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丹

【摘要】 目的 分析血液檢驗標本出現的誤差的主要原因, 并且提出有效的解決對策。方法 4290例血液檢驗標本, 分析其中100例血液標本出現誤差的原因。結果 經過對100例標本進行探究, 標本采集和送檢這兩個環節是最容易出現差, 其中采集方面的原因在于血液標本量不足、血液標本出現凝塊、出現乳糜血、出現標本溶血, 所占比分別為11.00%、15.00%、12.00%、14.00%。送檢環節出現誤差的原因在于運送溫度不符合要求、運送過程過于震蕩、標本與交接單不符合, 所占比分別為21.00%、5.00%、4.00%。檢驗環節出現誤差的原因在于標本處理不科學、標本檢測時間過長, 所占比分別為7.00%、5.00%。在獻血者因素出現誤差的原因在于飲食不健康、存在體檢與初篩之外的疾病, 所占比分別為2.00%、4.00%。結論 在醫院血液檢驗工作當中, 血液標本采集、送檢、檢驗以及獻血者自身因素都可能引發均檢驗結果的誤差, 所以需要嚴格管理每個環節, 避免不規范操作, 使血液檢驗質量得到保障。
【關鍵詞】 血液檢驗;檢測誤差;改進對策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35.105
血液標本檢驗為醫院的重要工作, 其可以有效篩選血液疾病, 因此需要提高對其的重視度。在實際工作中, 血液標本容易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 因此需要采取措施進行提示檢驗結果準確度[1]。因為血液檢驗需要經歷血液采集、送檢以及檢驗等過程, 每個過程當中如果沒有得到嚴格的控制會引發各種問題, 導致檢驗結果出現各種差錯, 影響到檢測的有效性[2]。因此本文進行探究可能引發臨床血液檢驗誤差的主要影響因素。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2017年6月~2018年6月的4290例獻血者的血液檢驗標本, 其中男2170例, 女2120例;年齡20~55歲, 平均年齡(35.2±6.6)歲。
1. 2 方法 進行采集血液標本之前, 對獻血者進行針對性的檢查, 檢查通過者方可參與標本采集。獲得血液標本之后, 采用真空的方式進行保存, 安排專門的人員緩慢地把標本送到實驗室, 在運送的過程中需要保持平穩, 不能過于震蕩, 以免影響標本的質量。實驗人員在開展檢驗之前, 從溶血、凝血以及外部顏色等方面進行檢查, 并且對標本的收集的時間、收集的方法、保存的方法等信息進行采集, 再根據獻血者的信息評定血液標本質量, 在進行綜合評定之后, 才能選擇出最優的血液標本參與實驗。如果出現標本變質等情況需要及時進行記錄, 了解其引發此種情況的原因, 然后做好相關的防范措施。
1. 3 觀察指標 從采集環節、檢驗環節、送檢環節、獻血者因素等方面進行對比出現血液誤差的情況。
2 結果
經過對100例標本進行探究, 標本采集和送檢這兩個環節是最容易出現差錯, 其中在采集方面的原因在于血液標本量不足、血液標本出現凝塊、出現乳糜血、出現標本溶血, 其比例為11.00%、15.00%、12.00%、14.00%。送檢環節出現誤差的原因在于運送溫度不符合要求、運送過程過于震蕩、標本與交接單不符合, 其比例為21.00%、5.00%、4.00%。檢測環節出現誤差的原因在于標本處理不科學、標本檢測時間過長, 其比例為7.00%、5.00%。在獻血者方面出現誤差的原因在于飲食不健康、存在體檢與初篩之外的疾病, 其比例為2.00%、4.00%。見表1。
3 討論
在醫院血液標本檢驗進行評定獻血者血液是否符合要求的主要手段, 檢驗的準確度會影響到血液的安全使用, 所以需要確定引發誤差的原因, 及時制定針對性的措施, 提高血液標本檢測的準確度[3]。經過研究發現, 其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①血液標本采集因素, 在進行收集血液標本的時候, 因為護士的操作失誤, 使得血液標本用量選擇不夠標準, 導致出現血量采集過少, 或者出現血液標本凝塊的問題[4]。乳糜血的出現, 可能患者存在急性的胰腺炎或者其他可能引發乳糜血疾病, 同時也可能在抽血的前一天晚上吃高熱量或者高能量的食物, 導致在第二天早晨即使空腹, 其抽取的血液當中也出現了乳糜的情況。另外在抽血過程中, 如果護士止血帶扎得過緊, 或者是抽血無法順利進行, 護士采用擠壓方式獲得的血液標本, 也容易出現的溶血。這些問題的出現均會導致血液標本的不合格。②血液標本送檢因素, 在運送過程中, 由于運送溫度選擇不正確、在運送的時候過于震蕩等都會引發誤差。③血液標本檢測方面的因素, 標本得不到科學處理、標本檢測時間過長是導致標本出現變化的主要原因, 最終導致檢測結果不準確。④獻血者自身因素, 在獻血之前, 患者沒有按照相關的要求進行飲食和活動, 會嚴重影響到檢測的經過。這是由于脂肪含量高的食物或者一些藥物的服用, 會影響到血液標本的合規性。而且獻血者信息不夠準確或者出現缺漏的情況, 也會導致檢測結果受到影響[5-9]。
