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倩
摘要:毛澤東群眾觀具有豐富的內涵,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政黨性質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而當前我們黨所出現得嚴重的“四風”問題,一些黨員干部嚴重脫離人民群眾,甚至出現人民群眾辦事難,出門辦事看臉色的現象。更有一些黨員干部搞權錢交易、以權謀私、貪污腐敗、違法亂紀,完全不把人民群眾放在眼里,嚴重損害了群眾的利益,破壞了黨群的血肉關系。究其原因是部分黨員千部的群眾觀日漸淡薄。在分析毛澤東群眾觀形成和發展的過程,這對于加強黨的群眾觀念,保持黨與人民群眾的聯系,提高黨的執政能力,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關鍵詞:毛澤東;群眾觀;發展歷程
毛澤東的群眾觀形成發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經歷一個漫長艱難曲折的發展歷程,才逐漸產生發展成熟以及走向深化完善。對毛澤東群眾觀形成發展歷程的研究就是從宏觀上對毛澤東群眾觀的發展脈絡進行全面、系統的總結和概括。有利于從整體上深入了解和把握毛澤東群眾觀發展演進的軌跡,避免對毛澤東群眾觀的認識陷入“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誤區。
一、毛澤東群眾觀的萌芽時期
毛澤東的唯物主義群眾史觀并不是一開始就有的,而是從英雄史觀逐漸向群眾史觀轉變而來的。
少年時期的毛澤東從小就生活在中國最偏遠最貧窮、人民群眾受剝削、受壓迫最為深重的農村,毛澤東從6歲就開始和貧窮百姓一同下地干活,這使得他非常能夠體會百姓的疾苦,并且同情他們的遭遇。16歲那年毛澤東去了離家有50里的湘鄉縣立東山小學堂讀書,在此期間毛澤東大量閱讀了《精忠傳》、《水濟傳》、《隋唐》、《三國》、《盛世危言》等帶有濃厚愛國色彩的書。毛澤東曾說:“我認為這些書對我影響很大,因為是在容易接受的年齡里讀的。”毛澤東受到這些著作的教育與啟迪,因此逐步樹立了立志救國救民的志向。不僅如此,毛澤東還沉醉于中國古代著名君主——堯、舜、秦始皇、漢武帝的史實,對他們的歷史功績常仰慕。那時候的毛澤東認為皇帝以及大多官吏都是誠實、良好和聰明的人,他們只需要康有為的變法就行了。因此,青年時代的毛澤東崇尚“圣賢創世”的主張,認為只要依靠圣賢人物就能改造中國。1911年,毛澤東在學校墻壁上貼了一篇自己寫的文章,這是毛澤東第一次發表政見,他主張孫中山任總統,康有為當國務總理,梁啟超當外交部長。1915年6月25日,毛澤東在致《湘生信》中說:“來日之中國,艱難百倍于昔,非有奇杰不足言救濟。”在圣賢史觀的影響下,毛澤東把國家貧弱的原因歸結為“國民之愚”,認為只有圣賢才能做到,必須通過圣賢的指引才能夠有效的改造現實世界。促使毛澤東由圣賢史觀轉變為群眾史觀的導火線是俄國的十月革命以及中國的五四運動。經過這兩次運動的洗禮,毛澤東認識到了人民群眾的力量最強,并且認為只要聯合人民群眾起來反抗社會的腐朽和黑暗,就能夠改革整個社會。毛澤東已經意識到“英雄”“圣賢”不是革命勝利或是失敗的決定性因素,人民群眾的大聯合才是其根本原因。從此開始,毛澤東的思想發生了顯著的變化,由崇尚“圣賢救世”轉為勞苦大眾才是拯救中國的決定力量。
由此可見,毛澤東的馬克思主義群眾觀不是從來就有的,它是一個逐漸轉變的過程,正如毛澤東所說:“我這個人從前就有過各種非馬克思主義的思想,馬克思主義是后來才接受的。”但是,這種轉變是不徹底的不全面的,所以這個時期毛澤東群眾觀還是處于萌芽階段。
二、毛澤東群眾觀的形成時期
從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成立到1937年全面抗日戰爭爆發前夕,這一階段為毛澤東群眾觀的形成時期。
1920年,毛澤東策劃并親自參與了“湖南自治運動”,主張人民應該依靠自身的力量推翻少數人統治多數人的專制統治并建立自己自治的政府。他認為湖南自治運動應該是由人民來發起的,人民群眾具有巨大的智慧和才能,他們有能力和權力來從事政治、法律等社會活動。而少數統治者的專制、獨裁是沒有辦法搞好政治的。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后,負責湖南省工人運動的毛澤東積極深入到安源工礦、鐵路,農村等地方了解人民群眾的工作生活狀況,他還開辦自修大學、補習學校和農民運動講習所,向群眾灌輸馬克思主義和革命理論,號召工人團結起來與剝削者斗爭,為自己爭取權利。在此期間毛澤東積極組織工人罷工廣泛開展工人、農民運動。在面對工人消極墮落的情形時,毛澤東對工人的力量給予高度重視并且把工人的力量比作“天”,他說:“大家不是說天最大嗎?什么是天?大家看,‘工和‘人兩個字連起來就是‘天。”在毛澤東的指導下,1922年安源鐵路工人大罷工爆發并最終取得了勝利。緊接著,長沙泥木工人罷工、粵漢鐵路工人大罷工相繼爆發并在毛澤東的親自帶領下取得了勝利。這些工人大罷工的活動使得毛澤東深刻認識到工人階級在中國革命中的巨大作用。毛澤東不僅在城市組織領導城市工人運動,而且還在農村組織農民開展運動。毛澤東借鑒在城市開辦補習所的經驗在農村開辦農民運動講習所,農會迅速發展,農民還擁有了屬于自己的隊伍,各地農民運動進行地有聲有色。1926年6月毛澤東在《中國社會各階級分析》中不僅著重分析了誰是敵人誰是朋友的問題,而且還旗幟鮮明地指出農民是中國工人階級最廣大最忠實的朋友。
