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衛東 欒奎峰 沈蔚 韓震 馮貴平
【摘 要】在我國創新創業的大環境下,大學創新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基礎性教學工作。為了提高海洋測繪專業本科生的創新能力,針對交叉學科的特點,在教學實踐中進行了探索與總結,在指導大學生創新方面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海洋測繪;能力;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 G6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2457(2019)36-0092-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36.042
0 引言
海洋測繪專業主要培養水下空間信息探測、獲取、管理、分析、可視化等方面的科學技術人才。海洋測繪是測繪科學與技術的分支學科,同時與海洋科學、水聲學、海洋地質學、水文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等學科交叉,又由于海洋測繪的主要領地在海洋和江河湖泊,所以形成了自有的特色研究與應用領域。海洋測繪專業的學生創新能力與培養可以圍繞技術交叉、海洋環境等特點進行探索[1-2]。
經過六年的海洋測繪專業本科生教學經驗,對海洋測繪大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有了一些認識;存在著一些可以改進的地方,也存在著一些值得探討的地方。
1 大學生創新中的問題分析
針對大學生創新創業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分析如下:
首先學生對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認識不足,學生自主探索的意識薄弱。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本應以學生為創新活動的中心,指導教師為輔,學生從理論課的學習中提出自己的想法,然后尋求指導教師的意見,形成完整的方案。然而,現在很多高校的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卻變成了指導教師提出方案,學生成了命令的執行者。這主要是學生自主探索的意識薄弱,過分依賴指導教師。其次,學生參與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動力不強。大學擴招后,普通類高校的生源水平明顯下降,學生學習動力不強、基礎知識不扎實,直接導致其參加科技創新活動的動力不足。許多學生參加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是隨波逐流,或者是為了考研、保研增加一些加分項,缺少為了創新、科研而參與其中的積極性、主動性。
我校大學生招生采取大類招生,學生在大學初期學習知識過多,興趣不能聚焦。學生在大一入學進入海洋科學專業,大一下學期海洋科學專業學生分為海洋技術專業和物理海洋兩個專業,進入大二學期,到了大二下學期學生們開始準備大三的專業方向了,海洋技術才分出來海洋信息專業(GIS和RS方向)和海洋測繪方向。即學生在大三才確定了自己的專業方向;在此期間學習了基礎化學、海洋地質學、海洋學概論、海洋技術概論等等泛泛而談的課程。而學生的專業核心課程都在大三一年上完,時間緊,課程多。學生們到了大三才知道自己將來要從事的行業,聚焦地過晚,專業課程接觸過晚;另外,專業教師接觸學生也非常晚,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指導歸根結底還是老師指導,大二的時候不是專業導師,和自己的方向不符合,對將來的就業聲學也是有影響的,只有大三一年,專業導師指導學生的創新創業。大四學生要去實習,找工作沒有時間來靜下心做大創,所以極其不合理。另外,大學生一再的分專業,之前建立的班級、宿舍關系都會沖淡,不利于學生之間討論專業相關內容。
創新創業導師隊伍的薄弱。大學生創新都是由導師帶隊,大學生創新創業的目的是什么?是通過大學生參與創新創業活動,創新創業意識得到提高,為將來的學習工作打下深厚的基礎。創新創業的意識由指導老師來培養,指導老師要有一個題目,但是當下很多老師的題目沒有可持續性,經常變換題目,也許和學生的執行能力和能否完成有關。但是題目沒有持續性,沒有建立起一支團隊,沒有建立起一支傳幫帶的團隊[3]。
2 大學生創新創業中的措施探討
大學生創新一直在大學里倡導了很多年,但是大學生創新的成果并不顯著,沒有出現很多有意義的創新發明。顯然是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制度問題,既有老師的問題,也有學生的問題[1]。所以探討了以下幾點舉措,來推動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深入,提高創新創業的質量。
2.1 鼓勵本科學生參與教師的科研項目
大學生課堂時間只占一半,剩下的很多時間依靠大學生自主學習,目前很多高校是大學生在圖書館學習,往往缺乏方向目標,缺少動力。大學生對知識科學是有很強烈的欲望,關鍵在引導。我們學校采取鼓勵本科生參與教師科研項目中,鼓勵教師引導學生大學生創新,引導學生將時間花在學習上,花在創新創業上,學習更多的知識服務于創新創業。
2.2 創造良好的學術研究氛圍
優秀創新團隊的宣講,講述創新創業的過程,優秀的創新創業團隊引領示范作用不可忽視,能帶給大學生很大的沖擊,因為初入大學的學生對創新創業一無所知。
重點建設實驗室,實驗室才是學生獲得學習興趣的好地方,當實驗成功的時候也是學生掌握原理的時候,會非常有成就感。能夠激發學生創新創業的興趣,興趣是最大的動力。
2.3 實施和完善專業導師制
我校實施導師制,本科生在2年級開始選擇專業導師作為自己大學的指導導師,導師在專業課程學習、大學生學習職業規劃、大學生創新創業等方面都要參與指導,專業課程導師能將自己所學傳授給學生,傳道授業解惑,有利于大學生學習能力、科研能力的提高。
指導教師在創新團隊建設方面要有可持續,團隊高低年級搭配,高年帶動低年級兩個,起到傳承作用。指導教師在題目上要聚焦,要有可持續性;題目能夠不斷地做下去,并不斷地發展,能產生一定的成果。因此不同專業的導師加強聯合,聲學指導教師、測繪指導老師應多與海洋環境、海洋大氣等學科進行交叉創新,才能源源不斷地出成果,創新創業才能是可持續性的。
2.4 雙一流創新培育班的嘗試
上海海洋大學海洋科學學院為了適應雙一流學科建設,面向全校成立“雙一流創新培育班”,以整合資源、因材施教,實施特殊政策,打造人才培養特區。意在通過幾年的課外培訓和項目研究,培養一批具有國際視野、外語交流能力、掌握信息技術、具備一流科研能力的創新型人才。對進入創新班的每一個學生,首先選擇一個項目,并為其指定一名導師,進入實驗室進行項目式培養,以掌握基礎的研究技能。其次,通過整合資源,加強培訓,外聘國內外知名教授,進行外語、計算機、教學、國際法律史的專題培訓,并進行定期學術交流,以滿足國際化對人才需求。第三,注重實踐,創新指導,定期選派學生進行游學、留學,到國際漁業組織掛職,努力提高每一位學生的綜合創新能力。此外,海洋科學學院還制定了相關激勵舉措,并推出嚴格的考核辦法,充分調動每一位學員的積極性。
3 總結
通過不斷的探索,大學生創新創業在不斷地改進完善,創新創業的質量在提高,大學的綜合素質在提高。這些措施也在不斷地摸索和完善,同時也值得高等院校借鑒,進一步提高教育質量,培養更多的優秀合格的創新創業人才。
【參考文獻】
[1]方芳.新常態下大學生創業創新教育工作面臨的困境與思維調適[J].教育與職業,2017(01):75-79.
[2]吳方鵬.應用型本科院校大學生創業創新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武漢商學院學報,2015,29(03):81-84.
[3]李霞,戴勝利,肖澤磊.基于“政策-規范-認知”模型的大學生創新創業制度研究[J].教育發展研究,2016,36(03):72-78.
[4]尉民.高校創新創業教育中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J].智庫時代,2019(39):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