因為血液檢驗的各個環節當中有不同的影響因素, 均會引發檢驗誤差的出現, 因此需要對檢驗的每個環節進行關注, 提高檢測的質量。其對策為:①需要提示醫院工作人員的操作能力, 對其進行針對性的培訓, 使其可以掌握血液檢驗的方法, 使不合格血液標本得以大幅度降低。②醫院檢驗人員和獻血者無法進行聯系, 獻血者是否按照既定要求進行操作也不知曉, 因此需要聯系有關部門進行聯系, 選擇符合要求的獻血者。在獲得血液標本之后需要及時送檢, 了解其中出現問題, 盡快進行處理[10-13]。③血液檢驗需要嚴格按照核查制度進行操作, 將三查七對制度全面落實到底, 以免出現交接單和檢驗標本不相符的情況, 避免出現血液標本誤差。另外需要醫院工作人員需要依據既定的程序進行操作, 降低出現血液樣本問題的幾率。④在血液標本采集留樣的時候, 需要進行確定血液標本檢驗項目, 然后采集足夠的血樣, 避免標本血量不足以進行檢驗。血液標本不能暴露在空氣當中, 以免受到影響[14-17]。而且需要進行把握采血量與抗凝劑的使用比例, 以免產生血樣凝結的問題。并且在患者方面, 需要進行調查其是否存在急性的胰腺炎或者其他可能引發乳糜血疾病, 如果存在則需要進行篩選。對于其他患者則需要在其抽血之前, 進行宣教, 叮囑其在抽血的前一天不要進食油膩的食物, 不要飲酒, 保持血液的純凈, 避免出現乳糜血的問題[18]。護士在進行抽血的時候, 需要注意抽血的方法, 避免止血帶扎得過緊或者用力擠壓, 避免出現溶血的現象。另外需要進行血液標本保存的溫度, 盡快將血樣交去檢驗, 而且在運送的時候, 不能進行大幅度震蕩, 避免出現血細胞破裂的問題, 影響到檢驗的準確度。
綜上所述, 在醫院血液檢驗工作當中, 血液標本采集、送檢、檢驗以及獻血者自身因素都可能引發均檢驗結果的誤差, 所以需要嚴格管理每個環節, 避免不規范操作, 提高血液檢驗的質量。
參考文獻
[1] 楊楊. 血常規檢驗分析前采血標本質量控制和措施. 中國繼續醫學教育, 2018, 10(30):81-83.
[2] 譙正權. 血常規檢驗前采血標本質量控制的問題及應對措施. 中國社區醫師, 2017, 33(30):124-126.
[3] 許敬慧. 影響血常規檢驗質量的因素. 醫療裝備, 2016, 29(5):71.
[4] 王駒, 蔡興權, 蔡坤. 臨床血常規檢測誤差影響因素分析. 檢驗醫學與臨床, 2016, 13(2):220-221, 224.
[5] 彭鵬, 閆曉琳. 血常規檢驗中的常見誤差觀察研究. 中國衛生標準管理, 2015, 6(15):172-174.
[6] 高宏娥. 血常規檢驗的常見誤差因素分析. 當代醫學, 2015, 21(2):122-123.
[7] 張玉鵾. 淺析血常規檢驗中常見誤差原因及解決策略.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7, 10(20):128-129.
[8] 施妍爾. 血常規檢驗的常見誤差原因與防范對策. 中醫藥管理雜志, 2016, 24(8):133-134.
[9] 陳宇. 血常規檢驗過程中的誤差原因分析及探討提高檢驗質量的對策. 2016, 26(11):58.
[10] 王友申. 影響血常規檢驗結果精度的因素分析.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 2015, 15(66):109.
[11] 薄蔚, 周雪紅. 血常規檢驗中的誤差原因及對策分析. 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 2017, 4(41):127, 130.
[12] 楊興紅, 許偉. 血常規檢驗結果影響因素與對策分析. 養生保健指南, 2016(48):186.
[13] 雷飛飛. 血常規檢驗中的常見誤差觀察研究. 中國醫藥指南, 2018, 16(22):140-141.
[14] 劉雄婧. 血常規檢驗分析前采血標本質量控制的問題與應對策略. 基層醫學論壇, 2015, 19(18):2511-2513.
[15] 趙風雪, 張春, 王耿新. 血常規檢測結果影響因素的臨床研究. 心血管病防治知識, 2014(4):15-17.
[16] 周桂芳. 血常規檢驗中的誤差原因分析.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 2016, 16(57):168-169.
[17] 姜麗娜. 血常規檢驗的常見誤差原因研究. 中國醫藥指南, 2014, 12(12):204-205.
[18] 強鑫華. 血常規檢驗分析前采血標本質量控制的問題與策略. 中醫藥管理雜志, 2016, 24(13):123-124.
[收稿日期:2018-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