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失敗后,中國共產黨在農村進行武裝割據,毛澤東在中國建立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即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毛澤東已深刻認識到占有全國人口最多數的農民才是中國革命的主力軍,一旦離開了農民的擁護和支持,中國共產黨的革命也就失去了意義。但是如何取得群眾的擁護和支持來促使他們全力投入到革命中,1937年5月毛澤東發表了《為爭取千百萬群眾進入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而斗爭》的文章,他積極動員千百萬群眾,組成最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由此表明毛澤東已經深刻認識到了人民群眾在革命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且開始注重聯系群眾,重視群眾的利益,初步形成了馬克思主義的群眾觀。
三、毛澤東群眾觀的發展時期
從抗日戰爭時期,一直到黨的七大勝利召開,這一階段是毛澤東群眾觀的發展時期。
毛澤東在這一時期的主要觀點是:一是人民群眾匯聚了中國革命戰爭中的巨大力量。毛澤東在《論持久戰》文章中說道:“戰
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眾之中。”人民群眾中蘊藏著巨大的革命力量,只有團結和依靠人民群眾共同抵御外國侵略者,我們的革命才能早日實現勝利。
二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毛澤東反復強調我們黨、軍隊都要為了群眾,要密切聯系群眾。毛澤東在《為人民服務》中指出:“我們的共產黨和共產黨所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是革命的隊伍。我們這個隊伍完全是為著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為人民利益工作的。1944年12月6日毛澤東又在延安《解放日報》中指出我們黨的根本宗旨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我們的干部不論職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務員。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人民服務。由此可以看出,我們的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政黨,維護人民群眾的利益是黨的一切行動的出發點和歸宿點。只有秉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信念,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需求和利益,才能激發人民群眾參與革命的熱情并把革命事業推向前進,才能根植于群眾,從群眾中汲取力量和養分,實現政黨的長盛不衰和國家的長治久安。
三是虛心向群眾學習。毛澤東特別強調要想教育和領導群眾,首先自己要向群眾學習,也就是要先做群眾的學生,而后才能做群眾的先生。只有這樣才能為制定科學的路線、方針、政策打下堅實的基礎。1941年3月,毛澤東在《〈農村調查〉的序言和踐》中強調:“沒有滿腔的熱忱,沒有眼睛向下的決心,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必須明白,群眾是真正的英雄,而我們自己則往往是幼雅可笑的。”由此可以看出我黨領導和干部向群眾學習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人民群眾才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眾具有無限的智慧,只有向人民群眾學習,甘當人民群眾的學生,才能做好每一件歷史和人民交給我們的事。毛澤東還強調要拜人民群眾為師,恭恭敬敬地學,老老實實地學,不懂就是不懂,不要裝懂。不僅如此,毛澤東還特別注重在實踐中學習,他身體力行,不論在戰爭中,行軍路上,還是戰爭間隙,他都置身于群眾中,甘愿做小學生,和全黨同志共同向群眾學習。
