置, 幫助恢復股骨粗隆解剖結構, 固定骨塊使用鋼絲, 使用髓腔銼幫助擴髓, 接著注入骨水泥, 固定假體柄、雙動頭, 接著行髖關節復位, 觀察關節活動度、假體對位、雙下肢等情況, 無誤則可行引流與切口縫合。
1. 4 觀察指標 對比分析兩組手術相關指標及并發癥發生情況。手術相關指標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下地負重時間及下地行走時間。并發癥包括肺部感染、泌尿感染、壓瘡、移位。
1. 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 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觀察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下地負重時間、下地行走時間分別為(94.02±10.23)min、(351.23±111.02)ml、(7.49±2.46)d、(14.82±2.23)d, 均顯著優于對照組的(121.12±23.02)min、(421.42±116.42)ml、(46.52±14.23)d、(75.42±7.36)d,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6.98%, 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3.26%,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股骨粗隆間骨折屬于髖部骨折, 在骨科中具有較高發生率, 如果選擇保守方式進行治療, 很容易出現髖內翻、肢體短縮畸形等, 此外, 還可能引發肌肉萎縮等并發癥, 具有較高的致殘率[3]。
本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下地負重時間、下地行走時間分別為(94.02±10.23)min、(351.23±111.02)ml、(7.49±2.46)d、(14.82±2.23)d, 均顯著優于對照組的(121.12±23.02)min、(421.42±116.42)ml、(46.52±14.23)d、(75.42±7.36)d,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6.98%, 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3.26%,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對高齡不穩定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行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治療后可獲得令人滿意的療效。動力髖螺釘內固定方式主要是借助套筒側鋼板及拉力螺釘方式固定股骨頭頸及股骨干, 不僅具有滑動性能, 還具有加壓性能。對于骨質疏松患者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但治療后骨折位置容易發生局部塌陷、畸形、髖內翻等不良現象, 不僅增加治療時間, 還會影響預后[4]。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是近年來在臨床中應用較為普遍的一種方式, 能夠重建股距, 有效增加股骨頸、股骨干兩者之間的承受能力, 因此, 術后患者能夠盡早下床活動, 承重恢復速度也較快, 且術后不會發生較多并發癥, 且能加快髖關節功能恢復速度, 進而促進康復, 并改善預后[5-8]。
綜上所述, 對高齡不穩定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行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治療, 不僅可以縮短手術時間、減少術中出血量, 還可降低并發癥發生率,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陳永輝.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治療高齡不穩定股骨粗隆間骨折臨床療效觀察. 中國臨床醫生雜志, 2017, 45(4):61-62.
[2] 向亮, 張衛, 賀洪輝, 等. 骨水泥重建股骨距在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治療高齡不穩定股骨粗隆間骨折中的應用. 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 2017, 32(8):840-842.
[3] 萬永剛, 劉旭東.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治療高齡股骨粗隆間骨折的療效觀察. 中國現代醫生, 2017, 55(33):60-62.
[4] 郭甲瑞, 余進偉, 陳旭. 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合并股骨頭壞死的療效觀察. 中國臨床新醫學, 2017, 10(3):223-225.
[5] 王鵬程, 姜強, 玉蘇甫·阿不都熱合曼, 等. 人工股骨頭置換術與PFN內固定治療高齡不穩定型股骨粗隆間骨折的療效探討. 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 2017, 4(24):73-74.
[6] 楊盛強, 張營, 余江, 等. 國產Wagner假體行人工股骨頭置換治療高齡股骨粗隆間不穩定型骨折臨床觀察. 臨床合理用藥雜志, 12(13):153-154.
[7] 周保軍.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老年股骨粗隆不穩定骨折效果觀察. 中國傷殘醫學, 2015(9):42-43.
[8] 黃以祥. 高齡股骨粗隆部骨折人工關節置換術的手術研究. 醫藥前言, 2016, 6(19):87-88.
[收稿日期:2019-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