四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法。1943年,毛澤東在《關于領導方法的若干問題》系統論述了黨的群眾路線思想:“從群眾中集中起來又到群眾中堅持下去,以形成正確的領導意見,這是基本的領導方法。”毛澤東從認識論的角度出發對群眾路線作出了正確的解釋,并且為貫徹落實黨的群眾路線,毛澤東還提出了一般和個別相結合,領導和群眾相結合的兩種黨的具體工作方法。1945年,在延安召開了黨的七大,毛澤東在《論聯合政府》中提出了把密切聯系人民群眾作為黨的三大作風之一。劉少奇在《關于修改黨章的報告》一文中對毛澤東群眾觀點的理論概括為“一切為了人民群眾的觀點,一切向人民群眾負責的觀點,相信群眾自己解放自己的觀點,向人民群眾學習的觀點”。由此可以看出,劉少奇對毛澤東的群眾觀做了系統化、理論化的概括并由此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因此,黨的七大的召開標志著毛澤東群眾觀由發展走向成熟。
四、毛澤東群眾觀的深化時期
從解放戰爭到社會主義改造、建設這一時期是毛澤東群眾觀的深化時期。
在歷經解放戰爭和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的過程中,毛澤東的群眾觀點得到了極大的深化發展,這一時期毛澤東的群眾觀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一是深化了權力來源于人民,要保證人民各項權利的觀點。毛澤東強調黨的權力是人民賦予的,因此黨要代表和保障人民的各項權益。并且在實踐中,毛澤東帶領人民開展了幾次整風運動、進行了“三反”、“五反”等政治運動和各項民主改革,從而從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來保證和維護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二是深化群眾工作的方法。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中,我黨帶領人民進行了轟轟烈烈的大躍進運動、人民公社化運動,由于急于求成,在大躍進中,高指標、瞎指揮、浮夸風、共產風盛行,各地紛紛制定一些不切實際的目標,在運動中犯了“左傾”冒進的錯誤,由此中央開始糾正所犯的錯誤,毛澤東發起“大興調查研宄之風”的運動,逐漸恢復“實事求是”的精神,倡導繼續走群眾路線,不斷豐富群眾工作方法。毛澤東從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高度對群眾路線做了進一步的闡釋和歸納,提高堅持群眾路線的堅定性和自覺性。
從1957年毛澤東的《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發表直至毛澤東晚年這段時間里,是毛澤東群眾觀曲折發展的一個階段。在此階段毛澤東對人民群眾的主觀能動性給予了過高的重視,同時發動了群眾運動,最終使得毛澤東群眾觀的發展走了彎路。雖然在這一階段毛澤東的群眾觀遇到巨大困難和挫折,但是毛澤東的群眾觀并沒有止步,仍在曲折中不斷向前發展和深化。比如毛澤東在這一階段提出的“充分發揮群眾的主觀能動性”、“提高群眾素質”、“引導群眾前進”、“反對個人崇拜”等都是較為正確的思想。
參考文獻:
[1]?麥克法夸爾,費正清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上卷),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版,第134頁.
[2]?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1983——1949)》(上卷),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版,第18頁.
[3]?張彥兵:《毛澤東同志的群眾思想與反對腐敗》,載《學理論》2010年第5期,第12頁.
[4]?中共中央文獻研宄室編:《毛澤東與聯系群眾》,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版,第11頁.
[5]《毛澤東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11,790頁.
[6]《毛澤東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04,1094-095頁.